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案例精选与评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除了总量的猛增外,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和业态方面超乎想象的变化。十几年前最富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会预料到今天纷纷涌现的大量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在这些年里,物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产业形态变革的代表性行业之一。物流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只要有动物就有“物流”。不过,当十几年前的物流业仅仅表现为生产企业的一道工序或独立的运输公司、保管仓库等时,“物流”(logistic)只是一个学术圈内的词汇。如今,像“物流园区”“物流一体化”“配送”“供应链”等与物流相关的词语,一般人也能脱口而出。物流业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业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把物流作为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可见,物流的发展前景远大。

相应的,这些年来我国对物流的研究也在向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但直到20世纪末,物流的教育、研究还未大规模展开。2002年教育部首批允许八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之后一定层次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现在,每年仅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有十几万。

虽然对物流的研究如火如荼,所谓的物流专业又如此广泛地开设于高等院校,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物流已经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或专业。众所周知,成熟的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我认为,无论是物流管理还是物流技术,尽管已产生了不少专业知识和比较成熟的技术,但都不属于理论性强的科学“学科”,也不属于应用性强的技术“专业”。正如大家经常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特点主要是实践性,即“实践变成理论”而不是“理论变成实践”。同样,物流也可以说“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无论是研究者、企业管理人员,还是要深造的学生,都要增进对物流的理解,多探究、多了解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案例,以便能够应用于实践中。我们都熟知,国内外有不少著名的商学院都是努力建立案例库,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的。

我的朋友李联卫,大学毕业后曾在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里工作过十多年。这些企业有生产型的,也有销售型的,因而他接触过不同类型的物流工作。后来他又到学校教物流,至今又有10年了。他对物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企业的物流案例都很容易引发他的感慨。从他这本书中所选的案例可以看出,他对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很透彻。同时,他做出了把物流实践理论化的努力。

书中编选的都是不同类型的企业物流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如,极富戏剧性的电商“双11”活动既是一场商战大戏,也是一次网络狂欢。而对关注物流的人来说,“双11”是检验我国物流(准确地说是快递)水平的一个典型事件。对于商业而言,电子商务当然是革命性的、是先进性的,然而由于欠缺与之相配的高水平物流,“双11”的商业革命性意义被打了不少折扣。其实“双11”暴露出的物流问题很明显,我国物流水平相对滞后。这不仅需要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技术,也需要降低物流成本。2014年5月,马士基(Maersk)集团发布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总物流成本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这一数据不仅高于众多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也高于亚太和南美国家的平均值。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甚至更高。中国的制造商物流成本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因此物流的发展空间巨大。

科学是严谨的,而艺术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超出“常理”。物流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经常来自实践中企业家和工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的创新做法很可能会让关心并关注物流的各方人士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同时也很可能会促使物流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本书中的案例比较全面地涉及了物流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从客服、采购、物流规划到各种物流功能,再到物流战略。而用案例串起物流的各个方面,可以使读者对物流产生全面的、直观的认识。

另外,书中编选的麦当劳物流供货商阿尔法(Alpha)集团、联合包裹公司(UPS)、宜家家居(IKEA)、苏宁、海尔、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日本的花王公司等案例,其中的企业既是知名企业,又是在物流管理上很有特点的企业。宜家家居具有鲜明的产品物流特色,如全面采用平板包装并分开计价;要求供货厂商把大多数货物直接送到自选商场,省略了中间的仓储存放和搬运工作;针对特殊订单,成立地方性的服务中心等。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典型代表,同时为多家大型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以“双赢”的模式既为客户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典型的意义在于其先进性、超前性,但又并非是不可模仿的。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11不过是一个日常食品的零售连锁店,但其业务涉及20个国家及地区,每日为接近3000万的顾客提供服务。7-11的做法是设置共同配送中心,由中心统一集货,再向各店铺配送。地域划分一般是在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公里,其他地方市场方圆60公里,各地区设立一个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高频度、多品种、小单位配送。实施共同物流后,店铺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更重要的是,7-11在考虑自己的物流时的确树立了“顾客至上”的理念。除了实行一日三次配送制度,当预计到第二天将发生天气变化时还会对追加商品进行配送,以便为消费者提供高鲜度、高附加值的产品。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想顾客之所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和理论,关键在于研究者和来自物流一线的人能否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

当然,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我看来,对有的案例的具体做法讲得还不够详细,难以让学习者“照此办理”;编选的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的案例,但我觉得适当选一些小企业的案例会更有参考价值;物流战略方面的案例也有些单调,不如物流功能方面的案例生动。希望李联卫今后再接再厉,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物流案例。

刘来平   

2018年8月9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