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治理的迫切性与需求分析
村镇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粗放式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乡镇工矿企业工业污染等。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的生态如果遭到破坏,环境如果遭到污染,不仅会危及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惠民工程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镇场地污染引起的村镇环境与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生产活动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据国家信访局的信息,环境污染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成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点。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上述环境污染事故及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际国内、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应当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1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受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经包气带迁移转化最终会进入含水层,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受污染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等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应该将土壤和地下水看作一个整体来展开村镇污染场地综合防治工作。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组织实施,需要整合多学科、不同专业的优势力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村镇场地污染防治水平。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村镇场地污染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我国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不可否认我国在村镇场地污染防治技术和科学管理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系统的村镇场地环境模拟预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村镇场地污染监测技术、村镇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关键阻控与修复技术研发及集成。亟须科学开展村镇污染场地防治研究工作,使重点区域、重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水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我国对村镇场地污染防治研究的总体方向应开始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在测试技术、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采用模型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技术。这无疑会给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大量的、精确的资料数据,促使研究工作向新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自然方面受降雨、地面径流、地表水补给以及地球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活动方面受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工作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学科以及专业领域的交叉影响,同时也需要协调好这些交叉因素,最终实现“源头防,过程控,重点治、分类管”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