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石材与石建筑
4.1 石建筑概述
4.1.1 石建筑的历史
石材是苍茫大地的骨架,石材坚固、耐久、厚重、干爽、地域化、色彩纹理丰富,能够抗击风吹雨打、冰冻霜侵、刀砍火焚,是人类始祖最早使用而又历久弥新的建筑材料。自冰川和洪水以后,直到产业革命开始近1万年的悠悠岁月,石材是许多流芳百世建筑的主要材料。石建筑的神庙、墓葬、教堂、宫殿、竞技场、浴场、博物馆、道路、桥梁等,是君权和神权固若磐石的象征,对社会风俗、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石建筑历史久远,并能保持久远。考古学家在非洲奥杜韦峡谷发现了类似原始窝棚的圆形堆石地基,证明这是史前人类生活遗址。这个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住宅遗址,距今已175万年。在法国的泰拉阿马达,也发现一批原始窝棚的遗存,还有用砾石垒砌的防风墙。
人们给予一些石建筑富有传奇色彩的名称。如埃及卡纳克神庙被称为“石刻百科全书”“石头的历史文献”,婆罗浮屠被誉为“石块上的史诗”,又称“石制的佛教经典”,意大利白色石头雕刻的摩德纳大教堂被称为“石头制作的神秘游戏”,西班牙神圣家族大教堂被称为“石头构筑的梦魇”,巴黎圣母院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印度泰姬·玛哈尔陵被誉为“大理石中永恒的爱”,中国大足石刻被誉为“石头的妩媚”。而俄罗斯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被誉为“一个石头的神话”,是莫斯科的标志。教堂外观色彩斑斓,设计巧妙,极具创造性。教堂的建设还伴随一个悲惨的故事,当年沙皇伊凡残酷刺瞎所有设计师的双眼,避免他们以后再用石块建如此美丽的建筑。
石建筑考古起源于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征服埃及时随军学者在埃及的研究,回法国后,他们就著书立说,介绍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激起了人们对远古世界的激情和兴趣,产生了永不磨灭的影响。
在19世纪初期的几十年间,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奔向世界各地。他们研究已知的古代废墟,例如罗马纪念碑、希腊神庙、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他们寻找窥视遥远过去的新窗口,寻求被埋藏和遗忘了许多世纪的古文明证据,发现一些曾经繁荣一时、后又神秘消失的城市。这些遗址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这些聆听远古心跳的遗址,多数又都是石建筑,这既因为石建筑较木建筑、土建筑、砖瓦建筑更能抗拒风沙冲刷,也是因为石建筑很长时间是建筑主流。对于比较重要、高大的建筑,当时人们总是选用坚硬、不易损坏的石块作为建筑材料。
这些遗址使人们知道许多故事。如兴旺2000多年被称为沙漠中的玫瑰城的佩特拉古城(“Jordan petra”在希腊文中就有“岩石”之意),考古学家判定约旦境内没有花岗石,而城内花岗石柱来自埃及,成为修造皇宫和教堂的材料。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还有用土坯和石雕建成的尼尼微城,从而证实了《圣经》中有关古亚述人记载的真实性。在土耳其群山间,人们发现距今9000年前已有文明萌芽,而一些石建筑的挖掘,打开了古赫梯文明的秘密大门,但对这个风光一时、又在3000年前消失的民族,我们现在仍知之甚少。德国考古学家亨利·谢里曼在今日土耳其西沙里克挖掘到一段坚固石墙,这就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描写的特洛伊城墙,随后整个巨大城市和公元前1600~前1050年兴旺一时的迈锡尼文化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谢里曼发现特洛伊城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可以相提并论。
欧洲许多教堂,建筑周期都有几个世纪,改朝换代没有对其产生影响,欧洲的传奇古堡是令人恐怖的吸血鬼,睡美人,风华绝代美女和被终身禁锢王子幽灵,魔笛和无头骑士游魂的源头。在欧洲,似乎也鲜有发生毁坏,将前朝建筑焚之一炬的活动,而这在中国似成一种传统。当然,毁坏石建筑也难度较大。笔者曾在巴黎凡尔赛宫游览,联想到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经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与整个欧洲的战争,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居然安然无恙,所有文物肤发无损,不由惊叹不已。虽然在各个时期这里都是重要政治和军事中心。
4.1.2 石材和石建筑类型
(1)石材
石建筑常用材料有:①属火成岩类的玄武岩,其主要矿物组成是长石、石英,通常有灰、白、黄、红等多种颜色,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抗风化性,且耐久性高、耐酸性好、随现代切割工艺进展,它可以被割得很薄,且利用率高;②属沉积岩的石灰岩,主要组成是方解石,大块岩石在建筑中大量采用;③属于变质岩的大理石,其主要矿物组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构造致密呈块状,有白、浅红、浅绿斑纹,装饰效果好,吸水率小,杂质少,质地坚硬;④几百年间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得到推广普及的人造石材。
(2)石建筑分类
我们将石建筑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型。地上类型是人们通过开始对大小石块的堆叠,对石材的加工,随后营造遍布世界各地的建筑,而地下建筑是人们最早对天然岩石洞穴的加工、拓延、改造,进而修建成各类用途的建筑。石建筑有石砌建筑、石雕建筑、石贴建筑等各种形式,人造石材可广泛用于建筑装饰。
(3)对天然石穴的加工与穴居
天然岩石洞穴——早期人类居住的自然形成的岩石洞穴,作为防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对部落侵害的场所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之一就是天然岩洞。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岩石洞穴是当时的主要居住场所之一,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所住的天然洞穴大多为岩石洞穴,岩石洞穴除了具有一般洞穴可以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坚固不易坍塌、干燥防潮、冬暖夏凉等优点。
洞穴大多幽暗阴冷,似潜藏危险,更是虎穴熊窝,“北京人”必定经过反复探索与猛兽多次搏斗以后才能成为洞穴主人。
从远古以来,洞穴就以其神秘和安全吸引着人类,不论是宗教仪式场所,传说中的仙人居所,还是度假探险之地,还是仅仅是栖身之地。同时洞穴的持久安全特质,使其成为许多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藏室。
北京周口店位于山峦重叠、连绵起伏的西山和广袤的平原交汇之处,这里褶曲发育、断裂很多的石灰岩层易被带酸性的地下水穿通,形成许多天然洞穴和裂隙,成为史前居民居住的理想场所。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洞穴,也是这样形成的。
“北京人”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东西长达140m,宽度2m到40m不等,洞的中部南北方向又各伸出裂隙。考古挖掘表明,“北京人”在此穴居生活繁衍年代跨度竟然超过50万年!成为人类演化史上的不朽神话。
先民活动的著名洞穴还有代表史前人类艺术巅峰的阿尔塔米拉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在西班牙北部桑蒂利亚即石灰岩上,总长度270m,其中最大岩洞面积有100m2。洞中岩画,各种动物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舞蹈和生活场面活神活现,显示出当时人们已经具有成套宗教意识,有人指出,这些史前画家无疑是艺术大师,有些作品比今日毕加索的名作毫不逊色。
由于地壳变动,或者受到地下水流长期冲击,在山岭内部常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隙,这就是地下洞穴。有时这些洞穴首尾相连、彼此相通可达数十里,科幻大师凡尔纳在名著《地心游记》中就描写一条可以直通地球内部的道路。古人也曾发现一些地下洞穴,并且将这些天造地设的洞穴、坑道加固、拓宽、延深、凿通,使之成为地下隧道。这些隧道也是一类地下建筑,因为事关国家民族利益,往往被视为最高秘密,带有神秘色彩。
古代隧道有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其中中国的巴人隧道和南美洲印第安人隧道都在地下形成成百上千里路的地下网络,虽至没有证实,但传说不断。
天然岩洞穴居方式作为主流居住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自古以来,在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仍有一些穴居的人群或部落。云南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穴居岩洞,是一个宽115m、深215m、高50m的巨大砂岩洞穴。该洞被称为“中洞”,居住了一个几百年历史的苗族穴居部落。岩洞是天然遮风避雨的“大屋”,竹木结构的房屋有序分布在洞中,木料支撑主体的房子大多没有屋顶,围墙用竹篱编制,户与户之间用竹篱相隔。若有人高声说话,声音便会回荡在洞中。
(4)崖居
崖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的具有建筑技术的居住形式之一。“岩居穴处”之俗,曾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行。清人陆次云曾说山民“择悬崖凿窍以居,悬竹梯或缘藤上下,高者百仞,栖以猿穴”。远在南北朝之际,萧子开就已记述武夷山北有栏杆山,“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十人。岩口有木栏杆,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亦有仙人葬骨。”在武夷一带,凿崖而穴处是影响广泛、具有深厚基础的生存方式。
武夷山具有深邃幽远、沟壑纵横的特点。古武夷人大胆利用这种峥嵘怪石中的崖洞岩穴而居之,不但可以避免雨淋日晒,而且可防备禽兽虫蛇的侵扰,还可躲开瘴疫、湿气的感染,实乃一处安全、干燥的天然“房屋”,比居树木、钻地洞,好过甚多。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土人栖身的崖洞岩穴又被转换成不同的用场:文人隐居、僧人遁世、道人修身、强人扎寨、富人屯财……又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武夷崖居或高嵌于岩缝,或蜗缩于凹岩,或巧附于裂罅,或躬蹲于峰腰。因势而布,就洞安排。居高静处,恃险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今武夷山中尚有住人或保存较好的崖居有白云庵、莲花洞、虎啸岩、水帘洞、七十二板墙、鹰嘴岩等。
鹰嘴岩前的崖壁上,有一连串高低宽窄不同但毗连相通的岩穴,长约数十丈,木楼就崖构架,或藏洞内,或临崖畔;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左右环栏拱护,上下悬梯相通,很是壮观。
北京古崖居遗址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位于延庆县西部约20km处的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的峡谷中。在峡谷中一条不到10m宽的山沟两侧,从谷底开始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
居住石穴和佛教石窟这两种建筑类型虽是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并且功能上有所区别,但都是利用岩石的坚固不易坍塌的特性,或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凿出的洞窟形态的具有围合或半围合性质的居住或宗教功能的崖居“建筑”。
悬崖宫群中较集中和较大的印第安人建筑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峭壁王宫”,一处是“云杉之屋”。前者约建于11世纪,建筑形式像现代的公寓,分几种规格,总计有房间200多个。房屋下面开挖有23个地穴,最大的地穴有7间房间之大,供部族内部社交活动或敬神之用。这些建筑物虽然已废弃700多年,但依旧可看出当年的建筑规模与工艺技巧。
云杉之屋是第二大建筑遗址,约建于12世纪。共有峭壁房舍100多个。房舍周围还有500所古屋,包括用于敬神的太阳庙以及阳台屋、落日屋、方塔屋、雪松屋、回音室等。阳台屋是一栋由25个房间构成的楼房,楼顶房屋建在向外伸出的底楼栋梁上,故称“阳台屋”。楼下有小道通向地穴,每间地穴长约3m、宽2.4m。
佛教石窟是佛教建筑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