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养鹅疾病防治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林地养鹅饲养管理

第一节 雏鹅饲养管理

雏鹅是指0~4周龄的鹅,雏鹅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鹅群的发展、鹅的生长发育以及今后种鹅的产蛋量和蛋的品质,提高育雏期成活率是育雏阶段的重要任务。刚出壳的雏鹅个体小,绒毛稀短,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抵抗力弱,如饲养管理不善,容易引起疾病,造成死亡。从雏鹅出壳起,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进行精心的饲养管理。雏鹅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不能直接把雏鹅放到林地、果园散养,应在育雏室中育雏。

一、育雏

1.育雏方式

(1)自温育雏 自温育雏是利用鹅自身产生的热量取暖。一般采用箩筐、纸箱等容器具,内铺垫草,依靠雏鹅自身产生的热量来保持温度,通过增减覆盖物来调节温度。此法设备简单、经济,但温度很难掌握,管理麻烦,一般只适用于小群育雏或气候温暖时节育雏。

(2)加温育雏 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达到雏鹅生活适宜的温度,是大批量育雏的基本方法。

在育雏期间可以采取地面平养、立体笼养、网上平养三种形式。每种饲养方式都有其特点,饲养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养鹅的现有条件、经济实力以及饲养鹅的品种等灵活掌握。

①地面平养 在鹅舍地面上铺设垫料(麦秸、稻草、锯末等)来育雏鹅的方法称为平面育雏。地面平养投资少,管理灵活,适合不同条件和类型的鹅舍;缺点是鹅与粪便接触易患病,房舍空间利用率低。

a.垫料要求:要选择吸水性好、没有霉变的原料,在使用前一周要在太阳下晾晒2~3天。垫料可用短秸秆、刨花或木屑等,要求质地良好,清洁、干燥,禁用发霉、潮湿的垫料,厚垫料育雏时垫料内微生物发酵、产热,可供雏鹅取暖。其缺点是鹅粪积存时间长,氨气浓度高,鹅接触病菌后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当垫料潮湿时,容易感染球虫。

b.使用垫料育雏方法:有常换法和厚垫料育雏两种。

ⓐ 常换法:将育雏鹅舍地面清扫干净、消毒后,在地面铺设3~5厘米厚的垫料,垫料潮湿、污浊后经常更换。

ⓑ 厚垫料法:在地面铺5~6厘米厚的垫料,过一段时间在原来的垫料上再铺加一些新垫料,直至厚度达到15~20厘米为止。育雏期间不更换垫料,直至育雏结束后一次清除。

地面平养要用育雏围栏在育雏室内围成若干小区,通过围栏将雏鹅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栖息、活动,靠近热源,保护雏鹅不会受冷,也容易找到饲料和饮水。随着雏鹅日龄的增长逐步扩大围栏的范围。围栏材料可用竹围栏、木板、纸板等,围栏的高度以雏鹅跳不出为宜,一般为50厘米即可,围栏围成小区的面积需根据供暖的设备和每批育雏数量而定,一般在开始育雏时可小些,以后逐渐扩大。

②网上育雏 雏鹅离开地面养在铁丝网或塑料网上。一般离地面50~100厘米高处架上丝网,雏鹅饲养在网上。其优点是不用铺设垫料,雏鹅不与粪便接触,可减少病原感染的机会,尤其是可以大大减少鹅患球虫病和消化道疾病的危险,同时由于饲养在网上,提高了饲养密度,可减少鹅舍建筑面积。

网床由底网、围网和床架组成。网床的大小可以根据育雏舍的面积及网床的安排来设计。床架可用三角铁、竹、木等材料制成,底网可根据日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网目规格。网床四周加围网,防止雏鹅掉下网床或跳出来,围网高度一般为30~50厘米。

③混合育雏(半地半网育雏) 这是地面平养和网上育雏结合起来的一种育雏方式。育雏舍1/4~1/3地面铺设离地网面,大约离地30~50厘米,另外的地面铺垫料,两部分衔接坡度小于25°,水槽或饮水器全部置于网床上,料槽或开食盘全部置于垫料上。其优点是成本适中,雏鹅患腿部疾病机会少,利于清洁。

④笼养育雏 将雏鹅饲养于铁丝笼或竹、木笼里,笼可重叠,也可呈阶梯式笼养。这种方式可充分利用鹅舍空间,增加饲养数量,同时笼养可减少鹅的运动,有利于肉鹅的生长。

2.供暖方式

根据热源不同,育雏供暖方式分为火墙、烟道、煤炉、电热伞、红外线供暖等。

(1)火墙 把育雏室的隔墙砌作火墙,内设烟道,炉口设在室外走廊里,鹅靠火墙壁上散发出来的热量取暖。这种育雏方式的升温速度较快,室温比较稳定,热效率高,费用较低,育雏管理较方便。

(2)烟道 可分为地上烟道和地下烟道两种。地上烟道是用砖或土坯砌成烟道,几条烟道最后汇合到一起,并设有集烟柜和烟囱通出室外。一般在烟道上加罩子,雏鹅养在罩下,称为火笼育雏。地下烟道,室内可利用面积较大,温度均匀平稳,地面干燥,便于管理。

(3)煤炉 是最常用的加温设备,结构与冬季居民家中取暖用的火炉相同,是以煤为燃料。火炉上设铁皮制成的平面盖或伞形罩,留出气孔,和通风管道连接,排烟管伸出室外。煤炉下部有一进气口,通过调节管口大小来控制进风量,进而控制炉火温度。保温良好的鹅舍,每20~30平方米设置一个煤炉即可。煤炉育雏保温性能较好,经济实用,但温度控制不便。用煤炉时要注意预防煤气中毒及发生火灾。

(4)电热伞 伞面是用铁皮、铝皮、防火纤维板等制成一个伞形育雏器,伞内用电热丝供热,并有控温调节装置,可按雏鹅日龄所需调节、控制温度。伞四周用护板或围栏圈起来,随着日龄增加逐渐扩大面积。电热育雏伞适合平面育雏使用。其优点是温度稳定,容易调节,管理方便,室内清洁,育雏效果良好。电热伞育雏时伞下温度较高,周围余热少,鹅舍需另设火炉以升高室温。

(5)红外线灯 在育雏舍内安装一定数量的红外线灯,靠红外线灯发出的热量来育雏。灯泡规格常为250瓦,一般悬挂高度为30~50厘米。其优点是温度相对稳定,室内清洁,但灯泡容易损坏,耗电量多,成本高。用红外线灯供暖在舍温较高时效果好,冬季须与火炉或地下烟道供温方法结合使用。远红外线供热育雏,热效率高,比红外线育雏省电。

二、雏鹅的饲养

1.初生雏鹅的选择

雏鹅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雏鹅的育雏率、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在选购雏鹅时,必须考虑种鹅的饲养条件、种鹅的孵化条件及雏鹅苗的质量等因素。

购买雏鹅前,最好实地了解种鹅的饲养情况。种鹅场须具备生产合格种鹅的条件,并选择从孵化设备及孵化条件达到要求的正规孵化场订购雏鹅。准时出雏的雏鹅是优质鹅苗的基本条件。种鹅蛋的孵化时间是28天,实际上是27.5天,即当天下午入孵的种蛋,应在第28天的上午拿到鹅苗。出雏时间延迟,雏鹅苗的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合格的雏鹅,健壮活泼,眼睛灵活有神,个体大、重,体躯长而阔,臀部柔软,脐无出血或干硬突出痕迹;全身绒毛洁净,脚高、粗壮,趾爪无弯曲损伤。

2.接雏

雏鹅从出雏机中捡出,在孵化室内绒毛干燥后转入育雏室,称为接雏。接雏可分批进行,要尽量缩短在孵化室的逗留时间,以免造成出壳早的雏鹅不能及时开食和饮水,导致体质逐渐衰弱,影响生长发育。

(1)饲养密度 每平方米面积饲养的鹅数为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时,雏鹅拥挤,相互抢食,鹅舍容易潮湿,空气污浊,造成雏鹅发育不均,生长速度慢,容易患病;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鹅舍利用率低。

饲养密度应随雏鹅的品种、育雏方式、季节、日龄等因素加以调整。地面平养时密度要小些,网上平养比地面平养饲养密度可大些。冬季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夏季则应适当减小。饲养密度适当时,雏鹅分布均匀,无明显集堆,行动自在,睡态伸展舒适。应随着日龄的增大,调整相应的饲养密度。春季育雏鹅的适宜密度为:1~2周龄35~30只/平方米,3~4周龄25只/平方米,5~6周龄15只/平方米,6周龄以上12只/平方米。每群鹅以200~300只为宜。

(2)分群饲养 育雏开始、在雏鹅开水前应对雏鹅进行分类,分群饲养。根据大、中、小和强、弱雏等进行分群,以便使鹅群生长发育均匀。将品种特征明显、发育良好的雏鹅分在一群;体质较弱、发育欠佳的分在一群。平养时把弱雏靠近热源,健雏可稍远离热源。经过2~3天后,再把弱雏放在一起饲养,加强管理,适当增加饲喂量和饲喂次数。一般每群200~300只为宜。随着雏鹅的日龄增加,要经常把体质过强或过弱的鹅挑选出来,单独饲养。一般可在8日龄、15日龄时,结合密度调整,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分群。

3.开水、饮水

雏鹅先饮水再开食。刚出壳的小鹅第一次饮水称为开水。一只40克重的初生鹅,含有5克重的卵黄囊,其中含蛋白质1.5克,在出壳后的72小时内雏鹅所需的营养全部由卵黄囊提供。通过饮水可以促进卵黄的吸收,促进胎粪排出,增进食欲,有助于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同时,雏鹅出壳后体内水分消耗大,育雏舍内温度高,容易脱水,雏鹅进入鹅舍后应先及时给水再开食,以及时补充雏鹅生理需要的水分。只要有饮水,雏鹅活动正常,无异常表现。用饮水器或浅水盆,喂给0.02%抗生素或多维,可以预防肠道疾病并补充维生素。对于长途运输后的雏鹅,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1天,效果较好。开始时,雏鹅不懂饮水,可以调教,方法是抓一只健壮的雏鹅,将喙浸到水槽中沾水,雏鹅很快就会饮水,其他雏鹅也会效仿。

饮水器的槽面开口不宜太阔,盛水不宜太深,防止雏鹅溺水。敞口的饮水器应在其中放置一些干净石块,使雏鹅不致掉入水中。饮水器应每天清洗或消毒一次,并保持饮水器四周垫料干燥。

气温高时,可将雏鹅50~60只放入鹅篓中,慢慢浸入已经加入适量药物或添加剂的水中,水的高度以淹没雏鹅脚背、不使腹部绒毛浸湿为准,时间在3~5分钟(天热时可稍长,天冷时可稍短)。天气炎热,大群饲养时如来不及分批开水,可将水直接喷到鹅身上,使其吸吮绒毛上的水珠。但注意不要把绒毛喷得过湿,防止雏鹅受冷感冒。

水质要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清澈、无色、无味及无沉淀物。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全天24小时不断水。缺水会造成雏鹅口渴,一旦供水,会因抢水造成周身潮湿、感冒,或因饮水过多引起肠胃病,甚至有的雏鹅会被挤死、淹死。饮水温度,寒冷季节用温开水,水温不低于20℃,一周龄以后可使用自来水。炎热季节给雏鹅提供凉水。

为增强雏鹅体质,第一周可在饮水中加入添加剂或药物,如维生素C、5%~8%的红糖、葡萄糖及速溶多维或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等,可有效缓解应激,迅速补充水分与能量。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一些抗菌药物如0.02%土霉素,以提高雏鹅成活率,预防疾病。

4.开食

雏鹅出壳后第一次吃料称为“开食”。

(1)开食时间 雏鹅一般在开水后2小时左右开食。适时开食,有利于雏鹅腹内卵黄吸收和胎粪排出,促进生长发育。开食过早,雏鹅体软弱小,采食能力差,健壮雏鹅先开食会造成鹅群发育不平衡;开食过迟,不能及时补充所需营养,使雏鹅自身养分消耗大,影响雏鹅生长发育,还会增加死亡率。

育雏季节不同,开食时间也有差别。一般春季育雏,可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开食,夏季育雏可在出壳后18~20小时开食,秋季育雏在出壳后24~30小时开食。同批雏鹅,出壳时间不同,开食的时间也应区别对待。雏鹅饮水后,逐渐活动开来,有类似啄食的动作时开食最合适。开食时间最好安排在白天,否则应将饲料放在灯光明亮处,以便雏鹅看见饲料。

(2)开食料及开食方法 开食料一般用蒸煮的大米、碎玉米、小米或是小麦的夹生饭(或采用小鹅全价颗粒饲料)。开食料要求做到不生、不硬、不烫、不烂、不黏,将饲料均匀撒放在消过毒的浅平料盘上让雏鹅采食。也可把饲料撒在浅料槽内,下面铺一层干净的报纸或纸板,接住撒落的饲料,以防浪费。饲料周围可放置饮水器,以便鹅边食边饮水,防止饲料黏嘴影响吞咽。雏鹅开食要使每只鹅都能吃到饲料,但不能进食太多,一般六七成饱即可。

5.雏鹅的饲喂

开食当天,要全天供料。开食后头三天可用和开食一样的方法饲喂,饲喂量可适当增加,4日龄后即可喂饱。第4日龄就可逐渐增添配合饲料,到第5日龄时全部喂配合饲料。喂食时可给予一定的信号,让鹅形成条件反射。以后逐渐改用食槽饲喂。每次喂料时间不超过20分钟,拌好的雏鹅料分2~3次投给。

初生雏鹅,食道尚未形成明显的膨大部,贮存饲料的容积小,消化器官还没有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消化机能不健全,肌胃的肌肉不结实,磨碎食物的功能差,所以要多餐少吃,勤添少喂。尤其前3~5天是饲喂雏鹅的关键期。白天每隔1.5~2小时喂一次,晚上喂2次。3天以后,可改用食槽饲喂。6日龄起可定时饲喂。10日龄以内的雏鹅,每天饲喂5~8次,11~20日龄的鹅每日饲喂5~6次,21日龄后,每隔6小时喂1次,每昼夜喂4次。如20日龄后采用放牧饲养,可根据野生饲料情况决定补饲次数和数量。野生饲料资源较好,中餐可不喂,晚餐可少喂,早晨放牧前可适当补充精料,使雏鹅在放牧过程中有充沛的体力采食活食。进入放牧期后,每天补喂2~3次。

雏鹅4~5日龄即补喂水草、青菜等青绿饲料,占混合料的25%左右,20日龄后,青绿饲料可占饲料的40%。一般将青绿饲料切碎后单独饲喂,以免与精饲料混合后雏鹅挑食。如有鲜活荤食喂给,牧场广阔,食物丰富,天气又温暖的,也可以5日龄后在饲喂碎米、糙米的基础上开始补饲荤食和放牧,喂一些小鱼虾、蚯蚓、泥鳅、蛆虫、蝇蛆、黄粉虫、螺蛳、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每100只雏鹅每天可喂150~250克,分上、下午2次喂给。可将动物性饲料剁成肉泥状,也可煮熟切碎后拌入料内喂给。

6.适时调教下水和锻炼放牧

出壳后第3天可让雏鹅下水。开始的1~5天可与“点水”结合起来,在鹅篓内点水,后可用竹篮或鹅笼间段下水,以打湿爪面为宜,每天2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5天后可下大水。下水雏鹅上岸后,应让其在向阳背风、温暖的地方理毛,使身上的毛尽快干燥后进入育雏舍。雏鹅下水要根据天气和气温不同而调整,夏天不能在烈日下进行,冬天不能在阴冷的早晚进行;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可坚持每天下水,天气阴冷时可不下水。

雏鹅可从6日龄起,进行放牧调教,使雏鹅适应自然环境,增强体质和觅食能力。选择晴朗天气,在外界温度和舍内温度接近时,让鹅在舍外运动场或鹅舍周围牧草地活动,开始时放牧在鹅舍周围,不宜走远,适应后可延长放牧路线。放牧的时间由短而长,开始放牧每次20~30分钟。2周龄后,只要气温适宜,天气晴好,雏鹅白天可在运动场活动,放牧饲养时每天上、下午各放牧1次,中午休息,时间不超过1.5小时。

放牧鹅要观察鹅群放牧觅食的情况,如果放牧地野生饲料较多,补喂饲料可减少。如果鹅觅食得食料少,要及时补饲。一般情况下,雏鹅阶段放牧采食的量有限,要注意补饲。

7.环境控制

(1)温度控制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提供适宜的温度能有效地提高雏鹅成活率,必须认真、科学对待。温度控制包括育雏鹅舍的温度和育雏器内的温度两方面。育雏期温度指距离热源50厘米地上5厘米处的温度,网上育雏或笼养是指网上5厘米处的温度。

雏鹅个体小,绒毛稀疏,吃料少,消化机能较弱,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育雏期要人工保温。育雏期间如果温度过低,雏鹅容易挤堆、着凉;温度过高,容易引起食欲下降或患呼吸道疾病。应该参照育雏时需要的适宜温度,随时调节,以维持雏鹅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温度逐日下降。育雏鹅的适宜温度见表2-1。

表2-1 育雏鹅的适宜温度

供温的原则:小雏宜高,大雏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夜间宜高,白天宜低;阴天宜高,晴天宜低;早春宜高,晚春宜低。并且温差不超过2℃,不可以太高或者太低。同时要做到整个育雏空间的温度比较均匀地分布,不可以悬殊过大。

温度的测量:使用水银温度计或酒精温度计,悬挂在雏鹅活动的地点,温度计的感温部分与鹅头部平行,离开供温的热源。

温度是否合适,除了通过温度计来观测,还要结合鹅群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规律来判断。雏鹅活泼好动,食欲旺盛,在育雏器范围内分布均匀,睡眠时安静,睡姿伸展舒适,发育正常,表明温度适当。如果雏鹅拥挤在热源附近,扎堆,行动迟缓,颈羽收缩,夜间睡眠不安,闭眼尖叫,就说明温度过低,时间稍长会造成压死现象。如果雏鹅张嘴喘气,翅膀张开,远离热源分布,精神懒散,食欲减退,大量饮水,则是温度过高的表现。所以育雏时要密切观察鹅只的活动、表现,随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来调整鹅舍的温度。遇到鹅扎堆,互相挤压在一块儿,应及时把雏鹅拨开,防止被挤在下面的雏鹅被挤死。尤其夜间更要注意观察。整个育雏期,必须给雏鹅提供一个适宜、平稳的温度环境,才能保证雏鹅健康生长。

供温到一定时候要适时脱温。脱温时间根据育雏季节、雏鹅体质强弱等而定。一般在室温20℃以上,雏鹅不表现畏冷蜷缩,采食及活动正常时脱温为宜。脱温必须逐渐降温或先白天脱温、夜间给温,经过几天过渡后完全脱温,撤离热源。

(2)湿度控制 湿度是衡量鹅舍空气潮湿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气压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只要鹅舍温度适宜,湿度的高低对鹅的影响不大,所以鹅舍对湿度的要求不像温度那么严格。

但当鹅舍温度过高和过低时,湿度对鹅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会产生影响。湿度过大,雏鹅水分蒸发和体热散失受阻,会使雏鹅的抗病力下降、发病率高,高温高湿会给细菌和某些寄生虫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易患球虫病、霍乱等疾病;也容易使饲料、垫草发生霉变,雏鹅采食发霉饲料会发生曲霉菌中毒。夏季高温高湿,会造成鹅中暑;尤其是南方地区要求尽量保持育雏舍地面干燥。舍内湿度过低,雏鹅体内水分蒸发过快,容易造成雏鹅脱水、消瘦,影响食欲,或使鹅舍内灰尘飞扬,引起雏鹅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北方使用火炕育雏方式时应注意采取增加湿度的措施。鹅舍过于干燥,还可造成鹅的羽毛生长不良。

育雏的适宜湿度是:1周龄内,育雏舍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为宜;1~2周龄为60%~65%;2周龄以后为55%~60%。

鹅舍湿度的测量:鹅舍中可以使用干湿球温度表测定鹅舍湿度。干球温度表示的温度是鹅舍空气的实际温度,潮湿的纱布包裹的温度计所显示的是湿球温度。通过干湿球温度的差值,可以直接在干湿球温度表的附表上查到空气的相对湿度。使用时应挂在距离地面40~50厘米且空气流通处,网上育雏应悬挂在与鹅头部平行的高度。干湿球温度计在使用前,先检查干球温度表和湿球温度表(在纱布没有潮湿时)两者温度是否相同,不一致时记下差值,计算时要依据差值加以纠正,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在舍内使用一段时间后,纱布易变硬且沾染灰尘和绒毛,影响水分蒸发,要注意及时更换清洁纱布。注意将湿球下部贮水槽加满清洁水,保持纱布潮湿。

(3)光照 实行科学正确的光照,能促进雏鹅生长发育。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会对鹅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影响。

光照时间:1~7日龄的雏鹅,昼夜光照20~23小时;8~14日龄的雏鹅采用16小时光照;15日龄以后公雏实行12小时光照,母雏进行14小时光照。

光照强度:每平方米用2瓦灯泡照明即可。在较弱光照时雏鹅表现安静、活动少,生长较快。光照较强时,雏鹅表现神经质、敏感、易惊群,易发生啄癖。应注意光照强度不宜太强。

(4)通风 鹅舍通风换气的目的是排出鹅舍中的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也可以排出鹅舍中多余的水汽,保持鹅舍干燥;同时排出鹅舍中的粉尘和病原微生物。

鹅粪便中有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氨气,雏鹅新陈代谢旺盛,呼出二氧化碳多,从而造成鹅舍中空气质量下降,影响雏鹅生长发育。另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鹅舍中会产生很多微粒、粉尘等,它们会携带病原微生物,传播疾病,并危害鹅的皮肤、眼结膜、呼吸道黏膜等,进而危害鹅的健康和影响生长。鹅舍中,氨气是最容易产生,并对鹅有严重危害的有害气体。氨气可刺激鹅的眼睛,使其患结膜炎,并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呼吸道炎症等。鹅长期生活在低氨气浓度的环境中,会出现采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对疾病抵抗力降低。

要保持空气新鲜,必须对鹅舍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氨气浓度是判断鹅舍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通风换气良好的鹅舍,氨气浓度不应超过20毫克/立方米。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判断氨气的浓度,如进入鹅舍后,能闻到有氨气味且不刺眼、不刺鼻,浓度大致在7.6~11.4毫克/立方米;当感觉到刺鼻流泪时,浓度大致为19.0~26.6毫克/立方米;当感觉呼吸困难、睁不开眼、流泪不止时,大致浓度在34.2~49.4毫克/立方米。

鹅舍通风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然通风,即通过鹅舍门窗的开启对鹅舍进行通风。通风原则是在保证育雏舍内温度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对通风量的要求通常以人进入舍内不感觉闷气以及不刺激鼻、眼为宜。正常情况下,要选择在天气好、中午气温高时增大通风量,但不要引起育雏舍内温度的剧烈变动。可以利用缓冲间换气等。

生产中雏鹅舍为了保温,经常门窗紧闭,不通风,造成鹅舍空气污浊,湿度过大,对雏鹅生长不利。应该在注意保温的同时,兼顾鹅舍通风。利用好鹅舍天窗通风,注意晴天无风天气、中午前后适当通过开小门窗缝隙自然通风。

8.卫生防疫

雏鹅抵抗力低,易感染疾病,鹅舍要保持清洁卫生。雏鹅舍易潮湿,要经常打扫,勤换垫草,保持舍内干燥。注意搞好保温和鹅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清扫运动场,水池定期换水。

对鹅舍及用具要经常消毒,以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食槽、饮水器每天清洗、消毒。当雏鹅到运动场活动或外出放牧的时候可以对鹅舍内的地面和墙壁进行消毒,也要对运动场和水池进行消毒。

可根据种鹅的免疫情况决定接种鹅病毒性肝炎、鹅瘟等疫苗的时间、次数。1~5日龄接种鹅病毒性肝炎和鹅疫里默氏菌病疫苗;21~25日龄接种鹅瘟疫苗。

雏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抵抗力较弱,常患感冒、小鹅病毒性肝炎、球虫病和下痢等疾病,影响育雏成活率。在鹅育雏期要加强防治,确保雏鹅健康。

9.鹅的适应性锻炼

鹅从雏鹅舍饲到林地饲养,环境条件变化大,为让鹅能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防止对鹅产生大的应激反应,到林地放养前要给予适应性锻炼。

(1)温度的锻炼 在育雏后期,应逐渐降低育雏室的温度,延长自然通风时间,使鹅舍内环境逐渐接近舍外的气候条件,直到停止人工供温。育雏脱温结束后,林地饲养前7~10天,训练鹅适应野外温度。方法是: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将鹅舍南北开窗,逐渐提早到每天早上天亮至天黑全日开窗,让鹅适应外界温度。

(2)对饲料的适应性锻炼 在林地饲养前1~3周,在育雏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青草或青菜,每天逐步加大投喂量,在放牧前,青饲料的添加量可占到雏鹅饲喂量的一半左右,适当喂给人工饲养的蝇蛆、蚯蚓等,鹅在放养后适应采食野生嫩草和昆虫类饲料。

(3)体质活动量锻炼 在育雏后期,应逐渐扩大雏鹅的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增强其体质,以适应放养环境。

(4)应激的预防 放牧前和放牧的最初几天,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等药物,可以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

(5)管理方面 注意训练、调教鹅群,喂料时给予响声,使鹅在放养前形成条件反射,以利于在林地环境中的管理。在育雏后期,为了适应野外生活的条件,饲喂次数、饮水方式和管理形式等日常管理可以逐渐接近林地生态放养鹅的饲养管理。

10.日常管理

育雏期间,对雏鹅要精心看护,随时了解雏鹅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采取对策,提高雏鹅成活率。10日龄内的雏鹅除喂食、放水时间外,要防止雏鹅扎堆。

经常检查料槽、饮水器的数量是否充足、放置位置是否得当,规格是否需更换,保证鹅有良好的条件,得到充足的饲料和饮水。

每天注意观察雏鹅的精神状态、活动、吃料饮水的情况以及粪便等。鹅早晨如果精神状态好,动作敏捷,总像在寻找什么似的,说明一切正常。病弱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闭眼缩颈,呆立一角,羽毛蓬乱,翅膀下垂,卧地不起、肛门附近沾污粪便等,发现后要及时挑出,单独饲喂、治疗。每天清晨注意观察鹅的粪便颜色和形状,以判断鹅的健康。正常雏鹅粪便为灰黑色,上有一层白色尿酸盐(盲肠粪便为褐色),稠稀适中。如见软稀便、混血便,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晚上注意观察鹅的呼吸声音,看鹅有无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有打喷嚏、张口呼吸、鼻孔处有黏液或浆液性分泌物等异常表现。关灯后听是否有甩鼻、呼噜等声音。如有以上情况,可能患呼吸道疾病,要及时采取措施。

注意保持适宜的鹅舍温度。通过鹅的行为判断鹅舍温度是否合适,随时调整。

保证雏鹅舍安静,防止噪声。突然地噪声能够引起雏鹅惊群,挤压,死亡。

11.全进全出

同一鹅舍饲养同一日龄雏鹅,采用统一的饲料、统一的免疫程序和管理措施,同时转群,避免由于在鹅场内存在不同日龄鹅群的交叉感染机会,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保证鹅群安全生产。

12.雏鹅的脱温

脱温是在育雏舍内不取暖,雏鹅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活、生长发育。雏鹅随着日龄的增加,采食量增大,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完善,所需要的环境温度降低,或舍外气温升高,能满足雏鹅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时,就可以脱温。脱温时间要根据季节、气温高低、雏鹅健康状况、品种等因素不同而灵活掌握。春雏一般在6周龄,夏雏和秋雏一般在5周龄脱温。

脱温要逐渐进行。室温不加热就能达到18℃时就可脱温。如达不到18℃或昼夜温差大,可白天停止供温、夜间仍给温。一般经过1周左右,当雏鹅适应自然温度时,可完全停止供温。

13.做好各项记录

鹅健康状况、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采食量、饮水情况、粪便情况、用药情况、疫苗接种等都应如实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