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白描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壹 白描概述

1.概念、笔法

这里所说的白描,指单纯地以毛笔书写的线条来塑造物象,并以之来构建完整画面,且不予设色的艺术样式。

之所以要强调是毛笔所绘,是因为“白描”的概念有别于“线描”。“线描”更多地是指用硬笔来表现物象,线本身缺少变化。而白描的“线”则不然,它更讲究将书法的美感融入其中,利用毛笔的提按转折,绘制出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让观者同时体会到画者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刚柔,由此展现出传统意义上“线”的魅力。

古人把白描的笔法归类为“十八描”,分别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和蚯蚓描。这都是根据线的形状用类似的物体加以命名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琴弦描”“铁线描”“ 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各种相近的描法并不是以线条的粗细来区分,而是以线条本身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形状或线条间相互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总体形态来作区别。比如“铁线描”更像是一条受压力后发生形变的铁线,线本身带有“遇强则强”的回弹力,而“行云流水描”更像是我们印象中水纹的形象,其线条的转折与提按相对会自由一些,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轻松的、飘逸的、随意的,等等。

送子天王图(局部)/唐·吴道子/宋摹本

提按顿挫明显笔法

笔者以为,“十八描”虽名目繁多,但按照提按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按顿挫明显的笔法,一类是施力相对均匀、提按顿挫微妙的笔法。初学者不应被“十八描”的名称所迷惑,而是要找其规律,体会到传统绘画中“线”的内涵与美感。

历代帝王图(局部)/唐·阎立本

现今我们能看到的较早的古代人物白描是唐代吴道子(传)的《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这两组作品是提按顿挫明显笔法的典范。画论中有“吴带当风”一说,说的就是吴氏这种线条犹如迎风飘动的衣带,粗细、顿挫变化明显,给人予灵动飘逸的视觉感受。经常拿来与“吴带当风”相提并论的是“曹衣出水”,这里的“曹”是指北齐的曹仲达,据记载,他画的人物衣纹层层相叠,用笔直挺,犹如刚从水里出来一般,这属于“施力相对均匀、提按顿挫微妙笔法”一类。曹仲达的作品已不可见,但我们可以从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体会一二。

提按顿挫微妙笔法

无论是哪种笔法,都只是表现手法的不同,而我们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是需要根据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与画者自身的主观感受来不断调整艺术表现语言的,比如《八十七神仙卷》,作为白描画史中的扛鼎之作,其人物衣纹便带有柳叶描的意味,用笔提按明显,而其人物脸部刻画,则带有铁线描的色彩。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唐·吴道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