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设计:思维、设计与制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5 空间序列与交通流线分析

2.1.5.1 空间序列分析

序列是指按次序编排个体空间环境的先后关系,它是通过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等空间处理手法,把个别、独立的单元空间组织成统一、变化和有序的复合空间集群,使空间的排列与时间的先后这两种因素有机地统一。

空间序列首先应以满足功能要求为依据,但仅仅满足行为活动的需要,显然远远不够。正如音乐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空间也同样有浓淡虚实、疏密大小、隔连藏露。序列路线会以它自己的特殊形式影响人的心理,正如面对一个陌生城市,选择不同行进路线会影响到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一样。对于同样的空间组织,同样的室内布置,观赏次序不同,人的视觉感受肯定也不同;也就是说空间序列组织,还要从心理和生理上影响、打动参与者。

为了进一步理解参与者与空间序列的关系,人们首先要清楚如何体验空间,如何从行进和空间变化中感知空间。人不是静物,受行动的支配促使身体发生走动,而空间也绝非局限于静止的视野,其视觉刺激源自时差相继的延展,其感受随时间延续而变化。时间和运动是人类感受和体验空间环境的基本方式。对于三维的空间组合体系,除非是非常狭小的空间,人们往往无法一眼看到其整体的内部,只有通过运动和行进,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随着位置的移动及时间的推移而“步移景异,时移景变”。视线的变动、视野角度的变换,使建筑空间的客体与观者的主体相对位置不断产生变化,观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感知和体验环境的各个局部要素和实体、轮廓,不断受到建筑空间之中的实体与虚拟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全方位的信息刺激,随时间的延续逐步地积累感受和联想,从而得到变化着的视觉印象(图2.38、图2.39)。这些不在同一时间形成的变化着的视觉印象由于视觉的连续对比和视觉残留作用而叠加、复合,经头脑加工整理,形成对空间总体的、较为完整的印象和体验,可得到对其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图2.38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处理

图2.39 四合院的空间序列分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一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尽管空间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但人们却会从中感受到雄伟壮丽、华美舒缓的乐章,空间序列也应有前奏、引子、高潮、回味、尾声,既应谐调一致,又要充满变化(图2.40、图2.41)。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应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有主、有次、有收、有放。其中,高潮是整个空间序列的中心,是点睛之笔,反映整个空间的主题和特征,若空间序列无高潮处理,只收不放,会使人感到沉闷、压抑,很难打动人和引起情绪共鸣,当然,这种主题空间既可单一也可多个。而只放不收的空间,又容易使人感到松散、空旷。

图2.40 高家崖两主院平面布局

图2.41 王家大院书院平面布局

2.1.5.2 空间动线分析

空间动线是建筑空间中人流重复行进的路线轨迹。动线实际上就是交通流线,是空间构成的主体骨架,也是影响整体空间形态的主要要素。空间中的动线以特有的设计语言与人对话、传递信息,以左右人的前进方向,使人在空间中游走而不至迷失方向,并引导人流到达预定目标。这种按照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的处理方法也称“空间导向性”。

常用动线有直线式、曲线式、循环式、盘旋式等。空间动线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单向的动线方向单一明确,有头有尾,秩序井然,甚至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如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采用盘旋式动线而产生的独特空间形式,参观者先要乘电梯到达顶层,再沿着螺旋形的楼面往下走,边走边看;而多向的动线方向往往也不甚明确,同时会有多条动线,这种空间处理方式效果丰富含蓄,多用于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尤其是那些人流频繁的交通空间,如车站、商场、影剧院、博物馆、宾馆等(图2.42~图2.44)。

图2.42 某车站空间动线分析

1—主站房;2—高架候车厅;3—出站厅;4—行包综合楼;5—商业服务综合楼;6—邮电楼;7—主广场(小汽车大客车停车场);8—副广场(出租车停车场);9—公交终点站;10—下沉式自行车停车场;11—出站地道;12—行包地道;13—邮包地道

图2.43 空间动线与楼梯和自动扶梯的关系

图2.44 某图书馆空间动线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布局形式,都应尽量避免流线往返现象发生。为此,一般多会采用环状的动线布局。对建筑空间动线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1)功能要求 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称为行为模式,如看电影会先买票,开演前会在门厅或休息厅等候、休息,然后观看,最后由疏散口离开,这也是空间序列设计的客观依据。设计师可根据这种活动规律结合原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来决定空间活动路线及围合方式,使人的行为模式与功能要求相符合。

图2.45 苏州留园的空间动线变化

1—寻真阁(今古木交柯);2—绿荫;3—听雨楼;4—明瑟楼;5—卷石山房(今涵碧山房);6—餐秀轩(今闻木樨香轩);7—半野堂;8—个中亭(今可亭);9—定翠阁(今远翠阁);10—原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今已迁建;11—汲古得修绠;12—传径堂(今五峰仙馆);13—垂阴池馆(今清风池馆);14—霞啸(今西楼);15—西奕(今曲溪楼);16—石林小屋;17—揖峰轩;18—还我读书处;19—冠云台;20—亦吾庐,今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21—花好月圆人寿

(2)精神要求 根据空间性质以及特定条件,充分发挥空间变化的多样性给观者视觉及精神上的体验,这也是设计者应能够预见或全面掌控的基本能力所需。认识到观者的视野变化而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空间的变化及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机统一,采用“收放”“抑扬”等手法,使空间形态获得理想的整体印象。

通常情况下,空间动线不宜太直,一览无余、深远狭长的空间会使人沉闷而令人厌倦。中国园林“畅则浅”“曲径通幽”的造园方式无疑是空间处理的典范。“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可以说是动线创造的根本原则,既应尽量缩短交通距离以提高效率,又要引入曲线或其他形态等手段,通过曲折迂回、旁枝末节以及加强横向渗透、增加对景,使空间藏露结合、充实饱满,并能够增加视觉趣味(图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