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录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有校雠之功,然后一书之篇目定,形态成。有叙录之作,然后一书之内容明,价值显。此皆目录学之前事;然其对象仅为一书之本身而非群书之总体;其所定著者为每书之次序而不及群书之次序;其所研究者为著者思想之价值而不及学术源流之关系。且书籍既多,部别不分则寻求不易;学科既多,门类不明则研究为难。故汇集各书之叙录,依学术之歧异而分别部类,既可准其论次而安排书籍,以便寻检,又可综合研究而辨章学术,考求源流;此实为校雠完毕,各书叙录写定后之必然趋势。

然刘向校书之功,终身未毕;虽有分工合作之界域,而分类编目之书,殆未及为。梁阮孝绪《七录序》云:“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所谓《别录》者,不过将各书之叙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谓之《别录》而已。其书今虽不传,然由《七录序》“别集众录”一语推之,《别录》必系各书叙录之总集。而姚振宗乃云刘向“典校既未及竣事,则《别录》亦无由成书。相传二十卷,殆子骏奏进《七略》之时勒成之。其曰‘七略别录’者,谓《七略》之外,别有此一录也。”《七略别录佚文》。殊不知《七录序》已谓“时”又别集众录,显系刘向等写叙录于各本书时,同时又别写一份,集为一书,随时增益,即随时皆可谓为已经成书;非至刘歆奏进《七略》时,始于《七略》之外,别著此书也。观乎清代之辑校《四库全书》,虽告成于乾隆四十七年,而至五十七年犹未校订完毕。至于《总目提要》,则三十八年即已进呈,撰述者且蒙优异之赏,全部告成,亦先于全书一年。十个足月。参看《通纪篇》。而书成目成之后,校录之功,犹未停止。《四库全书》书上之提要有于乾隆五十一二年进呈者。则知《别录》之成书,不必待刘歆校毕之后。时人急于先睹为快,早已随时传录,流行于外矣。故《七录序》所谓“别集众录”者,乃指于“载在本书”之“录”外,“别”集合为一书;非谓于“《七略》之外,别有此一录”也。据此,则《别录》乃系各书叙录之“别”录,非《七略》之“别”录,可无疑矣。而《隋志》乃以“七略”二字加于“别录”之上,盖与称《太史公书》为《史记》,同属习俗流传之讹,不得据以为辩也。《礼记正义》、《仪礼疏》、《诗大雅疏》、《尚书疏》、《周礼疏》、《史记集解》、《史记索隐》、《两汉书注》,诸书并引“刘向别录”,绝不加“七略”于其上,足证吾说之不诬。

然则《七略》何以名略欤?斯可引古义以明之。《公羊传》隐公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之意,盖谓《春秋》记国内之事较详细而记国外之事则较简单也。《七略》较简,故名略;《别录》较详,故名录。先有《别录》而后有《七略》,《七略》乃摘取《别录》以为书,故《别录》详而《七略》略也。《隋志》著录《七略》仅七卷,《别录》则有二十卷之多,即其明证。

然则何以又谓《七略》为分类之书而《别录》则否欤?吾由《汉书》卷三十六所载刘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之“种别”二字而知之。盖所谓种别者,即依书之种类而分别之,明乎“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并未分类,至《七略》始分类编目也。《七录序》载“会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隋志》略同。温室之中书何以须徙于天禄阁上?盖温室为校雠之地,取便学者坐论,不便庋藏书籍。故校雠既毕,乃庋藏之于天禄阁也。书须插架,自不能杂乱无章,故稍依昔日向等分工合作之界域,再分为若干种即类,遂成《七略》,而准以为插架之次序。在未徙书天禄阁以前,纵使因校书人之分工而隐约分部,亦未编为固定之目录。故至刘歆然后“种别”为《七略》也。《汉志》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而篇中所引,仅有六略而无《辑略》,故后人咸不知《辑略》之内容如何,而马国翰、姚振宗等辑古佚文,皆谓《别录》亦有《辑略》。著者既于上文略陈其谬矣。兹更从《七录序》所谓“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一语推之,因知《辑略》即六略之总序及总目,并非分别叙述各科学术源流之文也。试取隋法经《众经目录》较之,书共七卷,前六卷为各书目录,第七卷独名《众经总录》,只有总序一篇说明撰录之缘起及分类之理由。序后则总录部类名称及各部类所收书籍之部数卷数,最后复有总合全录之部卷数。再取隋费长房之《开皇三宝录》观之,其第十五卷亦惟录上书表序及各种经录之总目。隋时《七略》未亡,法经、费长房之书必有所取法。揆以刘向校书叙录,每书必有篇目及叙录之例,则《七略》于六略分别著录各书目之外,亦必另有总目总序以总括六略,其体例盖与法经、费长房同,故彼等得取以为法也。《别录》既不分类,且非有组织之书,书名又无略字,更何从有辑略乎?故知《辑略》为《七略》所独有,而区区一卷,原为刘歆上书时之表序及六略之总目,故班固删入《汉书》,绝无转载之必要,因是而独失传也。

说者又谓《汉志》每类目录后之小序即《辑略》之原文,由班固拆散转录者,是亦不确之论也。试取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或唐道宣《大唐内典录》与《汉志》参证,即知僧祐之例仿自《七略》,与《汉志》正出一系,《汉志》之小序实即《七略》原有之小序也。彼二书者,于每一类前,必有小序以说明此类之内容及此学之源流,然后列举各家书之目录。每列一家书目毕,必总计部卷之数,略述其人译经本事。《汉志》则先列书目,再计卷数,然后于小序中兼述此类内容,此学源流,及各家要旨而略批评之。其间差异不能以发。彼释氏者方援刘向校书已见佛经以自重,例如《法经总序》,其说实不可靠。则《别录》与《七略》之为其所研习而模仿也,亦不足怪。《广弘明集》收及《七录》,可以为证。故著者以谓《汉志》之与《七略》中之后六略,只有简繁之别,并无体例之歧。证据虽颇薄弱,幸而尚无有力之反证,姑备此说,以俟匡正。

上述诸说如能成立,则《别录》、《七略》与《汉志》三者之关系可得而言:《别录》者,刘向等校书,“论其指归,辨其讹谬”之录,别集而成者也。《七略》者,刘歆取《别录》所载,“总括群篇”,“撮其指要”,“种别”而成者也。《汉志》者,班固取《七略》,“删其要”而成者也。班固对于《七略》,只下“删其要”之工夫,纵有差异,亦不过“出几家,入几家”而已,自注甚明,别无增改也。故由《汉志》可以想见《七略》之原状,由《战国策》、《孙卿书》等书之叙录可以想见《别录》之原状。明乎《汉志》之小序即《七略》之小序,《辑略》为《七略》所有而《别录》所无,则《录》、《略》之别灼灼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