二、化工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对策
1.技术措施
理想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应与建厂的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在设计生产过程时,就应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各个环节,依次排列、逐个提出控制方案和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劳动过程和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符合劳动卫生标准的要求。
预防职业病是保护劳动者健康,控制、减少职业病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职业卫生、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劳工组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第121号)提出,每个成员国必须制定工业安全与职业病预防条例,要求实施工伤保险的国家必须实行工伤预防措施。我国规定“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
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必须按“职业病三级预防”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一级预防:通过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配置完善的防护设施,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卫生标准。在一级预防中,做好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至关重要。
第二级预防:开展健康监护,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者及时诊断治疗,促进康复或防止病情发展。
第一级预防是最主动最理想的预防,应积极促其实现;但由于难度高,常达不到完全安全、卫生的标准。第二级预防也是较主动的预防,容易实现,可弥补第一级预防的不足。第三级预防虽属被动,但对促进已患职业病者恢复健康有其现实意义。
(1)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①生产工艺、生产材料的革新。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以无职业性危害物质产生的新工艺、新材料代替有职业性危害物质产生的工艺过程和原材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也是职业卫生技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发展方向。
②对于散发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从革新工艺流程、采用新原料角度无法解决时,应尽可能将生产设备加以密闭。也就是说,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过程,以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有可能时,采用遥控或程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亦可从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
例如:生产水银温度计时,用真空表法代替热装法;在蓄电池生产中,将灌注铅粉的工艺改为灌注铅膏,从而消除了铅粉飞扬,还可采用静电喷漆、水性漆涂漆等。
③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隔离操作(将有害物质和操作者分离)、仪表控制(自动化控制)对于受生产条件限制,有害物质强度无法降低到国家卫生标准以下的作业场所,是很好的措施。
④通风排毒。用通风的方法将逸散的毒物排出,因此加强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内污染源传播、扩散的有效手段。经常采用的通风方式有局部排风、全面通风换气。
局部排风是在不能密封的害物质发生源近旁设置吸风罩、排毒柜,槽边吸风将有害物质从发生源处直接抽走,以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局部排风装置的结构及样式依毒物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而异,但以尽量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全面通风换气是利用新鲜空气置换作业场所内含有害物质的空气,以保持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的一种方法。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散发面积,减少受害人员数量。
⑤革新生产设备,采用湿式作业。可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吸风风选等消除粉尘飞扬,用无硅物质代替石英从根本上杜绝硅尘危害。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水对绝大多数粉尘(如石英、长石、白泥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扩散性能,粉尘被湿润后就不易向空气中飞扬。如石英磨粉或耐火材料碾磨,玻璃、搪瓷行业的配料和拌料过程采用湿式作业,矿山凿岩采用水心风钻辅以喷雾以及车间场地和井下巷道洒水保持湿润,基本上可达到防尘要求。
⑥做好密闭、吸风、除尘。对不能采用湿式作业的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办法。凡能产生粉尘的设备均应尽可能密闭,并和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相结合,使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的负压,防止粉尘外逸。抽出的含尘空气应经除尘处理再排入大气中。
⑦建筑布局卫生。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设在单独房间内以避免相互影响。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生产设备应隔离。使用容易积存或吸附于墙壁、地面等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工房,其内部装饰应符合卫生要求。
⑧隔绝热源。采用隔热材料或水隔热等方法将热源密封,可防止高温、热辐射对人体的不良伤害。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同时要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⑨屏蔽辐射源。使用吸收电磁辐射的材料屏蔽隔射源,减少辐射源的直接辐射作用,是放射性防护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应尽量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时间。
⑩隔声、消声、吸声。对于噪声污染严重的作业场所,采取措施将噪声源与操作者隔离,用吸声材料将产生噪声设备密闭、减少产生噪声设备的振动等,可以大大减弱噪声污染。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锤、汽锤,以电焊代替铆焊等。在振动源控制的基础上对厂房的设计和设备的布局须采取减振措施,如采取安装减振支架、减振垫层等工程措施。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应修筑隔振沟。
及时维修管道、设备。杜绝跑、冒、滴、漏。
(2)卫生保健防护措施
①一是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a.防护服。除普通工作服外,对某些作业工人尚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样的防护服。例如:接触强酸、强碱作业者应供应耐酸、耐碱工作服;接触有毒粉尘者给予防尘工作服;接触局部作用强或经皮中毒危险性大的物质,要供给相应质地的防护手套;对毒物溅入眼内有灼伤危险的作业,应给予防护眼镜等。对于振动大的工种应戴防振手套、穿防振鞋等。
b.防护面具。包括防毒(尘)口罩与防毒面具。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机械过滤式与化学过滤式两种,有些防毒面具兼有机械过滤与化学过滤两种作用。有毒物质呈粉尘、烟、雾形态时,可使用机械过滤式防毒口罩;如呈气体、蒸气形态,则必须使用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在毒物浓度过高或空气中氧含量过低的特殊作业情况下,则要采用隔离式防护面具,使工人吸入作业环境以外的清洁空气。
c.个人卫生设施。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害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d.注意个人卫生。开展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具有一定意义。此外应勤换工作服、勤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
②二是合理膳食。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应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在保证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选择特殊需要的营养成分加以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合理营养需要的满足,提高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③三是对职业中毒和肺尘埃沉着病患者,应视病情轻重,给予调离原作业、安排一般工作或从事轻工作等。
④四是增强体质。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应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注意安排夜班员工的休息睡眠,组织青年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2.管理措施
(1)就业检查、定期健康检查及职业病普查
①一是就业检查。就业检查是指对将要从事某种作业的人员进行的健康检查,是一种上岗前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
a. 评价被检查者是否存在职业禁忌症,其体质、健康状况是否适合将要从事的工种,是否有危及他人健康、妨碍工作的疾病(如传染病、精神病等);
b. 取得连续观察的基础健康状况资料;
c. 对不适合从事该工种的被检查者,做出指导与建议,安排其从事其他适合的工作。
就业检查不仅仅是指对新进厂员工的健康检查,变更新工种、将要从事某些特殊的作业(如季节性施农药、潜水作业前等)、长期病休后复员、工伤后复工等的健康检查,也属于就业健康检查。
就业健康检查的基本项目有身高、体重、视力、血压、内科、五官科、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胸部X射线透视。这一基本检查项目并非一成不变,对于将要从事的具体工种,就其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的种类,检查项目应做到相应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如粉尘作业就业健康检查拍X射线胸片,作为日后检查对比资料;同一单位内更换工种的健康检查,可不必检查身高、血型等。
②二是定期健康检查。是根据作业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危害程度,按一定的间隔进行的专项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
a. 早期发现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亚临床中毒;
b. 对职业病早期诊断和处理,对可疑患者进行重点观察,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
c. 筛选高危人群、检出职业禁忌症者,并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护及调换适合工种;
d. 评价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
定期健康检查的基本项目有:血压、内科、五官科、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射线透视。与就业健康检查一样,定期健康检查项目更强调与所从事作业中存在的毒害因素的相关性。
③三是职业病普查。职业病普查是对接触某种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普遍进行的健康检查,以便检出与该职业有害因素有关的疾病、亚临床症状等。有时为了摸清各种职业病及职业有关疾病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普查,如全科医生对其服务的社区职业人群所进行的普遍性健康检查,以了解该社区的职业病和职业有关疾病的分布情况、评价该社区的职业危害程度,这类健康检查也属职业病普查。
(2)教育管理措施
①一是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病预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用人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标准,企业要有主要领导分管职业卫生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将职业卫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主要领导要及时听取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有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管理等方面的调查、汇报和建议,要制定规划和预防职业病的各种措施,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生产工作环境和条件。特别强调的是要合理规划厂区及车间,企业领导在企业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时,要严格执行“三同时”,车间内部正件、机器的布置要合乎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应尽量减少劳动强度,保证工人在最佳体位下操作。
用人单位要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国家应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②二是合理照明。合理照明是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的重要措施。如果照明安排不合理或照度不够,可造成操作者视力减退、产品质量下降、职业中毒和工伤事故增多的严重后果。
③三是国家对存在放射性及高毒、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因素的工作场所实行特殊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个人。
④四是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必须提供中文说明书。
说明书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卫生防护和应急措施等内容。生产、经营、进口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等原材料的除提供中文说明外,产品包装应当有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新原材料应当附有由取得相应资格的技术机构出具的毒性鉴定报告书。
⑤五是用人单位必须建立职业危害档案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必须建立健康监护制度,记录其职业病接触史和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要严格禁止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所禁忌的工作。同时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调离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岗位也要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⑥六是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教育制度,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备、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
⑦七是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了解职业性有毒物质的产生、发散特点,对人体的危害及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要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⑧八是环境监测、生物材料监测。要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将其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定期对生物材料的使用和产生毒性情况进行监测。对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要定期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⑨九是安全卫生管理。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特别是化工生产中防止跑、冒、滴、漏对预防职业中毒具有重要意义。各种防毒措施必须辅以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例如,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卫生交接班制,生产设备定期检修制,通风防毒设备定期检修制,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新原材料、新产品的检验分析及毒性鉴定制度等。特殊有毒作业应考虑调整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
⑩十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有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制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劳动防护用品(具)、保健品、安全设施、设备,作业场所防火、防毒、防爆和职业卫生,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事故调查处理、安全生产奖惩等规章制度。
十一是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是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组织应急处理、病人救治、财产保护的程序、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及时控制事态,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救援组织、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案例2-8]
2001年8月下旬,某企业接订单生产1万双皮鞋,为此,工人加班加点制造。10月19日19:00起,有28名女工加班刷胶至22:00左右,突然有4~5名工人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被急送附近医院就诊,至10月20日上午共有16例出现类似症状,其中12例住院观察。
该企业为镇办企业,生产车间面积约为300m2,制作皮鞋过程中用某皮革研究所生产的FN-氯丁胶黏合剂,有大量苯挥发,而此车间内无任何机械通风设施,仅靠窗户自然通风。工人操作时均为手工刷胶,无任何个体防护措施。作业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劳动时间长,每天平均工作12h,最长达16h。10月20日对作业现场4个刷胶作业点空气中苯浓度进行现场测定,结果分别为364.6mg/m3、485.4mg/m3、572.6mg/m3、716.2mg/m3,分别为原国家标准(40mg/m3)的9.12倍、12.14倍、14.32倍、17.91倍。
[案件分析]苯蒸气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少量可经皮肤吸收。本次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车间缺乏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导致空气中苯浓度严重超标;其次是无任何个体防护措施,徒手作业增加皮肤吸收;第三是严重超时加班,接触苯的时间增加。
本次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安全生产卫生知识,作业工人缺乏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此外,本次中毒患者为青年女工,12例住院者平均年龄23岁,一般认为青年女性对苯的敏感性高,容易发生中毒。
结合本次事故,要预防苯中毒必须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①以无毒或低毒胶(如水溶性聚乙烯醇缩甲醛-聚醋酸乙烯乳液-天然乳胶混合黏合剂)代替有毒胶,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苯危害;
②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卫生知识、从业人员防护知识教育;
③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
④加强预防性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力度,杜绝类似中毒事故发生。
[案例2-9]
某鞋业有限公司正己烷中毒事故
(一)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某公司位于我国南方某市××镇的工业区,成立于1992年11月20日,为独资经营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雪鞋、鞋底、皮鞋、凉鞋、便鞋。全厂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原有车间3个,1998年扩建车间2个(裁断2车间和针车2车间),现有生产车间5个,员工2107人,其中男工282人,女工1825人,生产工人约占全部员工的90%,该厂创建以来生产基本正常,年产各类鞋400万~500万双。
生产流程为:备料+裁断+针车+成型+包装;主要生产原料有:皮革、塑料、橡胶、油墨、黏合剂(生胶、PU胶、药水胶、氯丁胶、白乳胶)、鞋材处理剂(TPR处理剂、橡胶处理剂、EVA处理剂、PU与PVC处理剂、照射处理剂)、硬化剂、甲苯、去渍油、快干水等。每年使用黏合剂约80000kg。所使用的黏合剂、硬化剂、去渍油、快干水等均未标明主要有毒物质成分。该企业所在地的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于2002年7月1日对该厂使用最多的AD103生胶和AD82胶水采样检测显示,其挥发气体中主要含有甲苯、丁酮、甲基环戊烷、甲基己烷、甲基丁烷、正戊烷、二甲基丁烷、二甲基戊烷、二氯甲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高温、噪声等。
该公司建厂时没有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有毒有害车间与其他作业点没分开,车间内通风设备安装不合理,影响排毒效果。接触噪声的工人配备有耳塞。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配有裹有活性炭的薄棉纱口罩和涂胶棉纱手套。
该厂没有设立医务室,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人健康档案,没有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没有进行工人的进厂前、离岗时和每年定期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所在地的市级卫生防疫站对该厂车间空气中苯、甲苯、三氯乙烯和正己烷的检测结果显示,2000年6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的甲苯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001年6个采样点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未设置检测点。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过程及处理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投产以来,每年新招和离厂的工人均有1200多人,离厂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病辞工,疾病多为“中暑”“感冒”“关节炎”“风湿病”等。本次调查发现的3名疑是正己烷中毒者,在当地医院均被诊断为“风湿病”。
2002年5月10日,该厂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刷胶女工王××的丈夫致信该厂负人,称其妻2002年1月进厂工作,接触毒物。从2002年1月开始,自觉手指麻木,双腿乏力,怀疑中毒,要求公司赔偿医疗、生活费2万元。公司安排时间让王××自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风湿病”。公司认为“风湿病”与职业无关,故拒绝了王××的求。2002年6月13日,王××的丈夫向省妇联致信求助,省妇联即向省职业病防治院做通报。
2002年6月26日,市卫生监督所接到省职业病防治院关于该事件的通报后,对该厂进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根据该厂有毒作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足的违法行为,向该厂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令该厂必须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2002年6月27日,省卫生监督所派员随省卫生厅、省妇联、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和省职业病防治院,会同市卫生监督所,在镇人民政府、镇医院等的陪同下,对该公司进行职业病害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王××所在的工作车间职业病危害隐患严重。该车间面积约50m2,高5m。大量使用胶黏剂,胶黏剂容器敞开,车间通风排毒设备安装不合理。在该车间工作的数名工人中,有6名不戴口罩和手套。其他车间使用胶黏剂的工人也缺乏足够的通风排毒设备、个人防护用品。卫生防疫站27日对该厂进行车间空气检测,发现王××所在工段的2个检点正己烷浓度严重超标。省职业病防治院现场随机抽取9名工人进行体检,该工段的2名工人肌力减低,其他工段的7名工人未发现异常。
2002年6月28日,该公司将8名疑是正己烷中毒工人送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并通过函、报纸及与有关地方政府、妇联联系等方式,通知近10年来因病辞工的工人(共40名)回我省接受医学检查,最后确诊8例正己烷中毒者。
现已查明,该公司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车间通风排毒设施不符合要求,车间空气中正己烷浓度超标。工人对胶黏剂的毒性不了解,缺乏防护知识,缺乏个人防护措施。工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车间空气中过高浓度的正己烷以及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正己烷的胶黏剂,是造成本次慢性正己烷中毒事故的原因。
(三)处罚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参加调查的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责令该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整改意见,迅速将疑是正己烷中毒的工人送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并通知已离厂的疑是正己烷中毒工人迅速返回接受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
根据整个事故的调查情况,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第二十条、第六十五条及《职业病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第二十条,市卫生执法行政部门对此次职业病危害事故作出如下处理:
①对该公司罚款15万元;
②责令继续将疑是正己烷中毒工人招回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医学检查;
③2天内对所有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④加快职业卫生防治设施的整改,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市卫生监督所对该公司整改情况跟踪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