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重台钩阑

原典

造钩阑之制: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板。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其盆唇、地栿之内作万字(或透空,或不透空),或作压地隐起诸华(如寻杖远,皆于每间当中,施单托神或相背双托神),若施之于墁道,皆随其拽脚,令斜高与正钩阑身齐。其名件广厚,皆以钩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望柱:长视高,每高一尺,则加三寸(径一尺,作八瓣。柱头上狮子高一尺五寸。柱下石(坐)作覆盆莲华。其方倍柱之径)。

蜀柱:长同上,广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其项,下细比上减半,下留尖高十分之二;两肩各留十分中四分。如单钩阑,即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钩阑,长三寸二分,广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单钩阑,方一寸)。

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单钩阑,广二寸)。

束腰:长同上,广一寸,厚九分(及华盆大小华板皆同,单钩阑不用)。

华盆地霞:长六寸五分,广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华板:长随蜀柱内,其广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华板:长随华盆内,长一寸三分五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万字板:长随蜀柱内,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钩阑不用)。

地栿:长同寻杖,其广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钩阑,厚一寸)。

凡石钩阑,每段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译文

制作钩阑的制度:重台钩阑每段栏板的高度为四尺,长度为七尺。寻杖下是云栱以及瘿项,然后是盆唇,中间采用束腰,最下面设置地栿。在盆唇与束腰之间做高浮雕大华板。在束腰与地栿之间同样做高浮雕,叫小华板。单钩阑每段栏板的高度为三尺五寸,长度为六尺。上面做寻杖,中间做盆唇,最下面设置地栿。在盆唇与地栿之间做万字板(镂空或者不镂空),或者做高浮雕花纹(如果寻杖的位置设置较高,可在其与盆唇之间设置单个托神或者两个相背的托神)。如果钩阑设置在较缓的斜坡道上,那么修造也要沿着拽脚方向,这时斜线高度与钩阑的高度更要保持一致。钩阑的构件很多,根据钩阑一尺的高度来换算,规定其他构件的标准。

修造望柱的制度:其长度根据钩阑的高度而定,钩阑高度每增加一尺,望柱的长度就增加三寸(望柱的内切圆直径为一尺,为八角柱。柱头上的石狮子高度为一尺五寸。柱子的底座做成覆盆莲花样式。望柱的方形边长是其直径的一倍)。

蜀柱:其长度同样根据钩阑的高度而定,宽度为二寸,厚度为一寸。在其盆唇的上面雕刻瘿项来承托云栱(瘿项的下部比上部细一半,留有瘼项脚,其高度为瘿项高度的十分之二;瘿项的两肩宽度是其高度的十分之四。在单钩阑中,这部分称为撮项)。

云栱:长度为二寸七分,宽度为一寸三分五厘,厚度为八分(单钩阑的长度为三寸二分,宽度为一寸六分,厚度为一寸)。

寻杖:长度和两柱之间的宽度相同,为八分的方形(单钩阑,为一寸)。

盆唇:长度同上,宽度为一寸八分,厚度为六分(单钩阑的宽度为二寸)。

束腰:长度同上,宽度为一寸,厚度为九分(盆唇、大小华板都相同,单钩阑中不采用)。

华盆地霞:长度为六寸五分,宽度为一寸五分,厚度为三分。

大华板:长度与蜀柱长度相同,其宽度为一寸九分,厚度同蜀柱的厚度。

小华板:长度一寸三分五厘,宽度为一寸五分,厚度同上。

万字板:长度与蜀柱长度相同,其宽度为三寸四分,厚度同上(重台钩阑没有万字板)。

地栿:长度与寻杖的长度相同,其宽度为一寸八分,厚度为一寸六分(单钩阑的厚度为一寸)。

对于石作钩阑,每段两边的云栱和蜀柱各作一半,然后将其逐段衔接起来。

注释

①钩阑:也称为勾阑,即现在的栏杆。

②云栱:指雕饰有云状花纹的斗栱。

③瘿项:指直接承着云栱的一个上下小、中间扁圆的鼓状构件。

④寻杖:也称巡杖,指栏杆上部横向放置的构件。

钩阑门砧

故宫的栏杆

原典图说

重台钩阑和单钩阑

栏杆,宋代称为钩阑或勾阑,分单钩阑和重台钩阑两种。其中重台钩阑的规格比较高,一般高大的殿宇都用重台钩阑。而矮小的殿宇则用单钩阑。重台钩阑的主要特点是有上下两层,都有华板,所以称为“重台钩阑”,它与单钩阑的区别就在于华板,因为重台钩阑用的是两层华板,而单钩阑用的是一层华板,或者不用华板而用勾片造、卧棂造等简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