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衣原体病
羊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引起的,以母羊发热流产、死产和产弱羔羊为特征的一种恶性传染病。母羊妊娠期,衣原体在胎衣和绒毛膜中驻足和繁殖引起病理变化,衣原体侵入胚胎中造成胎羔感染或流产。病羊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便、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感染健康羊,亦可由污染尘埃散布于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饲养条件卫生差的产房和过分密集饲养均可促进本病发生。所有绵羊、山羊不论年龄和性别均易感染,牛、猪等家畜也较易感染。妊娠母羊流产常呈地方性流行。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羔羊关节炎和结膜炎常见于夏秋季节。
1.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50~90日,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流产型、关节炎型和结膜炎型。
① 流产型 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母羊主要临床表现为流产、死产和产弱羔羊。流产无特征和先兆征象。病羊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在数日内从阴道排出子宫污秽物,流产后胎衣常滞留。有些母羊因继发细菌性子宫炎而死亡。流产过的母羊以后不再流产。
② 关节炎型 羔羊感染后临床表现发热、跛行、多发性关节炎,有些羔羊同时发生双侧性结膜炎,甚至因败血症而死亡,多发性关节炎病初病羊体温上升至41~42℃,精神沉郁,离群,食欲减退或废绝,肌肉僵硬,四肢关节肿胀疼痛,随着羔羊病情的发展,其跛行加重,弓背而立,有的长时间侧卧。两眼都有滤泡性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是育肥羔羊和哺乳羔羊。
③ 结膜炎型 衣原体进入羊眼结膜上皮细胞的胞质空泡里,形成初体和原生小体,从而引起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发病的第2~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浑浊、糜烂,出现血管翳溃疡或穿孔。经2~4日开始愈合。数日后在瞬膜和眼睑结膜上形成直径1~10毫米的淋巴样滤泡。病程一般6~10日,但伴发角膜溃疡者病期可达数周。
2.剖检
① 流产型 流产母羊胎膜水肿、增厚,子叶呈黑红色或土黄色。流产胎儿水肿,皮下组织、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有针尖大小灰白色病灶。
② 关节炎型 关节囊扩张,发生纤维素性滑膜炎。
③ 结膜炎型 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发生水肿、糜烂和溃疡;瞬膜、眼膜上有大小不等的淋巴样滤泡。
3.诊断
衣原体感染绵羊、山羊,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① 流产型 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主要表现为流产、死产或产出弱羔羊。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流产羊胎盘子叶增厚、出血并混有淡黄色渗出物。
② 关节炎型 主要发生于羔羊。感染羔羊病初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掉群,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一肢或四肢跛行。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发病率高。
③ 结膜炎型 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特别是肥育羔和哺乳羔。病羔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随后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浑浊、溃疡或穿孔。在发生本病的羊群中可见公羊患有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临床上注意与布氏杆菌病、弯杆菌病和沙门菌病等进行区别诊断,需根据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病料主要从有症状或有病变部位采集,如病发器官渗出物、流产胎盘、子宫分泌物和关节炎病例的滑液。
4.防治方法
(1)预防
①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春季用Ⅱ号炭疽芽孢苗预防接种,每只绵羊皮下注射1毫升,注射后14日
产生免疫力。对体弱、体温高、1月龄以下的羔羊以及妊娠已到产前2个月内的母羊,不宜注射疫苗。
② 当本病发生后应立即隔离、消毒并上报疫情,封锁发病场所,健康羊群应紧急预防接种。病羊栏舍、用具及地面应彻底消毒,病死羊的饲料、垫草、粪便,用10%氢氧化钠溶液或20%漂白粉消毒。
(2)治疗 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抗炭疽血清是治疗炭疽的特效药品,病初应用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每只羊每次40~8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隔12小时,若体温不下降,再注射1次。用磺胺类药物有良好的疗效,其中磺胺嘧啶最好,每日用量按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计算,分3~4次灌服;或用10%~20%磺胺嘧啶钠溶液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次20~30毫升。或用青霉素,第1次用160万国际单位,以后每隔4~6小时用8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抗炭疽血清与青霉素合用疗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