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一、古代本草简介

中药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写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治病的药物。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有药物247种,该书虽非药学专著,但它是提供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珍贵资料。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著者不明,成书年代在汉代。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是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本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却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唐代苏敬、李勣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该书有较多的基原考证。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原书已散失不全,现有尚志钧的辑本《唐·新修本草》。

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较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等。《海药本草》主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新的本草相继问世,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新增500余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金、元时代的本草著作,有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和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参阅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余种,历经30年,编写成巨著《本草纲目》。此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附方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该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17世纪初,该书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明代本草著作甚多,尚有朱橚编写的《救荒本草》、兰茂编写的《滇南本草》、刘文泰等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陈嘉谟编撰的《本草蒙筌》和李中立所著的《本草原始》等。

清代赵学敏编撰《本草纲目拾遗》,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吴其濬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838种,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此外,我国古代许多医学和方剂学著作中也收载药物的知识。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代陈师文等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代朱橚等编著的《普济方》等。

二、近现代中药材著作简介

我国中药材的教学和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广集西欧及日本书籍的有关资料,于1937年编写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下篇。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中药材课程的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迅猛发展。国家对中药材的质量加强了管理,先后颁布了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起着重大作用。

几十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药材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9~1979年间,我国的中药材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材概论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上、中、下册(1976~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编中药志》1~3册,《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986),《中药彩色图谱》(1987),《新华本草纲要》1~3册(1988~1991),《中国中药资源丛书》(1994)(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编1~4册(1994~2001)、北方编1~6册(1995~2003),《中华本草》(1999),《中华本草全书》(2002),《中药品质研究》(2008),以及《中国药材学》、《现代实用本草》、《中国药材商品学》、《中国道地药材》、新版《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中国药用动物志》、《常用中药鉴定大全》、《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民族药志》等大批专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组织中药鉴定工作者完成了3次(1960~1962、1970~1972、1983~1987)全国中药资源调查,2014年到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