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急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一、急性腹泻

【概述】

腹泻(diarrhe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肠蠕动过快,肠黏膜的分泌旺盛与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可根据病情急缓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诊断】

1.病因

(1)肠道疾病 包括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肠道缺血等。此外,医院内感染可致腹泻,亦可因抗生素使用而发生抗生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2)急性中毒 如服食毒蕈、河豚、鱼胆及化学物(如砷、磷、铅、汞等)引起的腹泻。

(3)全身性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4)其他 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氟尿嘧啶、利血平及新斯的明等引起腹泻。

2.临床特点

(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等。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如为细菌感染,常有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脓血,见于慢性痢疾、炎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而结肠疾病的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4)感染性腹泻的病变部位 一般都有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增多等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是共同的,对肠道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均无诊断价值,因此,需首先鉴别是小肠或结肠感染。小肠感染性腹泻的特点是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痛,且伴有腹胀或肠鸣,腹泻每天5~10次,粪便量多呈稀水便,混有泡沫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严重感染者为稀水血便,排便前腹痛,便后腹痛可减轻或消失而有舒适感。结肠感染性腹泻的腹痛,常在下腹或左下腹部,一般不伴肠鸣,腹泻频繁,较小肠感染性腹泻次数显著增多,粪便量少,呈脓血便外观,有里急后重及下坠感。小肠感染性腹泻多见于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或沙门菌属肠炎,而结肠感染性腹泻常由志贺菌或其他痢疾杆菌所引起。

3.伴随症状

(1)腹泻伴发热 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肠道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

(2)腹泻伴里急后重 见于以结肠、直肠病变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症或肿瘤等。

(3)腹泻伴明显消瘦 多见于以小肠病变为主者,如胃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4)腹泻伴皮疹或皮下出血 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5)腹泻伴腹部包块 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

(6)腹泻伴重度失水 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

(7)腹泻伴关节痛或肿胀 见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结核、惠普尔病(Whipple disease)等。

【急救与治疗】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镇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尽量卧床休息,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患者摄入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药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药。

3.饮食治疗

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对于存在休克的患者,应禁食;对于病情较轻、可以进食的患者,应在有效的补液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饮食,选用的食物应细软、容易消化。

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饭。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适当限制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辛辣生冷食物、油腻食物,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