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研究》文选:中国近现代史学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中东战纪本末》:记录甲午中日战争的当代史著

《中东战纪本末》一书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中国译手蔡尔康,将刊发在《万国公报》上关于此次战争的文章,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纂辑而成的书籍。此书在当时影响甚大,上至光绪皇帝,下至书生学子都多有阅览。广学会曾将该书送给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专门委托官员复信致谢。李鸿章看过书后认为“它写得很好,希望它能广泛流传”《广学会年报第十次》,《出版史料》1991年第2期。

《中东战纪本末》1896年由广学会出版,初编八卷,1897年增出续编四卷,1900年出版三编四卷本部分以与甲午战争紧密联系的初编为主要研究对象。所用《中东战纪本末》为1896年上海广学会译著,图书集成局出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影印第71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署名为林乐知著译,蔡尔康纂辑。

林乐知,英文名Y.J.Allen,1836年生于美国,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会员。1860年6月抵达上海,1907年在上海去世,其间除短暂回国,其他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来华时中文名为林约翰,1864年加入上海广方言馆时改名林乐知,后来取名荣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到南京见过洪仁玕,后曾参加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工作,翻译了《列国岁计政要》《东方交涉记》《四裔编年表》等著作。他的数篇具有影响力的著述和译作,如《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中国历代度支考》等,均被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徐维则《东西学书录》、赵惟熙《西学书目答问》收录。1878年,林乐知回到美国,美国爱默雷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美国爱默雷大学图书馆藏来华传教士档案使用指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林乐知来华四十七年,经历了中国的不少大事,与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要人物有交往。在《中东战纪本末》书中,林乐知译著的文章占据了全书近一半的分量,大部分在《万国公报》上发表过。蔡尔康为《万国公报》编辑,林乐知的助手。蔡氏在书中校、译、著的文章总体上超过了林乐知。林乐知评价他说:“子茀中国真秀才也,每下一语适如余意之所欲出,”《中东战纪本末译序》,《中东战纪本末》,第10页。“余之舌,子之笔,将如形之于影,水之于气,融美体于一冶。”蔡尔康:《送林荣章先生暂归美国序》,《万国公报》第109册,1898年2月,第28本,第17475页。另外,《中东战纪本末》还引用了电报、条约、外报评论和传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人的文章。

关于撰述目的,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序》中也有叙说,中国战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总结教训,变法是中国重振国势的重要途径。中国战败了,是因长时期困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中国断无可灭之理,际此痛深创钜,幡然一变其故辙,综计云蒸霞蔚之盛亦有五端,恐非日本之能望其项背也”《中东战纪本末译序》,《中东战纪本末》,第7、8页。。日本取胜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变法,日本实行的五项措施,“表武功于天下”“有利器而得人以利用”“国体既立,乘势以兴新政”“通国之民均知教化”“力避诛降,以仁心闻天下”,使日本一跃成为强国。“中国若恐骤更新法,致激愚民之变而因循”,犹如“母之爱子,怜其夜啼,而饮以安神药水,恐一眠而长不醒也”《中东战纪本末译序》,《中东战纪本末》,第9、10页。。此书适应了当时社会变法形势的需要。在体例方面,林乐知称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采用纪事本末体。他认为此种体例,“皆脉络贯注,糜眼毕清,读者一目了然”《中东战纪本末例言》,《中东战纪本末》,第21页。。通观全书可知,林乐知所倡导的“本末”与中国史书体裁纪事本末,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实际上,他强调的“本末”是事件的轻重缓急问题。

《中东战纪本末》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出版,时人阅后称其“于当世大局,万国实情,若烛照数计而龟卜”,“能言诸生所不能言,且敢言翰林御史不敢言”张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万国公报》第102册,1897年7月,第27本,第16996页。。帝师孙家鼐评价道:“其于中国之病源,可谓洞见症结,此中国士大夫所不能知,知之而不敢言者。”孙家鼐:《复龚景张太史心铭书》,《万国公报》第91册,第26本,第16230页。此书初版三千部很快销售一空,不到六个月就收回了成本,重印多次,曾出合订本4000册,总印数达2万册。林乐知和译手蔡尔康也受到一些省官员邀请,要求前往讲授西学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68页。。《中东战纪本末》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并被转送深宫之中,就在于它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报道、评论了这场战争,指出了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弊病,触到了中国的病根。

本书的影响力之大在于它的内容,在撰写内容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可靠,记述较为客观。该书认为中国失败源于“骄傲”之心。中国喜欢报喜不报忧,喜欢听“虚词”。针对日本宣称参与朝鲜事务,一是辨明朝鲜宜为独立之国,二是中国不再干预朝鲜之事,林乐知认为日本的根本意图是“日本欲去戍朝之华兵,而全归其保护者也”卷六《微量篇》,《中东战纪本末》,第600页。。在材料运用上直接使用公函和电函。文中引用了中国总理衙门与日本外务省之间的来往公函,李鸿章在日本期间与伊藤博文等人谈话记录,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的往来函件等。文中收录了《讲和条约》《修订专条》《停战条款》等系列条约,这足以证明《中东战纪本末》在材料使用上的权威性。

第二,引用外电,指陈形势。林乐知对西文的通晓,使他能够更为方便及时地了解国际形势,并运用到分析中国问题上。据不完全统计,《中东战纪本末》中摘录了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近四十种不同报纸上的评论和报道,主要内容是关于战争中及战后,各国行动及态度变化。对于此事,林乐知认为:“会各国报馆,各谋其国,各顾其人,欲求仗义执言,置本国事度外者,奚翅星辰硕果。于以知今日之时局,理与势两相倚。势苟弱,理亦即与之俱弱也。”卷六《裒私议以广公见论》,《中东战纪本末》,第609页。十篇《裒私议以广公见论》的撰述意图也在这里,通过聚集不同的私议,来正确客观地认识这场战争。林乐知针对俄国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评论道:“俄罗斯助华变约,阻日割辽,名为公论之不容,实则私图之自便紾臂夺食,华人渐见其肺肝。”卷六《七裒私议以广公见论》,《中东战纪本末》,第654页。揭露了俄国参与干涉还辽的真实目的。

第三,分析弊病,力荐变法。编纂此书之时,林乐知来华已三十六年,对中国社会存在的症结可谓有充分了解。卷二中引用朱谕、谕旨、廷寄,实际是从一个方面来反映晚清政府如何来看待和应付战争。在国家受到战争威胁之时,大臣还在为慈禧太后的寿辰奔忙,足可以看到此时晚清政府的腐朽。此书所倡导的变法思想渗透于全书每卷之中,而以第八卷最为集中。文中认为中国长期形成的积习有骄傲、愚蠢、恇怯、欺狂、暴虐、贪私、因循、游惰,各种积习相引而递生,祸及国是。“中国自知骄不可恃,傲不可长,岂但有益于外国,不且大有益于中国乎?呜呼,此种语气,籍籍然闻于遍地球间,中国岂又未之知乎?”卷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中东战纪本末》,第591页。中国“不知自强其国之道,不在于武备而在于政体,中国预救其危,必先自知其弊”。他还认为中国必须自己主动进行自强之法,若他国也参与进来,恐会干涉到政权,“天下能否平安,全视中国能否振奋,欧人之冀望深矣。中国若再因循,他国必有合力以迫令振奋者,试问中国之主权尚有存焉者乎?”卷六《三裒私议以广公见论》,《中东战纪本末》,第624页。文中还以日本为例,指出变法的益处。

《中东战纪本末》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反响,还与它的评论、文章的本土化倾向有重要关系。对于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林乐知也没有笔下留情。方伯谦因害怕战争,藏于船底的货舱之中,叶志超等人恇怯,纷纷畏敌而逃。文中引用英国武将纳披的话说:“两军相见于疆场,其孰为胜者,孰为败者,道德居其三,枪械居其一。”他进一步评论说:“故夫华之败于日,非败于器械之不利,而败于文武各员道德之不修。”“华人之学问,多守旧而不知谋新,终且并其旧者而失之,其能免于挫败哉。”卷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中东战纪本末》,第596页。针对于中国军队守而不战的行为,文中评论道:“夫中国有新舰巨炮,精卒厚饷,固宜长驱直入,不但攻踞朝之客兵,且将攻守日之主兵,方足以固民心而作士气。若不言功(攻)而言守,已非出奇制胜之道,况乎并守而不能哉!局外之人,所由内问诸心,外问诸世,而不知其何故也。”卷六《中日朝兵祸推本穷原说》,《中东战纪本末》,第569页。反映了当时以西太后为首的部分人为维护一己利益,视国家利益于不顾,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的行为带来的恶劣后果。在文字运用和表述上,使用中国绅士阶层熟悉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具有影响力,比如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经典中的著名语句。如《论语》中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在讲到中日两国进退比较时,引用了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暗示了昔日繁荣强盛的中国,如果再不努力,也只能落个断壁残垣的悲惨局面。

自甲午战后(1895),中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变法思潮,开明的士人、学子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求知识于域外的思想强烈。在战争期间,林乐知在《万国公报》上相对客观真实的报导,为其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晚清士人王炳照曾在1895年编辑出版了《甲午中日战辑》,认为林乐知文章所载事“最真且切”,王氏之书录自《万国公报》上的内容达“十之九”,以此达到疾声长呼,使人常醒,鉴前车,绸未雨的目的王炳照:《甲午中日战辑·自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