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急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常见急诊症状的诊断与治疗

一、高热

【概述】

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急症范畴。发热,又称发烧,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低热,指腋温为37.5~38.0℃、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0.0℃、超高热则为40.0℃以上。

【诊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0~37.0℃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0℃以上,可认定为发热。腋温超过39.1℃以上,可认定为高热。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1.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2.长期高热

高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3.伴随症状

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

(1)发热伴寒战 可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发作初期、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骨髓炎、丹毒、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及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2)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 可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发热伴头痛、呕吐 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发热伴黄疸 可见于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此外,在涉及与胆红素代谢有关的疾病,如溶血性疾病、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胰头癌等,均可引起黄疸。

(5)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恙虫病、风疹、白血病、败血症、淋巴瘤、转移癌等。

(6)发热伴肝脾肿大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胆系感染、伤寒、疟疾、白血病、败血症、淋巴肉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7)发热伴关节肿痛 可见于风湿热、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猩红热、败血症、布氏杆菌病等。

(8)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 可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 可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发热伴出血现象 可见于重症麻疹、斑疹伤寒、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急性与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此外,发热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协助鉴别,如血常规检查、病原体检查、骨髓检查等。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偏重于病毒或杆菌感染。若怀疑败血症、肠道及泌尿道感染,需分别送血、粪、尿培养。各种穿刺液除常规检查外,有时需送培养或涂片检查。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皮肤瘀点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疟疾患儿血涂片可查找疟原虫,白喉伪膜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急救与治疗】

1.不急降温

高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发热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借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

2.物理降温

将患者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湿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热。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患者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热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热,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3.补充液体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4.适当用药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药降温。常用的解热药有阿司匹林,每次5~10mg/kg。也可用小儿退热栓(对乙酰氨基酚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服用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热的儿童爆发瑞氏综合征,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

5.病因治疗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对症处理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显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