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笑了99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我们只是在救自己

17世纪,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奥布里曾说过一段话,用以描述伟大的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读过这段话的人们,总是会爱上霍布斯。

他(霍布斯)对那些真正的施舍对象是非常慷慨的,可以说是尽其所能。我记得,有一次在斯特兰,一个贫穷、虚弱的老人恳求施舍,他用怜悯的眼神看着老人,从口袋里拿出6便士递给他。旁边的牧师(雅斯帕·梅恩)问霍布斯:“如果不是出于信仰,你会这么做吗?”霍布斯回答说:“我会。”“为什么?”牧师又问。“因为看到境况悲惨的老人,我很痛苦,希望我的施舍能给他一丝安慰,也能让我自己舒服一些。”他说。

一般这类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只会做那些对自身有益(利己)的事。的确,有时我们看到别人受苦,帮助他们只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痛苦—我们的痛苦才是最初的动机。道德责任从来就不是我们做事的真正动机。

其实,这个故事真正的启示是:我们所有的行动,不管看起来多么自相矛盾,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说出于自私。一位母亲跑进着火的房子去救她的孩子,是因为害怕—害怕她的孩子一旦死去,自己不知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圣徒牺牲他们的生命,捍卫自身信仰,是由于渴望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那些无神论者,“出于责任”帮助流浪汉,其实只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可能只是想感动街坊四邻。

切记,为了挑战以上观点,我们最终要考虑的是这种观点的假设迁移,即“当我们实施任何行动时,必须怀有某种动机”—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想做这件事就会付出行动实现它。但是,如果我们做某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就是出于自私做这件事。这是一种“一刀切”式的论证。然而,我们想要的往往可能不符合自身利益—我们经常会糊涂,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所以,准确而言,这种推导需要先解释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断我们的意愿和期待一定会符合切身利益,并总是依此行事呢?

有没有可能,在某些层面上我们的行为都不是出于自私?

对“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这句话的不同看法,带来了许多哲学探讨。很诡异,在某些哲学研讨会上,哲学家和其他学者似乎很快就知道或理解一种说法是真的,而刚一走出研讨室就完全不认为它是真的。某些哲学家和其他学者很少反思,以至于他们认为,我们从来没有“真的”了解过某事,从来无法“真的”确定某事,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自由生活着—虽然看起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肯定某人是否知道某事,是否确定某事,并且自由地做过某事。

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真的’从来不是出于对别人的关心而行事”这句话呢?这可能是一种实证说法,是我们对现有证据做出的评估,但如果是这样,它看起来就不是真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人们有时是纯粹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行动的。然而,“人人皆利己”的说法往往不允许任何辩驳。无论我们举出哪一种无私行为的例子,总会有人反驳:“如果她做了什么,一定是因为她真的想做,所以她终究是自私的。”仿佛无私之举和利他行为的可能已被排除在外—因为一个人想做某事,就足够表明他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

多年前,我看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接受关于医疗危机的采访—当时正值英国护士罢工。撒切尔夫人说:“可是,护士不会罢工的。”记者目瞪口呆地指着电视屏幕上的照片,解释说“她们”聚集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上挥舞横幅,宣布罢工。“噢!”撒切尔夫人说,“‘她们’不是真的护士。”“护士不会罢工”最初是一种用于描述世界的经验主义说法,而在撒切尔夫人的圆滑辞令中,却变成一句无论如何都为真的话—如果她们罢工,就不能算护士。

从有趣的实证说法,到通过定言令式转变成现实的说法—这种转变,在别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是自私的”的时候,值得商榷。我们假设这句话是实证说法,再测试一下:火灾中的母亲真是因为害怕将来受苦才冲进去救孩子的吗?我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如果有人为了某项事业牺牲生命,他真的是出于自私才这样做的吗?我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如果有证据表明这些是真的,那请拿出证据来啊!但是,让我们避免用“所有行为都是自私的”这种无稽之谈(也不知哪儿来的)来为一切看似无私的行为下定论,千万别说这些行为(哪怕是不自觉行为)一定是自私的。

*    *    *

多年前,哲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总结了一种趋势,并由此而出名—他将自私的起源从“人性层面”转向了“基因层面”。基因当然不是一种自私的东西,因为它可以自我复制。就此而言,如果可以用一个更恰当的词来形容这种趋势,我想应该是“自负”吧。某些人会根据遗传因素说:利他主义“正是”基因的一种提高自我复制成功率的手段;利他主义“不过是”基因繁衍或人类的私心在起作用。这真是耸人听闻—不能因为人们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就基因而言,是复制和变异的结果),就断定没人会在利他思想指导下行动。正相反,这些因果联系恰好解释了真正的利他行为的动机。

将一切人类行为绑架上同一条自私之船—归于基因遗传或无意识的动机—会忽略一些更有价值的区别,如帮助你而不求回报的人,和只为回报而帮助你的人的区别。现在,你更希望哪种人当你的朋友?—或者说,当你的车突然抛锚、不知所措时,你更希望哪种人在你身边?

如果你一定要坚持改变语言的游戏规则,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是你仍应该区分那些有偿帮助你和无偿帮助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