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海洋”的灰色区域
人们用肉眼也能轻易观察到这些被称为“海洋”的灰色区域,正是它们形成了月球上著名的图像。这些灰色区域在肉眼中如此,在性能不够强大的光学仪器下也同样宛如世界地图上的海洋区域,因此早期的天文观察者认为它们是月球上的海洋也就无足为奇了。然而就文中的月球全貌图来看,尽管放大效果不佳,我们仍可以看出画面上的排布非常复杂,但是在缺乏足够精确检验的情况下,一个看似很有逻辑的先入之见往往会被大家一致认可。毋庸置疑,第一批质量粗陋至极的天文仪器绝对无法让人绘出足够精确的月貌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简而言之,过去的人们认为月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是“海洋”;早期月球地图上的大片灰色区域代表的便是海洋。补充一点,虽然这一错误已被纠正,但出于制图需要,“月海”这一与实际不符的名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将继续使用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名称。请注意,“月海”这个名字仅具有象征意义,而“月坑”却是由历代有名的天文学家或学者定下的称谓;此外,月球上的主要山脉是按地球山脉来命名的,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等等。
里乔利所绘的月球地图(1651年)
赫维留所绘的月球地图(1647年)
月球总图——卢西恩·鲁达乌斯
月球的早期绘画之一。观察者已然将无数的月坑以及大片被称为“海洋”的阴暗区域画了上去。摘自约翰·基尔的《历象新书》,牛津,1718。
没有凸起的区域里“月海”表面的单调外貌
“静海”表面的低洼与褶皱
一般而言,月海看起来就像辽阔的平原,几乎没有起伏,只有一些硬生生从该平面崛地而起的月坑和山脉打破它的单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海的某些区域中类似海岸线的边界,其他区域则迷失在月球的山系里,这种灰色物质沿着山脉的走向形成一条条分叉支流,占据山与山的中间地带。最后,许多大型月坑平坦的圆形区域看上去竟然成了这种灰色岩席的一部分,并且被或高或低的山脊所包围。这些区域正是我们必须要强调的。然而,除了这些有限的地形要素,我们也不能以为月海因某一神奇现象从液体变为固体的海面,成为一种平整的席层。当我们谈及单调时,其他区域却恰恰相反,显得参差不齐。事实上,这些“大平原”的水平落差非常大。月海里有许多宽广的洼地,因坡度太缓而难以确定它们的边界;光斜照时更容易发现这些洼地,这与我们之前举过的道路路面被汽车前灯照亮的例子是一个道理。除了以上地形,月海还呈现出无数的皱脊,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撒哈拉沙漠的沙丘与起伏的沙面。如果说上述地面落差都不够明显,月海里还有其他清晰可见的地貌细节,它们便是被称为凹槽的巨大断口或裂缝。裂缝的可见性涉及多种条件。我们必须考虑到裂缝在月球上的位置,这一点与裂缝呈现在人眼中的视角规则息息相关。人类可以从正面看到裂缝的凹口,但最多只能看到它们的内壁。与此同时,不管裂缝在月球的哪里,我们在观察时都应注意垂直或倾斜光照的朝向——光照的方向或使裂缝里填满阴影,或使阳光完全穿透裂缝,或甚至仅使裂缝的一边被照亮。我们没有必要详细列举因这一复杂条件而产生的所有情况,况且光照方向是变化不定的。从这些裂缝以及月球地表的其他许多特征中,人们发现了一些事实,一般而言,这些事实足以解释月貌的改变、变化或暂时消失,相信大家有时一定注意到了月貌发生的变化。
“湿海”上向心且平行的大裂缝;湿海表面看起来有很多波纹。——洛维、皮瑟 摄
“特里斯纳凯尔”月坑附近月面上的大裂缝——勒莫尔旺 摄
月球表面的大型裂缝边缘
我们可以把这些裂缝称为月球的地壳。有些裂缝很小,有些很有可能存在但我们看不到,还有一些缝口大开,其宽度可达2~3千米!大多数裂缝的长度都很惊人,有些甚至延伸到几百千米长。根据上文提到的可见性条件,月球裂缝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外形,有些裂缝的内壁几乎直直插入地壳深处,大部分的裂缝则是将地面划出一个个开口或大或小的V形切面。另外,我们很难判断这些奇特壕沟的确切深度,但无论如何,裂缝的深度都应得到重视。
裂缝不仅存在于月海的表面。人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裂缝在延伸时切进了月球山脉,切切实实与该地形组合在了一起。
这些裂缝与月球上其他类似裂缝的突变落差构成了一种在地球上甚为罕见的断层地形,至少在比例上地球上的断层远不如月球上的多。裂缝奇观可能会让登上月球的人联想到规模巨大的峡谷,当然它的地质和结构与峡谷截然不同。
至于裂缝的性质,人们认为,这样惊人的地面开裂是由一些现象或运动造成的,这些现象或运动在月球地形的构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月海表面还存在着其他特殊地貌。首先便是根据色调区分开来的格子或斑点;其次是白色条痕状的辐射纹,大部分的辐射纹以某些月坑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辐射纹大小不一,在向外辐射时会径直穿过它所遇到的各种地形。在下文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介绍月球地表的构成。
岩壁陡峭的大裂缝的缝底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