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大学生
1921年8月3日,任弼时正式进入东方大学,开始了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
东方大学,全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的创建源于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提纲,主要是为东方各民族发展民主革命培养干部,名誉校长是斯大林,学员有来自远东各国的青年革命者,也有苏俄远东各少数民族的骨干。任弼时等是东方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学校位于莫斯科市区特维尔斯卡娅大街第15号,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社的对面,原来是苏联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任弼时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大学时光。
东方大学的生活是清苦的。由于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制度,生活必需品等都是按人头统一分配的。东方大学的学员每天领到的是一磅半黑面包,领到白面包的机会很少,另外还有几个土豆,午饭和晚饭有一勺子汤。这样的伙食显然不足以果腹。每天还不到开饭时间,大家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服装方面,都是统一的红军制服,冬天有一件军大衣,皮鞋又大又重。莫斯科冬天的夜晚异常寒冷,屋里却没有暖气,仅靠一点木炭取暖。但是,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待遇了。在当时的苏联,红军享受最好的待遇,而东方大学的学员们正是按红军的待遇配发的,列宁的生活待遇也是这个标准,可见苏联对外国留学生已经是相当照顾了。之后,随着苏联经济的复苏,学员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的任弼时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同任弼时一起入学的还有刘少奇、罗觉、萧劲光、任岳、周兆秋、胡士廉、韩慕涛、蒋光慈(光赤)、傅大庆、彭述之、卜士奇、韩平的、蒋热血、吴葆萼、曹靖华、韦素园、任作民、王一飞、谢文锦、梁柏台、华林等30多人,他们被编入中国班,人数最多。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取了一个俄文名字,任弼时给自己取名布林斯基,回国后,他还用这个名字发出过很多团中央的通告。此外还有来自朝鲜、蒙古、日本、印度等国的学员。在中国班的众多学员中,任弼时年纪最小,身体也不好。
虽然生活条件差,年龄也小,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任弼时的刻苦努力。东方大学的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唯物主义、共产主义ABC、西方革命史,以及青年运动、职工运动等,都是用俄语教授的。初到俄国时,大家的俄语水平都是零,课堂上要配专门的翻译老师,瞿秋白曾担任过他们的翻译。任弼时非常注意过语言关,吃饭时、走路时,课堂上、课堂下,听不懂的反复听,记不住的来回念,一段时间后,他的俄语水平突飞猛进。当俄语翻译老师因故不能到课时,这个班上最年轻的大学生当起了大家的翻译,大家对他非常赞赏,他却谦虚地说:“没什么。”
除了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之外,任弼时等还积极扩大政治视野。1922年,任弼时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切身了解中国革命的世界背景,将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1922年12月,任弼时转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这是对任弼时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此后,他更加积极地参与了东方大学党支部的活动,在革命的熔炉里,自觉接受锻炼。
在东方大学的日子里,任弼时想的就是如何“好好度过”这美好的时光,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在莫身体如常,学识亦稍有进步,饮食起居当自谨慎,你们尽可放心。
莫城天气渐暖了,街衢的积雪渐溶化了,树木快发芽了,春天快到了,一年最快乐时光天天接近起来。我现在正筹备着怎样好好的度过这种时光,结果如何待将来再告。
在中国已是春季,我记着我们乡下的春景,鲜红的野花,活泼的飞鸟,何等的有趣!可恨远隔异土,不能与你们共享这种幽乐!但我不惜!因为以后我们共享的日子还多。
禹彝叔去年由法来俄,现与我同校念书,他的情形还好。
我今天本来是没话可寄,不过因为有便人回国,特草数行以慰你们的望念,旁不多及。
此祝健康、近好!并望回音!
各亲属叩安!
努力、奋进、思乡、念亲,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