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畜禽类,各种动物受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不同,病的特征是在受损伤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道黏膜发生组织坏死。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梭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塘泥、动物舍饲场所和动物肠道粪便中。本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和带菌动物,病菌随渗出分泌物或坏死组织污染环境。带菌动物常由粪便排出病菌,污染土壤、死水坑、畜舍、饲料和垫草。主要经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多为蹄和四肢皮肤、口腔黏膜和生殖器黏膜。新生羔羊可经脐带感染。本菌能产生外毒素,引起组织水肿,其内毒素能使组织坏死。畜禽中,猪、绵羊、山羊、牛、马易感染;羔羊和幼年羊最易感染发病;绵羊坏死杆菌病多于山羊。多见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1.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周,一般为1~3日。病型因受害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1)腐蹄 成年羊以腐蹄病较为常见,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肢患病,随病的发展患病蹄冠红肿热痛,皮肤出现坏死区,并可蔓延到滑液、囊、腱、韧带、关节。有时蹄底溃烂,挤压肿烂部位有腐臭的脓样液体流出,引起内部组织广泛坏死,以至蹄匣脱落。病羊行走困难或长期卧地不起,坏死灶中充满黄色液体,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进而发生脓毒败血症死亡。
(2)坏死性口炎 又称“白喉”。潜伏期约3~7日。羔羊多发于生齿期间。病初厌食,体温升高,咳嗽,有鼻汁,气喘和呼吸困难。检查口腔,见舌、齿龈、上颚、颊内面及喉头黏膜上附有假膜,为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剥脱假膜,可见其下有不规则溃疡面,易出血。病变发生于喉头者,有颔下水肿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不食,流涎,鼻浓涕,体温升高,有时腹泻。病变可延伸至肺部,引起致死性支气管炎,常导致病羊死亡。通常病程4~5日,也有延至2~3周者。
(3)肝肺坏死杆菌病 俗称“羊烂肝肺病”。坏死肝肺上散布着数量及大小不等的坏死病灶。
2.剖检
羔羊常见脐环坏死,腹膜与脐环相接部分发生纤维素性腹膜炎与脐炎。羊除口腔及食道外,腺胃及肠道中也见坏死灶,有时在肌腱和骨也发生坏死病变。
3.诊断
诊断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做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诊断,采用直接镜检法,由肝脏采取材料分离培养和涂片镜检,检查出坏死梭杆菌,即可诊断为本病。
4.防治方法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和畜舍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畜舍干燥,避免拥挤和争食咬斗而发生创伤。同时不要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多发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羊群中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发病羊舍、粪便和坏死组织要严格消毒和销毁。
(2)治疗
① 腐蹄病的治疗 用清水洗净患部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来苏儿冲洗消毒;用5%~10%硫酸铜溶液进行蹄浴;在蹄底孔洞内填塞硫酸铜、水杨酸或高锰酸钾、磺胺粉,创面可涂敷10%甲醛酒精液;对软组织用磺胺软膏、碘仿鱼石脂软膏等药物后用绷带包扎患蹄。当发生转移性病变灶时,可注射磺胺嘧啶或土霉素,连用5日。
② 坏死性口炎的治疗 先除去口腔内伪膜,然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最后涂抹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隔日1次,连用3次。
③ 肝肺坏死杆菌病的治疗 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