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对象做出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没有无对象的态度。

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1.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理解、判断与评价等。

2.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al tendency,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种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很多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但仍然吞云吐雾。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一个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一个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减少消极情绪。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强调个体被动保护自我形象与自我价值,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三、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an,1958)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二)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