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10日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夜蛾类

夜蛾类属鳞翅夜蛾科。在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的有银纹夜蛾、斜纹夜蛾、臭椿皮蛾、黏虫、变色夜蛾等。

1.银纹夜蛾

【分布为害】又名黑点银纹夜蛾、豆银纹夜蛾。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地。为害菊花、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等多种花卉。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灰褐色,胸部有两束毛耸立着。前翅深褐色,其上有两条银色波状横线,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老熟幼虫体长25~32毫米,青绿色。腹部5、6及10节上各有一对腹足,爬行时体背拱曲。背面有6条白色的细小纵线(见彩图2-5)。

【发生规律】1年发生2~8代,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东北、河北、山东1年2~5代,上海、杭州、合肥4代,闽北地区6~8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北京1年3代,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能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10月初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2.斜纹夜蛾

【分布为害】东北、华北、华中、华西、西南等地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省危害严重。食性杂。以幼虫取食叶片、花蕾及花瓣。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4~20毫米,胸、腹部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毛丛。前翅黄褐色,多斑纹,外横线间从前缘伸向后缘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后翅白色。卵半球形,卵壳上有网状花纹,卵为块状。老熟幼虫体长38~51毫米,头部淡褐色至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多变,一般为黑褐色至暗绿色,从中胸到第九腹节背面各有一对半月形或三角形的黑斑(见彩图2-6)。

【发生规律】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华中、华东一带,一年可发生5~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月羽化,成虫对糖、酒、醋等发酵物有很强的趋性。卵产于叶背。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2~3龄时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幼虫有假死性,3龄以后表现更为显著。幼虫白天栖居阴暗处,傍晚出来取食。幼虫老熟后即入土化蛹。每年7~10月为盛发期。

3.黏虫

【分布为害】黏虫在国内分布广泛,除新疆、西藏尚无记载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黏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大量发生时常把叶片吃光,甚至整片地吃成光秃,主要为害稻、麦、谷子、玉米、蟋蟀草、马唐草和狗尾草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以及甘蔗、芦苇等。近年来对草坪的为害日趋严重。1~2龄幼虫只啃食叶肉,呈现半透明的小斑点,3~4龄时,把叶片咬成缺刻,5~6龄的暴食期可把叶片吃光,虫口密度大时能把整块草地吃光。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灰褐色至暗褐色;前翅灰褐色或黄褐色;环形斑与肾形斑均为黄色,在肾形斑下方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卵为馒头形,长0.5毫米(见彩图2-7)。老熟幼虫体长约38毫米,圆筒形,体色多变,黄褐色至黑褐色,头部淡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褐色纹,胸腹部背面有5条白、灰、红、褐色的纵纹(见彩图2-7)。蛹红褐色,体长19~23毫米。

【发生规律】1年发生多代,从东北的2~3代至华南的7~8代,并有随季风进行长距离南北迁飞的习性。成虫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化性和趋光性。幼虫共6龄,1~2龄幼虫白天潜藏在植物心叶及叶鞘中,高龄幼虫白天潜伏于表土层或植物茎基处,夜间出来取食植物叶片。幼虫有假死性,1~2龄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悬于半空,随风飘散,3~4龄幼虫受惊后立即落地,身体卷曲不动,安静后再爬上作物或就近转入土中。虫口密度大时可群集迁移为害。

【夜蛾类的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清除园内杂草或于清晨在草丛中捕杀幼虫;人工摘除卵块、初孵幼虫或蛹。

(2)诱杀成虫。成虫既有趋光性也有趋化性,可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或用糖醋液诱杀,糖∶酒∶水∶醋(2∶1∶2∶2)+少量敌百虫。

(3)药剂防治。幼虫期群集为害时喷Bt乳剂500~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5%定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20%灭幼脲3号胶悬剂500~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