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社会资本与价值创造
2.1.1 社会资本内涵与特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充分挖掘了蕴含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巨大价值。
2.1.1.1 社会资本内涵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关联的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它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为载体,既具有社会关系中的制度、规范和网络化等组织结构特征,还包括个体所拥有的信任、威望、社会声誉等人格网络特征。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之中,这种无形联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给相关个人或组织带来收益。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场域和资本概念,最早将社会资本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一张社会关系网,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关系网中的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并发挥作用,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向成员提供集体所有的资本。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认为,每个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三种资本,即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由物质性先天条件如土地、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和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在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中,强调企业家在开发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结构洞方面的重要性,企业家通过联结不同的、一定程度上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新的资源。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这些关系能得到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美国社会学家林南(Nan Lin)认为:在一个分层的社会结构中,人们拥有的弱关系比强关系能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与成员的关系越弱,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哈皮特和戈沙尔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社会资本。结构维度(Structure Dimension),又称为结构性嵌入,是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结构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一面,分析的重点在于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的特点,即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的强度、网络的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等。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又称为关系性嵌入,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和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关系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人格化的一面,即与社会联系的行动者有关,表现为具体的、进行中的人际关系,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具体关系。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表现为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组织内的默会知识等。
我国学者边燕杰在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时得出,已有社会资本可以从关系、结构和资源三方面理解。关系方面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关系,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越多,则个人的社会资本存量越大。结构方面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结构,高密度的社会网络有助于约束个人遵从团体规范,而低密度的社会网络则可以减少这种约束;个人占据社会网络结构洞位置有信息和控制的优势,有利于其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资源方面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资源,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所能动员和使用的社会网络中的嵌入资源。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转移的资源。任何社会行动者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需要借助关系网络才能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
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看,社会资本研究主要着眼于个体行动者的关系指向特征及其自身社会地位状况对其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影响,或者是关注行动者所在的社会网络整体的结构性特征及网络间的互动、制约对个体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社会资本蕴含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之中,不能为个体直接占有、运用,个体需要通过成为网络成员、建立网络纽带,才能接近和使用这类资本。
2.1.1.2 社会资本特点
社会资本除了具有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相似的通过积累形成、规模效应、需要不断更新及生产性等共同特征外,还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独有特征。
(1)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不只是一种私人资产,它更具有集体而不是个人的特性。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所用,但并不完全受个人支配,不像金融资本那样容易转移,也不像人力资本那样具有流动性。社会资本源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更具有社会性,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2)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或者说不可让渡性
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甚至有可能是社会整体。但无论属于谁,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或者说不可让渡性。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社会资本与拥有者共存。
(3)利用越多,社会资本价值越大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不会由于使用而减少,反而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它具有可再生性,是非短缺的,不断消费和使用会增加其价值。
(4)社会资本的生产具有不可模仿性,失去时可能会很快
社会资本更多表现为历史制度的沉淀,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情感等,反映社会大众或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资源的积淀。社会资本的积累较慢,一般难以通过外部干预和主观努力快速形成,但它可以很快地失去。网络中个体的某次失误都有极大可能浪费集体形成的信任和社会联系资源。社会资本是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政府有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2.1.2 价值创造演变和要素
2.1.2.1 价值创造的演变
(1)价值创造方式的演变
价值共创理论近年来成为生产和服务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价值创造的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学者武文珍对价值创造的认识演变阶段做了总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者单独创造价值,是产品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创造方式。该观点认为企业是资源的拥有者,产品的生产制造都是通过企业来完成,而消费者只是负责消耗产品,与企业之间并无互动。
②第二个阶段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该阶段是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创造方式。该观点认为顾客和企业同样都可以作为资源的拥有者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可以先通过提出合适的价值主张来引导顾客进行参与,企业与顾客之间可以通过互动来实现价值的共创。
Norman和Ramirez于1993年提出了价值共创的思想,他们认为价值创造系统的主体包括供应商、企业、顾客等,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应集中在价值创造系统上,即通过多方参与来共同创造价值。众多学者在各自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对价值共创进行了定义,本书基于学者万晴晴对代表定义的整理将价值共创的定义从主体、资源两个维度进行阐释。
从主体维度来讲,Normann、Ramirez认为价值创造系统的主体包括供应商、企业、顾客等;Prahalad等认为在价值共创过程中,企业和顾客是最重要的主体, 共创的价值在于提升了顾客的消费体验;Stephen L. Vargo等认为价值共创主体包括参与交换的各个服务系统;Venkat Ramaswamy等认为价值共创实际上包含一切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最终消费者。
从资源维度来讲,林闯等认为具体的价值共创是指企业根据顾客需求提出价值主张,在双方达成价值主张契合之后进行资源的交换及互动;钱轶冉等认为价值共创过程就是企业作为资源拥有者首先进行投入,为顾客参与提供前提,然后再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价值主张的传达,顾客在接受企业的价值主张之后同样作为资源拥有者投入价值共创系统中,双方进行持续对话交流实现共创。
从研究领域来看,当前价值共创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层面。
a.价值共创的研究综述。学者李朝辉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为生产者领域和消费者领域的价值共创,认为消费者领域的价值共创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赵保国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指出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和应用研究所占比重较小。
b.服务主导逻辑层面。国内学者钟震东等在服务主导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共创中的新角色,探讨了顾客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并提出了价值共创概念模型,对价值共创的内部机理进行了阐释;张婧认为服务主导逻辑导向将提升服务企业与顾客进行资源互动的能力,进而改善二者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执行计划、共同解决问题等价值共创活动,最终提升顾客价值感知;另外,很多学者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进行了研究,例如学者周文辉指出价值共创的过程包括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与价值共赢四个要素,在创新领导者的推动下,知识服务的内容与价值共创的过程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识服务转化为绩效。
c.消费者体验层面。魏庆刚指出顾客通过参与价值共创可以提升体验价值,并对企业获取顾客忠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者王新新指出社会网络是消费体验存在的环境,顾客和企业是社会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服务占优是消费体验的源泉,通过消费体验从而达到价值共创;韩丹认为用户通过参与价值共创使平台、用户达到双赢的状态。用户之间通过平台不断进行交流可以促进情感升华,并将用户融入平台。
d.创新层面。结合价值共创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越来越多的企业邀请顾客、供应商等加入到企业的创新中来,主要表现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创新。姚山季和王永贵在研究“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中指出顾客创新对技术创新影响显著;邬适融在新产品开发模式中以宝洁为例,研究了内包、外包和众包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形式,并将专有网络和开放网络有机结合,提升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市场接受度。
e.顾客参与层面。研究集中于顾客参与的过程、运作机理以及对顾客自身带来的影响等。国内学者魏庆刚在研究中指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会给顾客带来积极的体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终获取顾客忠诚;葛丽丽根据产品价值形成的三阶段研究了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形成机理。
f.品牌资产层面。这一层面主要表现为虚拟品牌社区的价值共创研究,探究顾客参与对企业品牌和顾客忠诚等的影响。李朝辉验证了顾客参与发起的和自发的价值共创都对感官体验、思考体验和行为体验具有正向显著影响;金永生研究发现品牌体验在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品牌资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张晓慧等对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共创动机进行了分析,包括经济利益、社交需求、娱乐休闲等动机。
g.社交网络层面。李佳研究了在社交网络情境下网络口碑和价值共创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罗岚对消费者与企业参与网络社区营销的动因以及共创价值形成机理进行规范分析。
h.柔性价值链层面。陶晓波以小米公司的社会化价值共创为例,提出柔性价值网的概念,明确柔性价值网由用户链接驱动的价值共创、用户互动驱动的价值共创和用户重构驱动的价值共创这三条价值共创的主线构成,并建议企业采用柔性价值网的形式开展社会化价值共创活动。
i.商业模式层面。杜兰英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形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通过顾客和企业之间资源互补和交换实现创新促进和共创,从而调整或变革企业商业模式。
③第三个阶段是消费者单独创造价值,该阶段是顾客主导逻辑下的产物,该观点认为消费者在企业提供的物质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价值主张,在消费的过程中对企业提供物进行价值再创造的过程,而此时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不再进行互动,只是消费者自己进行价值的创造。目前这种观点的研究比较少。
不同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创造的模式对比如表2-1所示。
表2-1 不同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创造的模式对比

(2)价值创造领域的演变
学者李朝辉从研究领域的角度来分析价值创造方式的演变,指出价值共创涉及的领域包括生产者领域和消费者领域。其中生产者领域的价值共创强调的只是顾客参与企业活动这一具体行为,顾客只是价值的合作生产者,此时企业把原本需要内部完成的工作交给外部人去实现,从而把消费者引入生产者领域;消费者领域的价值共创强调的是顾客的体验价值,主要包括生产者单独创造价值、消费者单独创造价值、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消费者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几种方式,价值的创造由消费者主导和决定。
(3)价值创造理论的演变
在上述三阶段的价值创造方式可以归结为消费者领域的价值共创行为,而生产者领域的价值共创行为和消费者领域的价值共创行为都归属于价值共创,只是一种过程中两个不同的视角。关于价值共创的方式演化到现在,目前比较盛行的是以下两种价值共创观点:Vargo和Lusch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观点和Prahalad和Ramaswam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观点。
①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Vargo和Lusch从经济发展以及演化模式的宏观角度提出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服务是一切经济交换的基础”和“消费者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是其主要核心观点。他们认为,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共同创造价值,企业首先要提出自己的价值主张,并且拥有价值创造的支持系统,为消费者投入价值创造中提供良好的环境,此时消费者再作为资源整合者,通过整合利用各方资源进行价值共创。消费者是操纵性资源的拥有者,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投入企业的价值共创系统中,这是价值共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②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Prahalad和Ramaswam从企业战略的微观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其指出“价值共创的核心是共同创造消费体验,企业和顾客通过价值网络的异质性互动是其基本实现方式,在所有的价值共创活动中,对话、获取、风险评估与透明性是价值创造的四大基石,即DART模型”。他们认为管理者必须摒弃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创造观念,不应该仅仅关注企业产品与过程的质量,而应该将重心转移到共同创造体验上来。Prahalad的思想将是未来企业变革的前进路线图。价值共创演化路径如图2-1所示。

图2-1 价值共创演化路径
2.1.2.2 价值创造的影响(驱动)因素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如电话使我们联系方便,汽车方便我们旅行,粮食用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关于价值创造的影响(驱动)因素,从不同理论视角、不同环境和宏微观不同层次等方面看,有不尽相同的认识。
(1)基于不同理论角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先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财务学角度来看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
①基于经济学角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经济学对价值的源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丰富。经济学鼻祖、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产品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方面,使用价值刻画产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产品对他种商品的购买力。在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大卫·李嘉图进一步提出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商品价值量取决于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产品生产所必须投入的劳动。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认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量的表现,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凯恩斯等提出的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为顾客带来的效用所决定,商品效用越大,商品的价值越大。马歇尔等创建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价格是衡量商品或服务稀缺程度、效用或满足欲望程度的标准;产品需求量决定需求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效用的主观评价决定商品需求量;需求价格是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存在商品供给价格,商品供给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需求价格;商品效用和商品的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两个重要因素。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新古典价值论认为商品或服务价格是由均衡价值决定。劳动价值论、新古典价值论的共性是,人类生产力资源及其水平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增长的生产力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如何改进劳动工具、改进劳动方式、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是价值创造的影响(驱动)因素。效用价值论认为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感受或效用决定着商品价值,如何提升顾客价值是商品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②基于管理学角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5年出版的专著《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用总收入来衡量,总收入则是企业产品得到的价格与所销售的数量的反映;如果企业所得的价值超过创造产品所花费的各种成本,那么企业就有盈利;为买方创造超过成本的价值是任何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迈克尔·波特教授进一步提出五种竞争力模型,得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焦三种企业竞争战略。从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市场需求强度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这些主要因素又与产品价值链中的单个活动、活动间连接等的优化密切相关。
③基于财务学角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公司理财是公司增加价值的基本手段之一。在经典的MM理论中,公司价值表现为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阿尔弗洛德·拉帕波特阐明了创造股东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价值驱动因素包括销售增长率、营业毛利率、所得税税率、营运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增长期。公司理财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四部分的内容。筹资成本的高低影响着公司价值评估的折现率,影响着公司的节税效益和剩余利润的多少。投资水平、规模及方向决定着收益率的高低,影响着公司未来预期现金流量大小,进而影响到公司价值。公司的营运策略直接影响到公司成本的控制、收益的高低。股利分配政策决定着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同时起着对投资者、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平衡作用。公司价值创造的根本驱动因素是投资资本回报率和预期增长率。这两个基本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从日常经营管理、投资到公司资本结构的许多问题。
(2)基于内外环境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现代企业是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的经济实体,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驱动因素和内部环境驱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包含着许多驱动公司价值创造的因素。外部环境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因素和行业环境因素;内部环境驱动因素包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管理方法改进。
①外部环境驱动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等。政治环境因素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执政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局势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俗、价值观、社会发展趋势、消费者心理等。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利息、通货膨胀率、汇率、宏观经济政策等。科技环境因素包括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是越来越复杂和存在不确定性。面对着现实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在现有的外部环境下,企业需分析在环境中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
行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两个方面。行业特征包括行业竞争强度、行业周期性以及政府行业导向三个方面。竞争强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获利能力,行业内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这五种竞争力量是供应商、购买方、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生产者和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行业,其发展速度、行业内公司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如果是增长性行业,无论经济是否衰退,行业发展速度变化不大,公司预期盈利较高,公司价值也不断提升,如新材料、IT产业等高科技企业;如果是衰退性行业,则公司销售收入呈负增长,公司盈利能力增长也下降,公司价值也就自然贬值。
政府在不同时期视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扶持或限制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鼓励性产业受到政府较多扶持,产业发展速度将逐步加快,公司价值也会获得提升;而受限制性产业,支持政策较少,行业发展速度也会受到限制,公司盈利能力自然较低。
此外,区域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因为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成本及其使用效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处于不同区域的公司,其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不同的。这会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
②内部环境驱动因素。公司价值不仅取决于宏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生产经营环境,更取决于公司内部环境。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之间的效益差别大于不同行业之间公司效益的差别足以说明公司内部环境对公司价值的重要性。不同的公司可能面临差不多的外部环境,但不同的公司内部情况却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公司导致其公司价值各异,市场竞争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从公司内部挖掘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至关重要。三个重要的内部环境驱动因素包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和管理方法改进。
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形成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基础条件。进行价值创造需要企业根据大多数顾客的要求来重新考虑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由项目的选择和投资决策决定的。在项目选择时,要利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充分论证即将进入的行业中五种竞争力量的竞争激烈程度,评估行业的发展前景。在选择合适的行业后,要进行投资决策分析。首先进行净现值决策分析。只有当净现值NPV>0时,投资的项目才可能提升公司价值。其次进行项目的战略决策分析。所选择的投资项目,不仅本身的净现值要大于0,还要考虑本项目的投资对整个公司的战略定位、竞争优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亦即进行非财务信息的决策。另外,随着公司面临环境越来越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应视环境变化做出扩大或压缩投资的决策,形成项目投资的期权价值。在产品和服务的获利方式的选择上,要进行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低成本的、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差异化战略(提供优质的、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标聚焦战略(在特定的市场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提供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同样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产品服务成本的降低,还是产品服务质量的改进,都依赖技术水平的提高。显然,技术水平的改进将极大地提升公司价值。根据经济学原理,技术改进可以极大地缩短公司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生产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生产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使公司获得超额利润。此外,技术改进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大了产品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产品服务的市场优势。
最后管理方法的改进同样驱动着企业的价值创造,为价值创造构建了一个软环境。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包括准时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工作系统(FWS)。在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 (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如 ERP、BPR等这些先进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3)基于不同层次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基于不同层次对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表层因素、中层因素和核心层因素。
①表层因素是公司价值的财务表现。具体包括: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每股盈余、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公司成长性的指标如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反映营运、投资支出的指标如营运资本增长率、投资资本增长率;反映资本成本的指标如负债比例、不同资金来源的筹资成本等。
②中层因素是提升公司价值的基础性因素。中层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平衡计分卡中的非财务指标,即包括顾客、内部运行、学习与创新。顾客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市场占有率等。内部运行指标包括产品设计水平、产品设计周期、产品技术水平、成本管理等。学习与创新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新产品开发能力、研发费用增长率等。
③核心层因素是提升公司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和核心指标。核心层因素亦即公司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获取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的特征。公司的核心能力是由公司的核心技术、核心管理和核心营销网络三个要素构成的。核心技术包括公司内部所拥有的独特的、具有优势的技术,它能使产品或服务从成本、质量或独特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管理知识包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公司战略、公司文化等,它是公司高效有序运转、实现其核心能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核心营销网络包括品牌和商标、商誉、销售渠道、顾客忠诚度等。
2.1.3 社会资本与价值创造
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其通过对契约履行程度、资源获取以及交易成本节约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实现价值增值的功效。企业借助社会资本创造价值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中采取合作策略的过程。本节主要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机理两方面阐述社会资本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2.1.3.1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企业社会资本对契约履行程度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获取与整合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对交易成本节约的影响。这三者和企业社会资本、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可用图2-2来表示。

图2-2 企业社会资本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
(1)企业社会资本对契约履行程度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复博弈,完全遵守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进行长期合作的结果,它能够带来帕累托改进,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丰富的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断增长,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为了剖析企业社会资本对履约程度的影响,隋敏等构建了企业的效用函数,将企业的总效用表示为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中,当存在一方不守信,攫取守信一方的利益时,另一方会无法获利。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方会以中断合作关系作为对不守信一方的惩罚。并且,网络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不守信一方的投机行为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快速传播开来,其他的网络成员也会拒绝与其合作,从而无法获利。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关系双方履行契约的程度。
(2)企业社会资本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获取与整合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的,不同类型的资本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社会性”的资本形态,是嵌入于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构建的网络结构中的一种关系资源,直接决定了企业获取与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促使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将各自的互补性资源集聚在一起,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资源获取与整合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之一体现在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能够获得丰富的资金、知识、信息、人才等其他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协同效应。存量大的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被企业所用,进而获取丰富的人力资源。
企业社会资本是通过基于人际关系的特殊信任关系网络和基于社会信用的普遍信任关系网络对资源获取与整合产生影响,这两大类型的合作关系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对于企业而言,当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发生变动时,基于亲缘、学缘、地缘的个体信任关系网络很容易脱离企业,而基于社会信用的普遍信任关系网络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后者应当成为企业社会资本获取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主要路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结构与经济的转型时期,相关的社会制度缺位、市场规范不够健全,基于人际关系的特殊信任关系网络仍然是企业获取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以及经济转型进程的日益深化,基于社会信用的普遍信任关系网络必将成为企业获取资源的主要路径,往往表现为企业通过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联盟的方式来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强调关系的集结在外部资源获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联盟是企业社会资本发挥“资源获取与整合”作用的重要载体,它的形成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外部资源需求程度日趋增强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网络化发展模式的产物。在联盟中,互补性资源是合作企业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资源,彼此间的联结可以产生比单一企业更多的利润,只有弥补了联盟成员在资源和能力上的弱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才有价值。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经营模式的网络化,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所结成的政企联盟、供应商联盟、客户联盟、银企联盟、竞争者联盟等已经成为政企关系资本、供应商关系资本、客户关系资本、银企关系资本、竞争者关系资本等企业社会资本获取与整合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最为主要的载体,并且充当了互补性资源联结的桥梁,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联盟成员的共赢。
(3)企业社会资本对交易成本节约的影响
交易成本,又称为交易费用,包括交易行为所发生的信息搜集费用、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以及执行、激励与监督等方面的成本。企业社会资本具有“交易成本节约”的经济功效,在缺乏正式制度性支持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法律保护程度相对薄弱的转轨经济环境中,企业通常会通过其社会连带(或称关系)寻求非正式的制度性支持,以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和交易成本。这种社会连带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信任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机会主义防范机制。
首先是信任机制。企业通过其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构建起一种基于交易双方的信任。这种信任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因此,信任机制在企业社会资本发挥“交易成本节约”功效的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充满着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企业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起较强的信任关系,实现彼此间在资源、能力与流程上的整合与协同,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节约企业在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上的投入,从而实现交易费用节约的功效。当企业社会资本越丰富时,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越倾向于采用具有较低成本的商业信用模式或支付更少的预付账款和营销费用。不仅如此,由于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交易双方的利益无法全部通过显性的契约予以刚性约束,以信任为核心要素的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使隐性契约的达成,从而降低了对显性契约的细节化的要求,节省了耗费在“讨价还价”上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企业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减少事前的签约成本,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时的协商成本。
其次是信息传递机制。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行动者所能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而存量较高的企业社会资本能够提高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与沟通的频率,确保彼此间信息传递渠道的拓展与畅通,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搜寻费用和信息传递成本。具体来说,政企关系资本、供应商关系资本、客户关系资本、竞争者关系资本以及银企关系资本可以通过政企联盟、供应商联盟、客户联盟、竞争者联盟和银企联盟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与金融信息等,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管理者关系资本和员工关系资本能够增强管理者、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降低管理者与员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监督成本,而且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的行为选择都源于其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驱动,虽然任何企业都致力于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但是在经营实践中,它们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以及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每一企业在特定阶段所受到的利益驱动是不同的,进而决定其追求的具体目标不完全一致。然而利益驱动机制不一致的主体在发生利益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利益冲突;并且,由于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价值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也会导致利益冲突的产生。基于企业社会资本而形成的高效顺畅的信息传递机制是成功解决冲突的关键,极大地促进了关系双方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时进行利益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利益关系结构,即企业在追求利益共同体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最后是机会主义防范机制。当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做出了专用性投资,面临着“被套牢”或“敲竹杠”的威胁。由于不确定性风险的存在,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的破裂,此时,企业所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不得不改变用途。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较强,这一过程必将发生较高的转换成本或直接沦为沉没成本。基于互惠合作的企业社会资本是防范机会主义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不仅能够增强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关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且能够激励交易对方也积极进行专用性投资,形成“双边锁定”的格局,从而不断地强化机会主义防范机制,有效地避免转换成本或沉没成本的发生,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
关系网络结构是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有效载体,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的企业嵌入于更加广泛的关系网络结构中。网络节点间的关系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每一节点企业都应当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当与之发生利益关系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就会在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开来,被全体网络成员所排斥,从而丧失大量的交易机会,其将会面临极高的机会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企业社会资本的“声誉效应”能够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较强的防范效力,提升企业的自我履约能力,减少耗费在事后监督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因发生争执或纠纷而诉之于法院、仲裁委员会等第三方所导致的“惩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2.1.3.2 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机理
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机理,主要在于确定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交往互动过程中采取合作策略的前提条件。他们在做出这种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对方的选择,这实质上是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问题。由于嵌入于经济契约型、社会契约型网络中的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往往不是短期一次性的往来,而是一种长期重复的交往互动。各利益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形成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构。博弈方利益的“冲突”也会导致不守信动机的产生,但是当前机会主义策略的选择会导致未来合作机会的丧失,在交往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博弈方在长期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寻求合作,发展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实现博弈主体之间的长期合作。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条件下,行为主体的博弈结果更加复杂,信任机制的形成使得博弈方具有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能性。信任机制是以信任为主要手段来处理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对显性契约的依赖,切实保障利益共同体高效有序地运转,最终实现所有利益博弈主体的共赢与共识的一种机制。信任机制是所有博弈方能够达成合作的润滑剂,而重复博弈过程中所形成的长期合作也能够不断强化彼此间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的形成是企业社会资本价值创造机理的核心环节。
在单期博弈或是有限次“囚徒困境”博弈中,所有博弈方采取不守信的、非合作的策略将是唯一的纳什均衡或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即不会出现合作均衡状态。如果博弈的结果无法摆脱“囚徒困境”,那么表明企业社会资本这种资源并没有生成。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往频繁和持续,所有的博弈方没有预先限定博弈的次数,重复博弈的次数趋于无穷大,在这种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囚徒”能走出“困境”的原因在于博弈次数的无限性降低了未来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博弈双方会因长期利益而放弃机会主义行为。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付矩阵如图2-3所示,其中,c>a>d>b,2a>c。

图2-3 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间信任的“囚徒困境”博弈
在这个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中,假设博弈双方均采用如下“触发策略”,即博弈双方在第一阶段采取合作的策略(信任,信任)。如果前t-1期都是合作,那么继续合作;否则,如果对方在t-1期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则在后续阶段一直采取机会主义策略作为报复,从而导致博弈双方的收益都减少。因此,参与博弈的行为主体具有采取合作策略的积极性。“触发策略”有时又被称为“冷酷策略”,这种策略能够引导参与博弈的行为主体积极采取合作策略,促使信任自发形成。用E1代表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永远守信取得的总收益;用E2代表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获得的总收益。假设博弈双方的贴现因子δ相同,其中贴现因子δ的大小决定了未来收益折现为当前收益的大小,其值越大,未来的利益越可观,代表博弈方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更加关注长期利益的获取。E1和E2分别可以表示为:
只要满足E1≥E2,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就会达成,任何一方都不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这时参数满足条件博弈双方每阶段都选择合作策略(信任,信任),企业的社会资本得以形成。如果守信的一方能够对采取机会主义策略的一方处以相应的惩罚e,那么只要满足
时,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就会形成。可见惩罚成本越大,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条件越容易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