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养鹅疾病防治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林地养鹅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林地养鹅的疾病防治,应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鹅的发病规律与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成活率,确保鹅群健康和养鹅生产的顺利进行。林地养鹅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一、场址选择、场内布局

林地养鹅既不同于规模养殖场,又不同于一家一户的传统散养,应该科学选择场址、场内合理布局。在非禁养区内选址,饲养的鹅与其他畜禽之间要有隔离设施。场址选好后要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对场内进行合理布局。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应划分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一般养殖场应有防晒、防寒的栖息场所(圈舍),放牧(运动)场,病鹅隔离治疗、粪便污物堆放、病死鹅处理(高温、深埋、焚烧)等的区域及设施设备。

1.场址的选择

林地场址要求交通便利,考虑物资需求和产品供销,应保证交通方便。林地场外应通有公路,但不应与主要交通线路交叉。林地场址应尽可能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地,靠近产品销售地,确保有合理的运输半径。为确保防疫卫生要求,避免噪声对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1)与各种化工厂及畜禽产品加工厂的距离 为防止被污染,养鹅场与各种化工厂、畜禽产品加工厂等的距离应不小于1500米,而且不应将养鹅场设在这些工厂的下风向。

(2)与其他养殖的场距离 为防止疾病传播,养鹅场与其他畜禽场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00米。大型畜禽场之间应不小于1000~1500米。

(3)养鹅场与附近居民点的距离 最好远离人口密集区,与居民点有1000~3000米以上的距离,并应处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和居民水源的下游。

有些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水源一级保护区、旅游区等,则不允许建养鹅场。

(4)交通运输 选择场址时既要考虑到交通方便,又要为了卫生防疫,使鹅场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养鹅场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要有300~400米。

(5)与电力、供水及通讯设施的关系 养鹅场要靠近输电线路,以尽量缩短新线敷设距离,并最好有双路供电的条件。如无此条件,鹅场要有自备电源以保证场内稳定的电力供应。

(6)地势、地形 地势要求高燥、向阳背风、排水良好;养鹅场地应高出历史洪水线1米以上;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或建筑物地基深度0.5米以下为宜;要避免洪水季节的威胁和减少土壤毛细管作用而产生的地面潮湿;低洼潮湿的场地,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将会滋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蚊虻,容易使鹅患病。

场地向阳背风以保持场区的小气候条件稳定,减少寒冷季节风雪的影响。平原地区一般场地比较平坦、开阔,林地场地应注意选择在较周围地段稍高、稍有缓坡的地方,以便排水,防止积水和雨后泥泞,容易保持场地和棚舍干燥。靠近河流、湖泊的地区,场地要选择在较高的地方,应比当地水文资料中最高水位高1~2米,以防涨水时受水淹没。山区林地应选在稍平缓的坡上,坡面向阳,南向坡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大,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北坡则相反。最大坡度不超过25%,建筑区坡度应在1%~3%以内为宜,坡度过大,对建筑施工、运输、日常管理和放牧工作造成不便。山区林地还要注意地质构造情况,避开断层、滑坡、塌方的地段,避开坡底和谷地以及风口,以免受山洪和暴风雪的袭击。

林地的地形应尽量开阔整齐,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过多,这样在饲养管理时比较方便,能提高生产效率。

(7)土质 林地土质状况与环境、林地植被生长情况、鹅群健康状况、鹅舍建筑施工等都有密切关系。林地散放养鹅时,林地作为鹅重要的生存环境,土壤条件对鹅的影响要比舍内饲养时更为重要。鹅与地面接触时间长,林地植被的生长与营养含量以及土质所含腐殖质、矿物质的量等对鹅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在选择场址时,要详细了解场地的土质土壤状况,要求场地以往没有发生过疫情,透水透气性良好,能保证场地干燥。

(8)对放养场地的要求 放养场地是林地生态养鹅的生活场所,选择得当与否,对养殖的效率和效益有很大影响。在放养场地选择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①濒临水源 鹅是水禽,具有喜水的天性,如果每天能下水1~2小时,有利于鹅的生长和体质的提高。放养场不宜离水源太远,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塘、沟渠和湖泊等水源,水面尽量宽阔,水流要缓慢,水深1~2米最好,以供鹅群在水上活动和配种。水源的水如果过浅,在炎热的夏季烈日照射后水温会过高,雏鹅、种鹅都不愿在水中活动,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种鹅的配种;过深则不便觅食水中的饲料。

②牧草资源 鹅是以草食为主的水禽,能很好地利用牧地,采食消化大量的青草。草质柔嫩、生长茂盛,有利于鹅的放牧饲养。林地生态养鹅是为了让鹅群能够从自然环境中多采食天然的野生饲料资源。一般育肥仔鹅或种鹅1天可以吃青草1~1.5千克。丰富的草源是林地养鹅成功的关键。如果养鹅场地植被条件好,就能够为鹅群提供充足的野生饲料,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并能够提高鹅产品的质量。决定林地养鹅前要考察林地植被的密度和牧草的覆盖率及植被的种类。单位面积的林地生长的植被越多、地块覆盖率越高越好。

鹅生性喜食青草特别是鲜嫩的青绿草料,林地、果园中天然生长的青草和野生植物等在放养一段时间后有时会来不及再生,造成青草短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林间、果园空地种植优质牧草,即种草养鹅。

③场地面积要大 林地对家鹅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林地、果园内家鹅的放养量不能过大。如果场地小,饲养的鹅数量大,家鹅活动空间狭小,不久就会把树林里的青草和昆虫啄食干净,此后单靠人工喂料则会失去生态养鹅的实际意义。

由于单位面积场地上饲养鹅的数量比较少,林地生态养鹅非常关键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大的场地。一般要求每亩(1亩=667.67平方米)地饲养鹅的数量不能超过40只,如果场地上植被生长不好,每亩地饲养鹅的数量不宜超过20只。

2.林种种类与选择

(1)林业用地、林种分类及定义 见表1-1。

表1-1 林业用地、林种定义

(2)林地选择

①林地 林地中野生草菜、昆虫等自然饲料资源丰富,林下空间宽阔,空气新鲜,环境幽静,适宜林地生态养鹅。

a.树冠及郁闭度:林地以树冠较小、林木稀疏、冠层较高(4~5米以上),树林郁闭度在70%左右,阳光照射地面面积在50%左右成林较为理想。这样的林地透光通气性能好,林地杂草、昆虫丰富,如果树木枝叶过于茂密、遮阴大的林地透光效果差,不利于鹅的生长。附近最好有小溪、池塘等清洁水源。

b.树龄:为不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不宜选择处于苗木期的林地。小树苗栽种比较密集,树枝低矮,不利于空气流通,夏天不能遮阴避雨,对鹅的生长和发育也不利。林地以中成林为佳。成材林即将开始采伐,不宜用做林地养鹅。

c.生态林带不宜养鹅:沿河林带、道路绿化林带、环城林带等生态林带,由于地理位置、林地面积和形状等因素,不宜用来养鹅,否则影响林带作用和周边环境。在这样的林带区养鹅,鹅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生产性能。

②果园 地势高燥、环境安静、饮水方便、农药使用少、排水良好、无污染的果园都可养鹅。以干果、主干略高的果园为佳,如核桃园、枣园、柿园、桑园等,这些果树主干较高,果实结果部位也高。又如苹果园、梨园、桃园、杏树园、橘园、李园、山楂园等,放养期应避开果树用药期,防止鹅农药中毒。

(3)不宜进行林地养殖的地区 如规定的自然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受洪水或山洪威胁及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或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宜进行林地养殖。

3.规划布局

养鹅场通常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

(1)生活区 人员生活和办公的区域应占场区的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地势和风向不一致时,以风向为主),与林地、果园必要的管理用房和生产用房(办公室、车辆库、工具室、肥料农药库、宿舍等)结合起来。设在交通方便和有利作业的地方。生活区应处在对外联系方便的位置。大门前设车辆消毒池。场外的车辆只能在生活区活动,不能进入生产区。

(2)生产区 生产区是鹅场的核心,包括各种鹅舍、饲料库、消毒更衣室、饲养员休息室等。放养鹅场地内应有防晒、防寒、防雨的栖息区,种(蛋)鹅场须设置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戏水池。

生产区应处在生活区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为保证防疫的安全,鹅舍的布局应该根据主风向和地势,按照育雏鹅舍、育成鹅舍、成年鹅舍的顺序配置。把雏鹅舍放在防疫比较安全的上风向处和地势较高处,能使育雏鹅得到较新鲜的空气,减少发病机会,也能避免育成鹅鹅舍排出的污浊空气造成疫病传播。当主风向和地势发生矛盾时,应该把卫生防疫要求较高的雏鹅舍设在安全角(和主风向垂直的两个对角线上的两点)的位置,以免受上风向空气污染。雏鹅舍和成年鹅舍应有一定的距离。鹅场生产区入口应有与大门同宽的消毒池或消毒垫。鹅场生产区内应有防晒、防寒、防雨的栖息区(设有集中饮水点和饲喂点)。

饲料加工、储存的房舍处在生产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与鹅舍较近的位置。由于防火的需要,干草和垫草堆放的位置必须处在生产区下风向,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的卫生间距。

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分开,非生产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

(3)隔离区 病鹅的隔离治疗区,病死鹅高温、深埋、焚烧等的区域,以及设施设备、粪便污物的存放、处理区等属于隔离区,应在场区的最下风向、地势最低的位置,并有防止健康鹅群进入的设施,且需与鹅舍保持300米以上的卫生间距。处理病死鹅的尸坑应该严密隔离。场地有相应的排污、排水沟及污、粪水集中处理设施(用于果林灌溉或化粪池净化)。隔离区的污水和废弃物应该严格控制,防止疫病蔓延和污染环境。病鹅隔离区的入口应有与大门同宽的消毒池或消毒垫。

4.防护设施

林地养殖场界要划分明确,养殖场四周应建较高的围墙或挖深的防疫沟,以防止场外人员及其他动物进入场区。鹅场门口应设有禁止外人随意进入的标识。

在林地养殖场大门及各区域、鹅舍的入口处,应设相应的消毒设施,如车辆消毒池、脚踏消毒槽或喷雾消毒室、更衣换鞋间等。车辆消毒池长应为通过最大车辆周长的1.5倍。

鹅场内的道路分人员出入、运输饲料用的清洁道(净道)和运输粪污、病死鹅的污物道(污道),净污分开与分流明确,尽可能互不交叉。

5.鹅舍的修建

(1)鹅舍的朝向 畜舍朝向指鹅舍用于通风和采光的窗户和门朝着的方向。鹅舍的朝向与鹅舍的采光、保温和通风等环境效果有关。朝向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来确定。适宜的朝向要满足鹅舍的光照、温度和通风的要求。为保证鹅舍冬季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热,防止夏季太阳过分照射,鹅舍宜采用东西走向或南偏东或西15°左右朝向较为合适。

北方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鹅舍以南向为好。

(2)鹅舍的间距 鹅舍的间距是两栋相邻鹅舍纵墙之间的距离。通常鹅舍的间距保持房檐高度的3~5倍,能满足鹅舍的光照、通风和防疫要求。

(3)鹅舍高度 鹅舍高度根据饲养方式、鹅舍大小、气候条件而定。一般鹅舍的净高(从地面到屋檐或天棚的距离)为2~2.5米。炎热的地区,加大鹅舍高度可以加强鹅舍的通风,缓和高温的影响。在寒冷地区,鹅舍的高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温。考虑人的进出和管理比较方便,一般不低于2米。

(4)鹅舍地面 鹅舍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原则,要做好防潮处理,同时要高于鹅舍外地面20厘米。可用砖、三合土等地面,并呈一定坡度,向运动场方向倾斜,以便于消毒和向舍外排污、清理粪便。

(5)鹅舍建造

①育雏鹅舍 育雏舍是饲养4周龄以下雏鹅的鹅舍。设计雏鹅舍时主要是保证鹅舍有好的保温能力,地面容易保持干燥、通风良好,但无贼风,并设置安全可靠的供暖设备。为便于保温和管理,根据育雏舍面积大小可将舍内分隔成几个小间或栏圈,每小间的面积为12~14平方米,可容纳30日龄以下的雏鹅100只左右。

平面育雏的育雏舍,舍高2.3~2.5米为宜,育雏鹅舍不宜过高,否则热空气体积变轻会聚集在鹅舍的上部,导致雏鹅经常活动的地面附近温度不够,浪费燃料,而且导致雏鹅发育不良。

雏鹅舍地面比外面高10~30厘米,使室内能保持干燥。育雏室地面最好用砖、三合土或水泥地面,以利于冲洗、消毒。

育雏舍前面应有舍外运动场,兼作喂料和雏鹅休息场所。舍内与舍外面积之比为1∶(1.5~2)。运动场紧靠水浴池,池底不宜太深,水浴池到运动场的坡度在20°左右,以便鹅群浴水。

育雏鹅舍的屋顶最好设天棚(又叫顶棚、天花板),天棚是将鹅舍与屋顶下的空间隔开的结构,既能够加强鹅舍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也有利于通风换气。常用的天棚材料有胶合板,也可以用草泥、芦苇、草席等做成简易的天棚。

②育成舍 用于5~25周龄的青年鹅。根据育成鹅生长快、生活力强、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特点,林地放养时鹅舍建筑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要求夏季能通风防热,北方冬季能防寒保暖,舍内要保持干燥。可建简易的棚架或鹅舍。

鹅舍的面积大小、长度和高度一般都随饲养的规模、饲养的方式以及饲养的品种不同而异。

③种鹅舍 种鹅舍的防寒隔热性能要好,可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气候情况决定。每平方米可容纳大型鹅2~2.5只、中型鹅3只、小型鹅3~3.5只。北方鹅舍屋檐高度为1.8~2.0米,以利保暖,南方则应提高到3米以上,以利通风散热,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的比为1∶(10~12)。一般种鹅场在鹅舍的一角设产蛋间(或栏)或安置产蛋箱。产蛋间可用竹木等围成60厘米高的小间,地面铺上柔软的垫草,以利于母鹅产蛋。

种鹅舍外有林地散养场和放养的水域,供种鹅活动,水流宜缓慢,水深0.5~2米,水源太深或太浅会影响种鹅配种。

6.舍外运动场设计

水面和鹅舍之间的陆地部分,是鹅的陆上运动场。采用地面平养或放牧饲养的鹅群,在鹅舍南侧必须设置运动场。运动场是鹅群活动的场所,应该安排在鹅舍靠水面的一侧,以方便鹅群下水活动及从水中出来后晾晒羽毛。

运动场的面积一般为鹅舍面积的3~5倍,场地地面要平整,略向水面倾斜,不能坑洼不平,以免蓄积污水。运动场与水面连接的倾斜处,要用水泥沙石做成倾斜的缓坡,坡度为25°~30°,鹅坡的下端应该伸入到水面以下,低于枯水期的最低水位。

运动场的两侧应砌0.8~1米高的隔墙,用于防止鹅群外逃和阻挡外来人员及其他动物接近鹅群。靠近侧墙处可以搭设几个凉棚,供鹅群遮阳避雨,也可以在舍外喂饲。

7.水池的建造

如果不是采用网上平养方式养鹅,通常需要在运动场建造供鹅群洗浴(供种鹅配种)的水池。如果养鹅场位于河流、湖泊、鱼塘附近则不用考虑单独建造水池。

一般选择在室外运动场与鹅舍相对的一侧建水池,便于鹅在水池洗浴后再在运动场晾干羽毛,避免把羽毛上的水带进鹅舍。水池一般深为1米、宽2~4米,长依据鹅的饲养数量而定。

水池靠运动场一侧应建坡度为30°的斜坡供鹅进出水池,10米长的水池可以建一个2米宽的斜坡。与池外斜坡对应的池内也需要建宽度为1米、坡度为40°的斜坡,斜坡深入池水15厘米即可。

8.避雨棚

在林地放养场地选择地势高燥的地方搭建数个避雨棚,供雷雨天气鹅避雨。

二、水源选择和水质要求

鹅是水禽,鹅的放牧、洗浴和交配等都离不开水。鹅的饮食、饲料的调制、鹅舍和用具的清洗,以及饲养管理人员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水。水源水质关系着林地养鹅时的生产和人员生活用水,林地养鹅必须有良好的水质和供水丰富的水源。最好同时具有地下水和地面水。地下水作为鹅场的生活用水,而地面水如河流、沟渠、池塘或湖泊等流动水源可以供鹅游泳或锻炼及放牧等。

对水源的基本要求是: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取用和防护方便。

(1)水量充足 能满足林地生产、灌溉用水,场内人员生活用水,鹅饮用和生产用水等。

(2)水质良好 水质要求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度好。水的化学性状需了解水的酸碱度、硬度、有无污染源和有害物质等。有条件则应提取水样做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等方面的化验分析。

饮用水水质要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见表1-2。当畜禽饮用水中含有农药时,农药含量不能超过表1-3中的规定。

表1-2 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  单位:毫克/升

表1-3 畜禽饮用水中农药限量指标  单位:毫克/升

水源的水质不经过处理或稍加处理就能符合饮用水标准是最理想的。

(3)水源选择 水源周围环境条件应较好。以地面水作为水源时,取水点应设在工矿企业的上游。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林地水源。

①地面水 包括江、河、湖、塘及水库等,地面水一般来源广、水量足,又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好的自净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水量大、流动的地面水作牧场水源,使水有较好的自净能力。

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见表1-4。

表1-4 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

②地下水 水质悬浮杂质少、清澈透明,有机物和细菌含量极少,溶解盐含量高,硬度和矿化度较大,不易受污染,水量充足而稳定且便于卫生防护。但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矿物性毒物,往往引起地方性疾病。所以,当选用地下水时,应首先进行检验,才能选作水源。

③降水 是雨、雪等降落到地面形成的,水质依地区条件而定。内陆的降水可混入大气中的灰尘、细菌,城市和工业区的降水可混入煤烟、酸雨等各种可溶性气体和化合物,因而易受污染;且降水由于储存困难,水量无保障,不宜作林地养殖场的水源。

林地场区附近如有地方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可以尽量引用,但需要了解水量能否保证。也可以在本场地打井,采用深层水作为主要供水来源或者作为地面水量不足时的补充水源。

(4)水的人工净化和消毒 如果林地养鹅场无自来水供应,使用地面水作为水源时,水质一般比较浑浊,细菌含量较多,必须经过净化和消毒处理以改善水质。地下水较清洁,一般只需消毒处理。

①普通净化 包括自然沉淀、混凝沉淀和砂滤。

a.自然沉淀:对于较浑浊的水,应先进行净化,使水澄清,并可去除部分微生物。自然沉淀是利用水中悬浮物和杂质本身的重力而沉淀下去,使水得到澄清。

b.混凝沉淀:浑浊较重,悬浮物久不沉淀,可加入明矾、硫酸铝和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混凝剂,使水中杂质加速沉降,进而使水澄清。此方法可去除悬浮物70%~95%以上,除菌约90%,混凝沉淀的效果与水的浑浊度、温度的高低、混凝沉淀时间长短以及混凝剂用量有关。普通河水用明矾时,需40~60毫克/升。

c.砂滤:把浑浊的水通过砂层,使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阻留在砂层上部,水得到净化。

②消毒 水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后,细菌大大减少,但还没有完全除去,病原菌还有可能存在,为确保饮水安全,必须再经过消毒处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法,此法杀菌力强、使用方便、费用低。

氯化消毒用的药剂为液态氯和漂白粉。漂白粉的杀菌能力取决于其所含有效氯。新制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但漂白粉易受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分、光线和高温等的影响而发生分解,使有效氯含量不断减少。因此,须将漂白粉装在密塞的棕色瓶内,放在低温干燥、阴暗处,并在使用前检查其中有效氯含量。如果有效氯含量低于15%,则不适于作饮水消毒用。此外,还有漂白粉精片,它的有效氯含量高而且稳定,使用比较方便。

(5)气候因素 场地的气候条件与鹅场布局朝向、鹅舍结构类型、防寒防暑措施都有密切关系。选址时要调查了解当地气候气象资料,如气温、光照情况、风力、风向及灾害性天气的情况,作为鹅场建设和设计时的参考。

(6)空气质量要求 空气质量标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095—1996),该标准见表1-5。

表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林地养鹅,不管饲养规模大小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疫病预防控制规章制度,并将疫病控制措施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常用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1)饲养管理制度 包括种鹅、育成鹅、雏鹅的饲养管理制度,发现病鹅及时报告。

(2)定期消毒制度 包括消毒人员、范围、时间、药物、方法、程序等内容。

(3)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管理制度 包括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的订购、保藏和使用。

(4)无害化处理制度 包括患病鹅、疑似病鹅的隔离、转移、诊断、治疗,粪便、污水、污染物、圈舍、死亡鹅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等。

(5)疫病监测制度 包括疫病监测的病种、时间和比例。

(6)全进全出制度 包括同批次繁育或引进的鹅实行同舍饲养、育成后同期转群以及出栏等内容。

四、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

1.做到鹅场隔离饲养

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鹅场要做到严格隔离饲养,防止一切病原传到鹅场。鹅场要建在地势较高、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市区、居民区,远离屠宰场、工厂、畜产品加工厂的地方。鹅场禁止外人参观,鹅场门口、生产区入口建消毒池,进场车辆要进行消毒。生产区门口建更衣消毒室和淋浴室,进入生产区人员要淋浴、更衣、换鞋。不从疫区购买饲料,不使用发霉变质饲料,到正规、信誉好的种鹅场订购雏鹅,注意防鼠、防蚊蝇、防兽害。要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病原进入鹅场。

2.搞好林地和鹅舍环境卫生

经常对鹅只活动场地进行清扫、消毒,饲养结束可对林地进行深翻。保持适宜的鹅舍温度、湿度、风速,减少鹅舍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给鹅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鹅只健康。定期对鹅舍进行带鹅消毒,降低舍内空气中的微粒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鹅场内设净道和污道。不能乱扔死鹅,要进行深埋或焚烧,鹅舍清理的粪便要及时运走,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只体质,增强鹅群抵抗力

在饲养方面,满足鹅的营养需要,根据鹅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季节,对营养成分的不同要求,相应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对鹅进行转群、免疫时,鹅群会发生应激反应,可通过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C等,减轻对鹅的影响。

4.重视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重视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不喂腐败、发霉和变质的饲料。

5.圈舍消毒,保持清洁

定期对鹅舍进行带鹅消毒,降低舍内空气中的微粒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圈舍每天要用机械法(对畜禽圈舍采用清扫、冲洗、洗刷等手段将其粪便、垫草、饲料残渣清除干净)消毒1次,保持清洁、干燥。

6.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

温度是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温热环境因素。冬季林地没有可采食的物质,应采取舍内圈养,并加强鹅舍保温。冬季要加强鹅舍保温,可在棚舍上加盖塑料布、草帘等覆盖物。注意堵塞鹅舍门窗漏洞,避免贼风。夏季气温高,影响鹅的食欲、饲料的转化率等生产性能。防暑降温是夏季的工作重点。让鹅在有树阴的地方活动、休息,也可在散养地设置凉棚,为鹅提供防晒、乘凉、避雨的场所。

7.食槽和用具要保持清洁

食槽、水槽、用具要经常洗刷、定期消毒,保持清洁。

8.定期驱虫

鹅寄生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在发病季节前对鹅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如每年5~9月份为鹅的球虫病流行季节,此期发病率高,要注意预防球虫病。

五、搞好林地鹅场消毒

消毒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各种疫病免疫的基础和前提。消毒工作一定要制度化、经常化。

1.消毒目的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内环境、鹅体表面及设备器具上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1)经常性消毒 为预防疾病,对饲养员及饲养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如对工作衣、帽、靴的消毒。在鹅场出入口、鹅舍门口设消毒池,对经过的车辆或人员进行消毒。

(2)定期消毒 对周围环境、圈舍、设备用具如食槽、水槽(饮水器)、笼具、注射器、针头进行定期消毒。鹅出栏后对林地场地环境、鹅舍全面清洗消毒,彻底消灭微生物,使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3)突击性消毒 发生传染病时,为及时消灭病鹅排出的病原体,对病鹅接触过的圈舍、设备、用具进行消毒,对病鹅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进行消毒。防治鹅病时使用过的器械也应做消毒处理。

2.消毒方法

(1)机械性清除 用清扫、铲刮、洗刷等方法清除灰尘、污物及沾染在场地、设备上的粪尿、残余饲料、废物、垃圾,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可提高使用化学消毒法的消毒效果。

通风换气可以使舍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微粒的数量减少,同时,通风能加快水分蒸发,使物体干燥,缺乏水分,使许多微生物不能生存。

(2)物理消毒法 阳光照射是通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杀死一般病毒和菌体。还可利用紫外线灯的照射消毒。

(3)高温消毒 烘箱内干热消毒、高压蒸汽湿热消毒、煮沸消毒等,主要用于衣物、注射器等的消毒。

火焰喷射是利用专用的火焰喷射消毒器中喷出的火焰具有很高的温度,能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常用于金属笼具、水泥地面以及砖墙的消毒。

(4)化学消毒法 利用化学消毒药使其和微生物的蛋白质产生凝结、沉淀或变形等作用,使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发生障碍或死亡以达到消毒目的。

3.化学消毒药的选择

常用的消毒剂介绍如下。

(1)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 为无色带有刺激性和挥发性的液体,内含40%的甲醛,杀菌力强,1%~1.25%的福尔马林溶液在6~12小时能杀死细菌、芽孢及病毒,主要用于鹅舍、仓库、孵化室及设备消毒,还可用于雏鹅种蛋消毒。

生产中多用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熏蒸消毒。鹅舍、孵化室熏蒸消毒用药量:每立方米房舍空间需福尔马林15~45毫升、高锰酸钾7.5~22.5克,根据房舍污染程度和用途不同,使用不同的药量。用药时,福尔马林体积(毫升)与高锰酸钾质量(克)比例为2∶1,以保证反应完全。鹅舍和设备在熏蒸消毒前要清洗干净,消毒时先密闭房舍,然后把福尔马林倒入容器内(容器的容量为福尔马林的10倍以上),再放入高锰酸钾,两种药品混合后马上反应而产生烟雾。消毒时间为12小时以上,消毒结束后打开门窗。熏蒸消毒必须有较高的气温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不低于20℃,相对湿度为60%~80%。

(2)氢氧化钠(火碱) 市售火碱含94%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有强烈腐蚀性。本品杀菌、杀病毒作用较强,常用于病毒性感染(如新城疫病)和细菌性感染(如禽霍乱)的消毒,对寄生虫有杀灭作用。2%~5%的水溶液用于鹅舍、器具和运输车辆消毒。

(3)生石灰 为白色或灰色块状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加水后放出大量热,变成氢氧化钙,以氢氧根离子起杀菌作用,钙离子也能使细菌蛋白变质。生石灰加水制成10%~20%乳剂用于鹅舍墙壁、运动场地面消毒,生石灰可在鹅舍地面撒布消毒,消毒作用可持续6小时。

(4)漂白粉 干粉或混悬液,5%的漂白粉液用于鹅舍地面排泄物消毒,临用时配制,不能用于金属用具消毒。

(5)过氧乙酸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呈弱酸性,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并带有醋酸味。其杀菌作用快而强,抗菌谱广,对细菌、病毒、霉菌和芽孢均有效。0.04%~0.2%水溶液用于耐酸用具的浸泡消毒;0.1%~0.5%溶液用于畜禽体、鹅舍地面、用具消毒,也可用于密闭鹅舍的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20%过氧乙酸溶液5~15毫升,稀释成3%~5%溶液,加热熏蒸,密闭门窗1~2小时。

(6)季铵碘(碘伏)溶液 为碘制剂,无刺激性,以1∶900稀释,用于金属器具、车辆、环境、鹅喷雾等消毒。其广泛用于细菌及病毒的消毒。

(7)次氯酸钠 含氯制剂,用于舍内器具、食槽、水槽消毒,也用于饮水消毒及带鹅喷雾消毒。

(8)百毒杀 双链季铵盐化合物,为暗棕色液体,可溶于水。对各种病毒、细菌具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可用于环境、鹅舍及用具、水槽、食槽以及饮水消毒、带鹅喷雾消毒。

(9)高锰酸钾溶液 为暗紫色结晶,易溶于水。其杀菌能力较强,能凝固蛋白质和破坏菌体的代谢过程。生产中常利用高锰酸钾的氧化性能来加速福尔马林蒸发而进行空气消毒。0.05%~0.1%溶液用于鹅饮水消毒;0.2%~0.5%的水溶液用于种蛋浸泡消毒;2%~5%的水溶液用于饲养用具的洗涤消毒。

(10)酒精 70%酒精常用于注射部位、术部、皮肤的涂擦消毒和外科器械的浸泡消毒。

(11)碘酊 为碘与酒精混合配制的溶液,常用的有3%和5%两种。其杀菌力强,能杀死细菌、病毒、霉菌、芽孢等。常用于注射部位、术部、皮肤、器械的涂擦消毒。

4.消毒剂使用方法

(1)喷雾法或泼洒法 喷洒地面、墙体、舍内设施等,将消毒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用喷雾器对需要消毒的地方进行喷雾消毒,或直接将消毒药泼洒到需要消毒的地方。

(2)擦拭法 用布块浸沾消毒药液,擦拭被消毒的物体。如对笼具的擦拭消毒。

(3)浸泡法 主要用于消毒器械、用具、衣物等。一般将被消毒的物品洗涤干净后浸泡于消毒药液内,药液要浸过物品,浸泡时间较长为好。可在鹅舍门口设消毒槽,用浸泡药物的草垫对人员的靴、鞋等消毒。

(4)熏蒸法 用于密闭鹅舍的消毒。常用福尔马林配合高锰酸钾对鹅舍进行熏蒸消毒。

(5)生物消毒法 利用生物技术将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清除的方法。如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产生一定的高温可杀死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

5.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浓度 消毒剂必须按照要求的浓度配制和使用。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2)消毒剂温度 大部分消毒剂在较高温度下消毒效果好,如鹅舍熏蒸消毒时温度低于16℃则没有效果。个别消毒剂温度升高杀菌力下降,如氢氧化钠等。

(3)时间 消毒剂与被消毒对象要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才能发挥最佳消毒效果。

(4)酸碱度 酸碱度的变化可影响某些消毒剂的作用。碘制剂、酸类、来苏儿等阴离子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强,而新洁尔灭、戊二醛等在碱性环境中杀菌力较好。

(5)病原微生物敏感性 病原微生物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病毒对甲醛、碱的敏感性高于酚类。

(6)化学拮抗物 排泄物、分泌物等妨碍消毒药物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影响消毒效果。在消毒前,要将需消毒物先进行清洗、清扫,去除有机物质,以保证消毒效果。

6.鹅场消毒制度

(1)人员消毒 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和鹅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进入养殖场区的人员,必须在场门口更换靴鞋,并在消毒池内进行消毒。有条件的鹅场,可在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室,在消毒室内洗澡、更换衣物,穿戴清洁消毒好的工作服、帽和靴经消毒后进入生产区。工作服、鞋、帽定期洗刷消毒。饲养人员在接触鹅群、饲料、种蛋等之前,必须洗手,并用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3~5分钟。鹅场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

(2)环境消毒 鹅舍周围环境每1~2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消石灰1次,鹅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场门口、鹅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火碱或5%来苏儿溶液,并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3)鹅舍消毒 鹅舍每星期常规消毒2次以上,也可以用消毒药带鹅喷雾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等的繁殖,防止呼吸道等各种疾病的发生。注意选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替使用。每批鹅出栏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4)用具消毒 对料槽、饮水器等进行定期消毒,一般先将用具冲洗干净后,再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

(5)粪便消毒 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鹅粪便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如焚烧法、药品消毒法、掩埋法和生物热消毒法等。

(6)地面土壤消毒 被病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地面土壤,可用5%~10%漂白液、百毒杀或10%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六、做好免疫接种

免疫是指用疫苗或菌苗对鹅群进行接种,使鹅群对某种疾病产生特异抵抗力。免疫接种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林地生态养鹅必须认真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免疫程序的制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鹅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鹅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免疫程序是指从雏鹅孵出开始到出售或淘汰为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危害鹅的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定出计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母源抗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剂量,确定各种疫苗接种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等,以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制定免疫程序,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不要盲目照搬别的养鹅场(户)的程序。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场内鹅群的变化和场周围疫病流行情况进行一定调整,增减免疫的种类或次数。

2.免疫接种分类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

(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平时有计划地使用疫苗、菌苗按免疫程序给健康鹅群进行的免疫接种。

①预防接种方法 接种方法可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饮水、点眼、滴鼻、皮肤刺种、喷雾吸入等。接种后经一定时间(数天至3周),可获得半年至半年以上的免疫力。应根据疫苗的种类、鹅的日龄及免疫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一般应以疫苗的说明书为准。

a.滴鼻点眼法:是弱毒疫苗从黏膜或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接种方法,可避免疫苗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由于是逐只鹅免疫,免疫效果确切。雏鹅早期的活毒疫苗常用此方法接种。

接种前将疫苗按要求稀释于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滴鼻点眼时可用滴管或5毫升注射器(将针尖磨秃)。为保证配制稀释液的准确,可先试1毫升有多少滴,再计算稀释液的用量。接种时按规定程序将疫苗溶于稀释液中充分摇匀后,在每只鹅的一侧眼结膜或鼻孔上滴1滴,也可把加倍稀释的同一疫苗在每只鹅的一侧眼和鼻孔上各滴1滴。滴鼻时注意将雏鹅另一侧鼻孔用手指堵住,加速疫苗滴入;并注意等疫苗液完全吸入后才放开雏鹅。点眼时,握住鹅的头部,面朝上,将一滴疫苗滴入面朝上的眼皮内,不让其流掉。注意必须保证疫苗确已滴入眼内或鼻孔内,才能将鹅放走。稀释后的疫苗应在1~2小时内尽快用完,最好在早上或晚上天气阴凉时进行接种。

b.注射法:分皮下注射法和肌内注射法。

应选择皮肤薄、羽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鹅皮下注射的部位宜在翼下或胸部。注射部位消毒后,注射者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用食指和拇指将皮肤提起呈三角形,沿三角形基部刺入皮下约注射针头的三分之二,将左手放开后,将疫苗缓缓注入。确保针头插入皮下,以防疫苗注射到体外。

肌内注射应选择在肌肉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部位,宜选择翅膀基部或胸部肌肉。注射疫苗时注意:注射器、针头及稀释用具在用前应严格消毒;连续注射器在使用前应校正确保剂量准确;在接种过程中应不时摇动疫苗瓶,使疫苗混合均匀;接种前应将疫苗自然平衡到室温,以减少对鹅只的刺激。

c.饮水免疫法:本法为活毒疫苗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将弱毒疫苗混入水中进行免疫接种。此法应用方便,安全性好。

在饮水免疫前,应将饮水用具彻底清洗干净,不能使用消毒剂和洗涤剂。饮水器不能用金属制品,最好用瓷器或塑料制品。稀释疫苗应用清凉的蒸馏水或煮沸放冷的深井水或凉开水;水中不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和消毒剂。为了延长疫苗的活性,可在饮水中加入1%~5%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并搅拌均匀。饮水免疫前应停水2~4小时,以让鹅群能尽快、同时饮入疫苗。饮水免疫前后两天(共5天)内,饲料中不得添加抗病毒(或细菌)的药物和消毒剂。饮水免疫前应按鹅群数量、日龄大小增加饮水器的数量,让80%~90%的鹅能同时喝到足够的水。稀释疫苗的水量要适宜,疫苗稀释液应在1~2小时内饮用完,但不能少于1小时。

d.翅内刺种法: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摇匀,用接种针或洁净的钢笔尖蘸取疫苗,展开鹅的翅膀,用接种针在鹅的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穿刺。

e.气雾免疫法:将活毒疫苗按喷雾规定稀释,用适当粒度(30~50微米)的喷雾器在鹅群上方喷雾。在短时间内,可使大群鹅吸入疫苗获得免疫。气雾免疫时应关闭所有门窗和通风系统,免疫后大约15分钟,重新打开。喷雾时最好选用专用的喷雾器,雾滴不宜过大或过细;喷雾时喷雾器的喷头在鹅群上方0.5米左右,让鹅自然吸入飘浮在空气中的雾滴。可在气雾免疫前后几天内使用广谱抗菌药和加大复合维生素的用量以减轻气雾免疫引起的应激反应。

②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a.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对当地曾发生过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按实际情况制订预防接种计划,确定免疫制剂的种类和接种时间,并按所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做到只只免疫。

b.接种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接种前检查鹅的健康状况,体质健康或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鹅,接种后能够产生较强的免疫力;而体质弱的、有慢性病或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鹅只,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力就差些,也可能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对弱小鹅在免疫接种前要加强饲养管理,促进体质恢复,以增强免疫接种效果。

c.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给鹅预防接种后,要注意观察被接种的局部或全身反应(接种反应)。局部反应是接种局部出现典型的炎症变化(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则呈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产蛋量减少等。这些反应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只要给予适当的休息和加强饲养管理,几天后就可以恢复。如果反应严重,应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

(2)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鹅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紧急接种从理论上讲应使用免疫血清,2周后再接种疫(菌)苗,较为安全有效。但因免疫血清量大,价格高,免疫期短,且在大批动物急需接种时常供不应求,因此在防疫中很少应用,有时只用于种鹅场等。实践证明,在疫区和受威胁区有计划地使用某些疫(菌)苗进行紧急接种是可行而有效的。在疫区用疫(菌)苗进行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病威胁的鹅群逐只地进行详细检查,只能对正常无病的鹅进行紧急接种,对病鹅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的病鹅,不能接种疫(菌)苗,应立即隔离或淘汰。

紧急接种是鹅病综合防制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与其中的封锁、检疫、隔离、消毒等环节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疫苗选购及使用注意事项

(1)要购买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正式厂家的疫苗 疫苗使用前仔细检查,如发现疫苗没有标签、疫苗生产时间过期、疫苗色泽有变化、发生沉淀、发霉、玻璃瓶破裂等情况都不能使用。使用后的玻璃瓶等包装不得乱丢,应消毒或深埋。

(2)妥善保存和运输 一般要求疫苗应冷藏保存、运输。疫苗应保存在低温、避光及干燥的场所。灭活疫苗、免疫血清等应保存在2~10℃,防止冻结。弱毒疫苗一般都在0℃以下保存,温度越低,疫苗保存效果越好。疫苗在保存期温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反复冻融。运输途中要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接照射,尽快到达保存地点或预防接种地点。

(3)疫苗的稀释配制 疫苗稀释时须避光、无菌条件操作。稀释液应用灭菌的蒸馏水、生理盐水或专用的稀释液。稀释时绝对不能用热水,疫苗稀释后要避免高温及阳光直接照射。活菌疫苗稀释时稀释液中不得含有抗生素。疫苗接种所用注射器、针头、瓶子等必须严格消毒。

(4)使用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疫苗接种。稀释倍数、接种剂量、部位按照说明进行。疫苗应现配现用。接种疫苗的鹅群必须健康,才能取得预期的免疫效果。

七、定期驱虫

鹅在林地、果园放养,鹅群容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鹅场应定期用药物进行驱虫,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驱虫时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药物。同时要根据驱虫对象选择合适的药物,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掌握剂量和投药次数,防止用药不当而发生中毒。驱除鹅的体内寄生虫,一般在肥育前或产蛋前进行;驱除鹅体表寄生虫,驱虫的同时,要对鹅舍、垫草等也同时进行药物喷洒,以消灭隐藏在这些地方的寄生虫,并随即将垫草、粪便等进行堆肥处理。

八、预防性投药

在一些疾病的多发期、敏感阶段对鹅群进行预防性用药也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可以预防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的发生,保障鹅群健康。如使用土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等可以预防雏鹅的副伤寒病、大肠杆菌病等的发生。对于球虫病等寄生虫病,也应投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