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民老中医临证经验集·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医理解析

1. “和谐”健康说

“和谐”健康说,即天人、寒温、情志、气血、脏腑、经络和谐顺畅,就能保持健康,减少疾病,提高生命活力[1]。失去和谐,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季节环境适应能力下降,精神情志失控,气血脏腑经络失于协调,则诸多病症均可发生,甚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该观点是高老师在研读《黄帝内经》时,综合书中对人与天地关系、阴阳关系、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而提出来的。如《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第三十八》“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2],指出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指出阴平阳秘是健康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2],指出脏腑经络协调平衡的重要作用。

高老师提出的“和谐”健康说具体内容如下。

(1)天人和谐 中医以“气”为中介,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2],说明天、地、人统一于气,有着共同的来源和属性。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人是自然界万物之一,人的生命现象必然受上述规律的影响,“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2],此即“人与天地相参”。人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人与环境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一方面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对内和谐,对外适应”是人体维系和保持健康的根本。

(2)寒温和谐 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疾病与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良好,就能防御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来致病因素)的入侵。因此根据季节气候、风雨寒热等变化,适当增减衣被和饮食,做到“寒温和谐”,就能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此即《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所说“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矣”[3]

(3)情志和谐 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就是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人际关系、职业变换以及社会制度、劳动环境等的变动,不仅会影响人身心功能的稳定性,还会导致疾病谱、健康谱的相应变化。从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来看,要预防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必须保持正常、舒畅、和谐的情志心态,此即“情志和谐”,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3]

(4)气血和谐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发挥,依赖脏腑气血的协调配合。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滋生、制约的关系,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布散于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皮肤肌肉、四肢百骸,可以营养全身,维持生命的活力。《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3],指出人体的气血精神和谐,就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血和则血脉流行,周而复始,营养全身,关节筋骨滑利强劲,卫气充和则体温正常,皮肤毛孔密固,能够抵御外邪入侵。由于气属阳,血为阴,故气血和谐也可以称为阴阳和谐。《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4],均指出阴阳气血和谐是健康的体现,人体发生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气血不和。

(5)脏腑经络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联系成为一体。《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3]脏腑经络功能协调,人体生理功能发挥正常,人就能保持健康状态。若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人就会发生疾病。

高老师提出的“和谐”健康说在临床诊疗中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高老师认为阴阳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一旦阴阳气血失调,则会百病丛生。因此注重从整体上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是高老师治疗疑难杂症的基本原则。

②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认识:高老师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因生活方式不良所致,饮食不节、酗酒、吸烟可引发脏腑功能失调,晚睡晚起可造成人体阴阳失衡,而精神压力大容易引起情志失和。要改善慢性疲劳状态,应首先戒烟限酒,规律饮食及作息,调畅精神情志,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

③对肿瘤发病的认识:高老师认为“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和谐则化气、成形有节有序,而肿瘤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机体阴阳失和,阳不能化气,则瘀血、痰浊等阴邪就易凝聚形成癌肿。

  (王文娟 整理)

参 考 文 献

[1] 高益民.健康与亚健康新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9.

[2] 王冰,杨上善,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3] 王冰,杨上善,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4] 朱震亨.丹溪心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