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羊传染性脓疱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口疮,特征是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并最后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为敏感,并可能死亡。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脓疱病毒,该病毒对热敏感,60℃ 30分钟或64℃ 2分钟可灭活,而55℃下20~30分钟却不能杀死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而对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
【流行病学】
在本病疫区,几乎每年都在产羔后期出现该病,主要因接触感染而传染。羊圈消毒不严,也是导致该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干燥季节由于饲草干硬,皮肤容易擦伤而感染,痂皮有长期传染性。康复动物在2~3年内有坚强免疫力。已发生的羊群中可连续多年发生。
【症状】
潜伏期3~8天。常在唇部和鼻镜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点,并迅速变为结节(图1-20-1),继而发展成水疱和脓疱。脓疱破裂后形成疣状硬痂。良性经过时,硬痂增厚、干燥,并于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的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泡和脓疱,痂皮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面和眼睑,形成大片具有龟裂并易出血的污秽痂垢,呈桑椹状,痂下肉芽增生。严重影响病羊采食,以致日渐消瘦,并可能死亡。病程可长达2~3周以上。口腔黏膜也常出现水疱、脓疱和烂斑,恶化时甚至可能形成大面积溃疡(图1-20-2、图1-20-3)。
图1-20-1 唇部和鼻镜出现增生性结节
图1-20-2 山羊舌部和口腔黏膜的烂斑
图1-20-3 山羊齿龈和下唇内侧黏膜的烂斑
四肢病变,不如唇部常见,几乎仅见于绵羊,常单独发生,很少和唇型同发,发病部位在蹄冠、趾间或系部皮肤,先出现水泡,再成脓疱而破溃。
乳腺的病变发生于乳头和乳房附近的皮肤(图1-20-4),病变也可发生在其他毛稀处。
图1-20-4 被感染母羊乳房的脓疱和硬痂
【病理变化】
病变的发展经过典型的痘期。水泡期是暂时的,脓疱呈扁平状,具有棕灰色厚痂,可高出皮肤2~4毫米。根据继发感染程度,约在第4周完全消退。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材料和动物接种试验可以做出诊断。小羊接种试验,将病料做成乳剂,在健康小羊唇部划痕接种,第2天即可见接种处红肿,继现水疱,内含乳白色半透明液体,4~6天变为脓疱,6~8天后结痂,经20~30天脱落。
【鉴别诊断】
与痘病相区别羊痘是全身性的,体温升高,痘疹圆形,突出皮肤,界限明显,以后呈脐状,只有唇型易发生误诊,有季节性流行,传染性强。
与溃疡性皮炎相区别溃疡性皮炎的病变表现为溃烂和组织破坏,且多发生于1岁以上的中成年羊。化验室镜检,能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
与坏死杆菌病相区别蹄形不易与其他非病毒性坏疽相区别,坏死杆菌病特征是组织坏死,无水泡、脓疱过程,也无疣状增生物。必要时可做细菌学检查和动物接种病原检查。
与口蹄疫相区别口蹄疫流行快,大面积发病,可感染羊以外的其他偶蹄类动物。
【防治】
(1)预防
① 定期用火碱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毒传给其他羊群。
② 严禁从疫区购买或引进羊只。
③ 防止创伤,去除诱因。不在带刺的草地和坚硬的山地放牧。
(2)治疗以0.5%高锰酸钾或食醋清洗创面,每日2次,洗净后的创面,以加减青黛散粉末撒布,此方对大羊效果显著。病羔接触过的母羊乳房,用1%高锰酸钾消毒,防止其他羔羊吮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