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氢键供体和受体
任何D—H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H原子都可能形成氢键。但当共价键极化较低时,相应的氢键可能很弱,强度相当于范德华作用[1,2]。OH和NH是典型的形成强氢键的供体基团。CH也可以作为氢键供体,当C原子上带有拉电子基团时,C的有效电负性增加,C—H键极化增强,会提高其形成氢键的能力[3,4]。比如,氯仿形成氢键的能力高于二氯甲烷。有机分子中的O和N原子也是最强的氢键受体。其它杂原子如Cl、Br、I、S甚至C都可以作为受体[5-7],但相对较弱。富电性的芳环、和等共轭体系也可以作为受体,形成N—H…π和C—H…π氢键[8-10],但总体上更弱。过渡金属作为氢键受体的例子也已有报道[11,12]。以下列出了一些经实验和理论研究支持的弱氢键模式(HB-1~HB-8)。由于强度较弱,一些N—H…π和C—H…π氢键也被称为N—H…π和C—H…π作用,两种表达都意味着静电吸引。
在所有元素中,F原子的电负性最高。F-是最强的氢键受体,F—H…F-是最强的氢键。但和的F原子形成氢键的能力极弱,有机分子中F形成氢键的能力远较O和N弱,被认为是由于其外层电子云密度高,可极化性低造成的[13]。对芳香酰胺和三氮唑衍生物的研究表明,芳香分子中F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N—H…F和C—H…F氢键[14-16]。在所有同系有机分子结构中,卤素原子作为氢键受体的能力逐渐减弱:F>Cl>B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