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上古时期的石块建筑
在9000年前的巴勒斯坦耶利哥遗址面积已达4hm2,内有仓库高达8.5m的塔楼,利用石块精心砌筑的围墙。图4-1是距今5500年前英国西肯尼特的巨石墓室。在中国,使用天然石块时间后于中东,但随着部落活动能力的扩大和世界其他地方类似,中国远古石建筑有列石、环石、积石墓等,其中石棚在地域分布、时间跨度、形式种类上都表现出独特性。
图4-1 英国靠近埃夫伯里的西肯尼特的巨石墓室的内部,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大约公元前3500年(依piggott,1965)。西肯尼特的墓葬很可能是公共墓,被一个家族团体使用了数代
4.2.1 石棚与积石冢
所谓“石棚”,一般指几块大的石板或者石块竖立于地面作为壁石,上面覆盖着巨大石盖的建筑物。法国《人类学辞典》解释说,在三块或四块巨石上,支上扁平的巨大天井石,所以称为“石桌”。石棚在法国俗称“仙人之家”或“商人之桌”,在比利时被称为“恶魔之石”,在德国被称为“巨人之墓”,在葡萄牙被称为“摩尔人之家”。而在中国东北,一般习称“姑嫂石”,因为在农村有“姑嫂修石升天”的传说。
中国的石棚在辽宁、吉林和山东、湖南、四川都有发现,尤其以辽东半岛居多。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经专门考察过中国东北的石棚,认为“中国有无石棚迄今尚无调查报告。中国考古学界,对于史前陶器之研究颇盛,而对巨石文化研究,则尚付阙如,实属遗憾!”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至于笔者致力的材料与建筑历史,现在似乎更无人有心过问。
辽宁省盖县石棚山遗址的石棚,盖石长达8m多,宽约6m,厚0.45m,重达几十吨;石柱高达2m。壁石与盖石衔接的极其吻合,有些地方沟槽和基石紧密相扣。难以想象在几千年前人类是如何造就这样的巨型建筑的。
营口市南部石棚山上的石棚虽然已经经历过4000多年的风吹雨蚀,但是仍然矗立在山巅。营口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石棚由6块石板搭建而成,高2.6m。上覆巨石长8.6m,宽5.7m,厚0.7m,重达60t以上。根据调查,此地方圆数十里以内并不出产搭建石棚所用的巨石。
红山文化,如女神庙、大型祭坛和积石冢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古代石建筑的缺乏,这些积石冢占地面积达300~1000m2,平均高度在1m以上。墓冢以石垒墙、以石封顶、以石筑室,对神庙形成拱卫之势,则是一派肃穆气势。建造一个积石冢需要数百到一千立方米石块。这些石块大都出自距石冢数公里以外的石灰岩山谷中,石质一般为石灰岩、页岩,加工工具是坚硬石器。这些积石冢面对河川、太阳,与牛河梁女神庙、广场和东山嘴的祭坛遥相呼应,再现了一幅5000年前的社会画卷。有人认为积石冢立于山巅,居高临下,象征着主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可能与对太阳和河川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关。
红山文化遗址范围近万平方米,基部直径100m,高20m,整个“金字塔”结构为夯土石砌圆形台阶式,在其周围,还有30多座积石冢群。这个巨大建筑,仅是夯土就达10万立方米,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巨型石块。
中国气候变迁、战争、劈山种地的过程远比中东、欧洲等文明古国剧烈,由土石堆积的人工山早已和天然山丘没有差别,但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人工堆石成山的零星记载。如《山海经》中就有:“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存焉。”据说人工积石山系大禹所筑,位于内蒙古哈隆格乃山谷,汉代尚存。积石山和后来发现的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泥石建筑相似,都是由碎石砌成。又如传说中的众帝之台——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帝喾台,都应是石建筑。轩辕台等上面都有发达的石雕艺术。
在文明开始迸现的冰川时代,今日已为海水覆盖的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部分海域直至延伸的大陆架,都是一片森林茂密、禽兽繁盛的沃土,是当时先民活动的理想场所。以此推论,早期的巨石建筑,绝大部分也应出现在今日波涛起伏的海水之中,由于中国三海平原西部已为长江、黄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覆盖,很多石建筑又重归泥土之中。
4.2.2 巨石建筑
巨石建筑是巨石文化的组成,巨石建筑留下许多千古之谜,它的用途众说纷纭,如建筑与天文历法,祭祀庙宇日月运行,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场圣殿或部落集市等。站在材料角度,石材的采集、运输、加工、建造方面的未解之谜更值得关注。因为这里存在许多至今难以解释的现象。
在西方的海底世界(如马耳他岛)也有石建筑的身影,这更增加巨石建筑的神秘,这涉及对扑朔迷离的史前文明的了解,表明人类进化历史远远比现在估计得要长,并经多次反复。
至少在5000年前,巨石文化在西方(含时间虽后,但发展处于同一阶段的美洲)大放异彩。又过几千年,在与中国邻近的中亚、南亚、东南亚,都出现加工精美的巨石建筑,甚至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中间,都出现了至今尚没有证实真实建筑年代的巨石建筑。
(1)今古奇观金字塔
有的学者认为,现存最古的石建筑大约是距今5000年前位于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和索尔兹伯利巨石群。大金字塔群及旁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属人类最伟大的纪念碑之列,是石材抗拒岁月侵犯的明证。大金字塔由石灰岩组成(图4-2),而斯芬克斯用整块砂岩雕成。但它们并不是冰川以后最早的石建筑。
图4-2 埃及大金字塔
埃及的乔赛尔墓被英国考古学家戴维·罗尔誉为“蹒跚前行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不仅是第一座金字塔,也是最早用石头建造的重大建筑物之一。”而古代历史学家更称赞乔赛尔基的建筑师伊姆霍特普是建筑家、雕刻家、石板的制造者,是“将切割削石料用于建筑艺术的发明者”。看来伊姆霍特普是6000年前古埃及时代一位旷世奇才,在他之前,埃及国王的坟基主要由土坯建造,只有零星吊门和基室内壁使用切削石料,而在伊姆霍特普之后,王陵建筑全部改用似乎永恒、不易磨损的石料制造。时至今日,高达60多米,有六级巨大台阶的乔赛尔墓仍然巍然屹立在沙漠之上,以后的诸多金字塔,都由此一脉相传。
金字塔是古代石建筑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一,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时至今日,当时的七大奇观中,唯独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三大金字塔,由于工艺的高超、计算的精确、结构的严谨、石料的坚硬,历经4500年的风沙冲击,雷袭雨浸,山摇地动,仍巍然屹立,既未毁倒,也不变样。今日,人类虽已可以遨游太空,但对金字塔奇迹仍有许多不解之谜。胡夫(希腊人称齐奥普斯)金字塔高达146.5m,相当于现今42层楼高度(大多数考古学家判定它竣工于公元前2560年),直到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出现以前,一直是全世界无可争议的最高建筑。胡夫金字塔体积庞大,无论是英国的西敏士大教堂还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美国国会大堂都可容纳其中,整个建筑用2.5~15t的石块230万块。金字塔的外观极为平整,所有石块都已削平磨光,并用叠砌方法层层垒建,虽然不加任何黏着物,但缝隙密合程度极高。18世纪一位法国记者写道,这全用四边平整的石块砌成的、格调匀称的、异常高大的石堆开始使你充满庄严伟大的感觉。同时,金字塔并不止是简单石块堆积,而是具有复杂精密内部结构的巨大宫殿,金字塔修建需要丰富高超的数学、天文和建筑知识,精密的计算,具备必需的工具和技术劳动;地基、方位、倾角、采石、打磨、筑路、搬运、垒砌以及内部的通道、墓室、通信等,各项之间又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构成一个整体劳动结构。古埃及人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将这些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使古代石建筑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例如,如此巨大的胡夫金字塔,底面的东南角与西北角高度差仅1cm,而四边精确正对东南西北方位。
在金字塔内部具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墓室,墙壁光滑、饰有浮雕,整齐台阶,脉络一样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的地下。还有对准象征永生的天龙座和象征复活猎户座的气孔。这样的墓室已经发现了3个,至少还有4个仍然藏匿塔内某处,等待发现。这样精巧构思,今日设计人员也难超越。更令人奇怪的是,无论在哪座陵墓之中,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照明的痕迹,人们动用可以测试到微克物质的现代仪器,分析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烟垢,也没有找到刮掉烟垢的蛛丝马迹。
西方学者彼得·汤普金斯在《大金字塔的秘密》(Secrets of the Great Pyramid)中特别强调了金字塔以石灰岩为材料的特点。“石灰岩与大理石不同,它会随着时间流逝与天气变幻变得愈加坚实,有光泽。想想那些地下洞穴中由石灰岩形成的钟乳石与石笋就像那样。因此,金字塔不会在建成之后随着时间流逝而失之光彩。”大卫·威尔库克写道:如果把如今的金字塔看作是一堆被时间和砂粒风蚀的石块,那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如果只欣赏它的本来面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表面覆盖石灰岩的金字塔”在沙漠中犹如一座闪烁光芒的巨大白色雕塑。
金字塔石块的加工、建造使许多顶尖学者迷惑不解。根据古埃及人的当时人口和技术水平,他们估计仅仅完成一座大金字塔,就要携举国之力,修筑800年。
20世纪后期,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认为修筑金字塔的巨石是人工浇筑的。他化验金字塔上石块是人工浇筑贝壳石灰石组成,并由此推测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方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运到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基础之上。这样,只要掌握一定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巨石,再层层加高。他还在石块中发现一缕长约一寸的头发,这可能就是当年工人的遗留。于是戴维杜维斯统计,修筑金字塔的工人仅需1500人,而非历史记载的10万人。这一见解,有颠覆性,引起广泛注意,如能证实,当是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戴维·杜维斯提出的假设还有许多需要解释的疑点。
①古埃及人为什么不在此后建造的一百多座金字塔、方尖碑等大型建筑中使用这项远胜加工石块的先进技术。
②贝壳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和天然石块经历4600年的寒来暑往、风风雨雨之后,应有明显差别,怎么会不分轩轾,无法分辨呢?
③古埃及人是如何对贝壳混凝土进行加工的。在没有研磨机械的条件下,如何保证浆料细度?
④构筑金字塔的材料,除石灰岩外,还有大量取自数百里外的花岗石,如金字塔用贝壳混凝土构筑,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从事如此耗工费时,劳民伤财的活动呢?
⑤戴维·杜维斯是化学家,可能对具体操作过程不大在意。实际上现场浇筑混凝土,至少需要木模、水和搅拌器械,要使其搅拌混合物均匀才能充分反应。所以最多可能的遗物,应是木条木板碎片,但这些至今没有发现。
⑥还有一个旁证。所有的传说都认定胡夫是个暴君,为建造这座金字塔,他惨无人道地奴役了10万劳力整30年,甚至说他逼迫自己的亲生女儿为妓女,为建金字塔筹措资金。而她从每个客人那儿索取的报酬只是一块石头,可见当时石块的贵重。在图画中,胡夫女儿是个地道美人。她难道每次就以千金之躯换取一块贝壳混凝土吗?
⑦现在已大量发现的石块采集,加工现场和搬运痕迹,又如何解释呢?
金字塔就这么站在吉萨的高地上,站在时间长河之中,并将它们独特的轮廓刻印在历史记忆里面。它们像时间老人一样,见证着世事沧桑。正如一个法国学者所说:它们与没落的帝国同龄,目睹过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的文明,它们懂得我们正在努力通过象形文字猜出的语言,还知道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梦境一样的习俗。它们在那里待了如此之长的时间,以至于连天上的星斗都变换了位置。
(2)几个精加工的古代石建筑
叙利亚大马士革北部的巴尔贝克(Baalbek)平台。它坐落在安提黎巴嫩山地,全部用巨大石块垒成。对此,美国作家麦克·托恩曾经写道:“几千年来,它一直使游客惊讶赞叹。”平台最大的石板长20多米,至少重2000t,就是在现代,建造这类建筑物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程,必须配备有超强力的起重、搬运设备。这项不可思议的工程,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出于什么目的建造的呢?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回答出来。
埃及的卡尔那克神庙(The Karnak Temple Complex)是由公元前20世纪开始,历经2000年不断增建扩大而成的神庙,到处都有巨大的石雕帝王像。其中仅阿蒙神庙就长1000m,宽200m,塔门高44m,但它的最大奇观,是那134根拔地擎天的巨大石柱,每一根都有5人不能合抱之粗,全是整石雕成,柱上残留有彩绘,描绘太阳神故事和帝王功绩,柱顶圆盘可站立百人。阳光穿柱而过,光斑在石柱上转换不定,仿佛石柱也有了生命。雄壮的气势,逼得人不知所措,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是名副其实的石柱森林,实际上在大自然中,也没有数量达134根,高20余米,根部达8m的巨大森林。神庙中的公羊之路、方尖碑、卢克索神殿及离此不远的帝王谷(其中有巨大岩石挖就的地下宫殿),都是世界著名的古迹。
神庙无论石柱、石墙、柱子和石梁上全部密密麻麻刻满浮雕,内容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信仰。人们修建神庙时间竟然纵横1000多年,不知历经几朝几代,沧桑变幻,今天的考古学家正在试图对神庙进行修缮,但规划时间也至少100多年。才能稍稍复原这座体量可以装下十个巴黎圣母院,占地超过纽约半个曼哈顿城区的古老神庙。
南美提亚瓦纳科村的太阳门在秘鲁东南靠近玻利维亚的边境,是一座古城的遗址。古城地基呈长方形,地上有倾倒的石柱和巨大的石像。有一块重100t的岩石,顶上用60t重的石块砌成墙。石块与石块之间,用铜榫连接,在城市中还有石制排水管,这些古代文物像玩具一样,抛撒在地。这一切表明,这里曾经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座古城建造在4000m高的高原,那里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周围遍布盐渍地,无法进行农耕,不利于生活。
玻利维亚的古城堡废墟地处首都拉巴斯北郊密林中,建筑物用石头建成。令人迷惑的是这座建筑呈台形,四边中的两边是平行的。这座建筑物的门、窗、床全是台形的,周围有好几里长的导水沟。用台形作为古代城市建筑的基本形状,在南美的印加文明和世界任何一种古代文明中是前所未有的。
从20世纪50年代起,玻利维亚政府在著名考古学家庞塞·桑金斯的主持下对蒂瓦纳科(Tiwanaku)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他们由此得知,蒂瓦纳科的建造和发展,经历了1400年,大体经过了5个时期。5座城市的遗迹彼此之间重叠交错,十分紊乱。但依然存有尚未解决的疑问。
最大的疑问,仍是那不可思议的巨石建筑技术。在史前的南美洲,这种巨石建筑屡屡出现,如马丘比丘、皮沙克和萨克塞胡阿曼等,但最为突出的还是蒂瓦纳科。蒂瓦纳科所使用的巨型石块每块都重达数十吨以上,切割得非常完美,在整个巨石建筑群,石块之间拼接得天衣无缝,没有一处使用过灰浆或水泥之类的黏合剂,让人觉得这些施工者们切割这些巨石就如同切割黄油一样轻而易举。而且这些巨石棱角磨圆,甚至表面都做了抛光。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古印加人用简陋的石镐就能完成这一切。
在蒂瓦纳科的西南端,有一处废墟,是蒂瓦纳科的最大建筑之一,名叫普玛普库。因为它已经彻底倾颓,所以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它原来是宫殿还是庙宇,但它的废墟仍非常宏伟。其中最大的一个巨石平台,长40m,宽7m,高2m,估计重达1000t!这些巨石如同用最先进的机器、硬钢铣刀和钻机制作出来的一样,加工得非常精细,全部经过打磨和抛光。更令人无法置信的是,在那里还发现了一些大石块制成的预制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上有多处精确的凹槽、轨道和孔洞,几何形状非常复杂。有人曾做过一个模拟实验,将其中3块预制构件的准确数据输入电脑,电脑很快就显示出,这些凹槽和轨道相互咬合得天衣无缝。也就是说,不用任何灰浆就能筑起一道没有缝隙的围墙。考古学家检测认为,这些巨石是从200km以外运来的,因为蒂瓦纳科附近并没有采石场。但是,采石场与蒂瓦纳科之间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即便是现在最杰出的工程师,配合上最现代的科学技术,恐怕也没法搬运这些巨石。更何况当时的印加人没有可以负重的家畜,也没有发明车轮。
蒂瓦纳科西北不远就是的的喀喀湖。20世纪60年代,潜水员在湖底发现了一些建筑和石块铺成的道路。这些石块琢磨精细,如同巨型的智力测验拼图。
(3)巨石阵千古之谜
英国政府从1983年前开始修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史前巨石阵遗址,从那时起,巨石阵已经成为英国最热门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参观者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
巨石阵创建于公元前3000~前1600年。这些被称为巨形方石柱的灰白石柱圆阵,孤零零地竖立在英格兰南部一望无际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远远望去,显得十分渺小、貌不惊人。只有走至近前时,这座巨石阵遗迹才显得神奇、壮观。千百年来,风霜雨雪在砂岩石块那些薄弱的地方,侵蚀成奇形怪状的洞孔和罅隙,显示出大自然力量的神奇。许多石柱仍在原地兀立不倒,石柱上4000多年前人工雕凿的痕迹依稀可辨,更显人类智慧的伟大。
这些巨形方石柱能在史前的直立大石遗迹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只有这些大石柱经过人工雕凿,并且搭成了一个独特的结构式样。直立的石柱顶上放着互相连接的楣石,但它们并不只是一块四边笔直的石板,每块楣石上,都小心凿出一定的弧度,拼凑起来,整个石阵合成一个圆形。直立石柱的中段较粗,形如许多古希腊庙宇的支柱,这显然是考虑到透视的效果,从下面仰望时,就觉得石柱都是笔直的。最内层那些楣石也凿成两头微尖的形状,同样也是考虑到透视的效果(图4-3)。
图4-3 英国巨石阵
巨石建筑遍布欧洲,成为谜一样的遗迹。整个英伦地区几乎遍布了l000多个这样的遗迹,是一种统一文化的有机组成。它们有的是单独的一块石头;有的是巨石组成的石环;还有的是巨石构成的石室。这些巨大而高耸的石块,被竖立在荒野、在山脚、甚至在过去的沼泽地区,而共同的特色是当地并不是石场,这些石块就如同金字塔的石块一样,是从远处搬运过来的。
在石器时代,人们用巨石修建的纪念物不止出现在英国,东到马耳他、西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巨石的足迹遍及了整个欧洲。例如爱尔兰的新格兰治墓地,是现今欧洲最漂亮的巨石墓地,并且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当年要兴建这处墓地至少需要20万吨的石头。巨石墓地在平时,以其建筑规模和精湛的技术丽令人叹服。而到了每年的12月21日,当初升的太阳将光线笔直地穿透其神秘夹缝,能够一直透射到最后一堵墙,更是令人惊讶。
在法国也有一处欧洲巨石的代表性遗址——卡尔纳克巨石阵(Carnac stones)。卡尔纳克地区有4个垂直石头群,它们按平行线排列,每一组从西到东仅有细小的差别,像林荫道一样,长达3.2km,最高的石块高达7m。所有的石块均为天然石,未加雕琢。在没有能力建筑高楼大厦的石器时代,欧洲人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巨大的石头建筑遗迹,同时也留给了后人猜不透、想不明的千古之谜。
1990年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几名学者模样的男女,握着未加修饰的木棒汗流满面地对付一块巨大石头,他们又是推又撬,又在地面铺放木棍,这块重达25t石头果真慢慢移动了。但石头仅前进100m,几名试验者就精疲力竭。经过8年研究考察,几名学者又开始了试验,这次石块重4t,人们把滚木放在木轨上,并且在轨上涂上油脂,这是相信古人有能力设计出这种轨道。参加试验的人员更增加到130名。不出所料,这次石块可以连续缓慢移动了。就在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实验数据也出来了,即使古人采用这种“高科技”施工,建造这石阵至少需要3000万个人工时,所需的人数至少应在数千人。
与石块的搬运、竖立相比,举升横梁是建巨石阵的最大难点。巨石阵中每块直立的石柱顶部都有一个半圆形的凸榫,凸榫被装入横梁下凿出的榫眼里,每个横梁都有两个凿出的榫眼。这证实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精确的测量技术,并且应用于建筑材料的加工。虽然进行了多年实验,有关学者表示他们只是尽可能地模仿和复原了那个遥远年代的技术,并不能由此判定古人就是采用如此建造方式。但是古人对石材加工的痕迹却是清清楚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