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亚健康“欲病”说
医家通常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亚健康状态,而且对于亚健康状态都以《黄帝内经》中“治未病”为理论依据,提出“未病”之说。高老师认为这个提法不尽贴切,采用唐代孙思邈的“欲病”之说似更符合临床实际。
孙思邈提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1],明确指出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有“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对于“欲病”状态,孙思邈指出“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1],提醒人们要及早予以重视。他还提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1],即可通过及时调理,避免疾病发生。对于“欲病”阶段的病理机制,孙思邈也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阶段是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气血未乱”[1],属于人体轻度的阴阳气血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到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即阴气已动、阳气已散、气血已乱的程度,就是“已病”或病情严重的阶段了。对于“欲病”之病,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精神未散,服药必活”[1],即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以及心理状态还没有发展到“已病”之前,用药调理完全可以康复。突出了“欲病”之病可以逆转的观点。
高老师认为,在唐代孙思邈已明确地把人的健康与疾病过程划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与现代所说的 “健康、亚健康、疾病”三个阶段十分相似。在“未病”阶段要天人和谐,积极防病;在“欲病”阶段,要及早干预,恢复健康,防止向“已病”阶段发展。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即相当于“欲病”阶段,既可以发展为疾病,也可以通过调理恢复健康[2]。因此,高老师在临床中十分关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他认为及时纠正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就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王文娟 整理)
参 考 文 献
[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 高益民主编.健康与亚健康新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