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流产沙门氏菌病
羊流产沙门氏菌病是由羊流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子宫炎和流产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病病原为羊流产沙门氏菌,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热,一般消毒药物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羊,多见于怀孕的最后两个月。无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晚冬、早春季节发生。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病羊和健康羊交配或用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寒冷、拥挤和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
流产多见于妊娠的最后2个月。流产前体温升高到40~41℃,厌食,精神沉郁,腹泻。病羊阴唇肿胀,流产前1~2天流出带血黏液(图1-5-1)。病羊产下的活羔羊比较衰弱,不吃奶,并有腹泻(图1-5-2),常于产后1~7天死亡。病羊伴发肠炎、胃肠炎和败血症。
图1-5-1 病羊阴唇肿胀,流产前流出带血黏液
图1-5-2 衰弱的羔羊
【病理变化】
流产羊产出死胎或初产羔羊几天内死亡,呈现败血症病变。胎儿皮下组织水肿、充血,肝、脾肿大,胎盘水肿、出血(图1-5-3)。流产的母羊子宫肿胀,有坏死组织、渗出物和胎盘滞留。
图1-5-3 胎盘水肿、出血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取病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血液和胎儿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
(1)预防加强对羔羊和母羊的饲养管理,保持卫生,减少诱病因素。发生本病后,对流产母羊及时隔离治疗;流产的胎儿、胎衣及污染物要烧毁,同时对流产场地和用具全面、彻底地进行消毒;对可能受威胁的羊群,注射相应菌苗预防。
(2)治疗病初用抗血清较为有效。如果用药物治疗,应首选氯霉素,其次是新霉素、土霉素和呋喃唑酮等。
① 氯霉素 羔羊每日30~5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内服;成羊10~3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
② 硫酸新霉素 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1日2次。
③ 呋喃唑酮(痢特灵)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1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