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琉璃和瓷砖
琉璃和瓷砖都是一种带釉陶瓷,都是以难熔黏土为原料,经干燥、素烧、施釉、釉烧而成。琉璃和瓷砖质地致密、表观光滑、不易剥釉、不易褪色,色彩绚丽,使砖瓦如跳过龙门的鲤鱼,从此焕然一新,身价百倍。
琉璃和瓷砖也应该是玻璃近亲,其起源地也在两河地区。早在古巴比伦“百门之城”的著名城门和巴别通天塔顶部神庙中,人们就使用当时极为珍贵的瓷砖。巴比伦城的伊斯塔门外壁就用色彩艳丽的釉砖筑成,深蓝色的墙面上饰以形态生动的动物和姿态威猛的神兽,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巴比伦城最神圣的建筑马尔都克神庙,庙砖都以黄金包裹,饰以蓝彩釉砖,在当地常年不雨的阳光照耀下,整个庙宇熠熠闪光。
琉璃、瓷砖技术西向欧洲、东向中亚、印度传播。在中世纪,西方著名宫殿和寺庙中,都有瓷砖琉璃和精心拼砌的墙壁、屋顶,在伊斯兰教建筑中有马赛克组成的精彩图案,而在基督教寺院则构成人物故事。
琉璃在中国的遭遇颇有戏剧性,经过开始自成体系、发展缓慢,接受先进技术,后来居上三个阶段。
在传说中,中国琉璃源自2700年前的古代越国。越国是春秋时代一个绚烂多彩的亮点。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西施就出自这里。相传琉璃是越国宰相、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的,认为这是天地阴阳所能达到的极致,被越王命名为蠡,后来西施眼泪滴在蠡上,人称为流蠡,并以讹传讹取名琉璃,这虽然只是传说,但能制造干将莫邪宝剑,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冶炼技术的越国是完全可能的。
近年以来,在湖北、陕西、河南、长沙等地出土墓葬中不断有琉璃饰物现身,化验成分都是铅钡玻璃,不同于西方钠钙玻璃。这一方面证明中国确有本土发明的琉璃;另一方面从原料稀少和生产工艺复杂,也证明了中国琉璃只是苦心经营的小本生意,只能作为显贵珍稀装饰,数量甚微,体积很小,无法满足需要,更不能大规模地用于建筑。
按文献记载,琉璃在中国出现在秦汉之际,开始成为极其珍贵的建筑材料。如汉武帝时号称博学的东方朔写道:方丈洲在东海中心……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恒宽在《盐铁论》中写道:“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那时尺寸较大的琉璃来自海外,如“汉武帝时身毒国(今日印度)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而身毒的琉璃技术更可能传于西亚。
似乎到南北朝时期,琉璃的制造技术才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这在古书上也有明确记载。
“大秦国(罗马帝国)出青、白、黑、黄、赤、绿、绀、红、紫古种琉璃,又有五色玻璃,红色者最贵。(引魏书)有天竺国人至京,自言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石铸之。所谓琉璃者,谓其如玉也,若以石铸之,曾何促珍。”
“(魏)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己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仍美于西方来者。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诊之。”
以上记载,清楚表明,琉璃制造技术源自西方。是古巴伦人对人类建筑的伟大贡献。在长达几个世纪时间,一些琉璃制品被视为珍贵宝物并且带有种种神秘传说。由西方商人沿丝绸之路带到中国,用来交换越溪寒女含辛茹苦纺织的丝绸。直到公元二三世纪,中国才掌握了东传的琉璃生产技术,并且很快结出累累硕果。
到了唐代,唐三彩已驰名海外,它的生产技术显然受到琉璃启发。唐代的宫殿已开始使用色彩鲜艳的琉璃,一改秦汉以来宫殿和所有房屋都以灰黑为主的格局,变得金碧辉煌,光彩照人,琉璃作为高档建筑材料的模式,一直沿袭到明清皇宫,被人们列为世界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的南京瓷塔,笔者曾在大报恩寺遗址收集到瓦当和其他碎片,证明它们是加工精美的琉璃。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如亭台楼阁屋面常用琉璃制品。
在论及人类建材和建筑的历史时,应该提到琉璃,这是古罗马人对东西建筑都产生深远影响,给人类建筑带来美丽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