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对于人格的界定,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果把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的界定综合起来考察,也有不少共同的认识。把这些共同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给人格概念下一个粗略的定义,即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的特性
从人格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人格有如下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既是人格定义中包括的人格的基本属性,也是至今心理学家对人格本质的基本一致的认识。
1.独特性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他们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2.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
3.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说的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三)人格与个性
人格和个性这两个概念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苏联心理学界常用个性这个概念,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把人格看作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他部分。
本书虽然把人格看作是和个性可以互相通用的概念,但在分析人格的结构时,又采用西方的观点,把能力放在人格这个概念之外。在介绍西方对人格的论述以及人格测量工具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
二、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他的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都是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有很多的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2500年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观察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现象,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才在希波克拉特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所以,希波克拉特是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 Ivan Pavlov)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这一学说中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巴甫洛夫的学生又运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人身上做了大量印证性的实验,证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适用于人。现将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概念及高级神经类型学说概括地介绍如下。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所谓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的状态;所谓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把兴奋看作是活动,把抑制看作是静止的状态。兴奋和抑制都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它们指的是这种活动所指向的方向。兴奋和抑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都是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例如: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先亮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建立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灯光成了刺激物。
按照马甫洛夫的观点,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E.L.)和斯金纳(Skinner, B.F.)也进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又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强弱之分。兴奋过程强者,在强烈刺激的作用下仍能形成条件反射,并能保持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兴奋过程弱者,在强刺激作用下难于形成条件反射,甚至会使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有些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不管他是兴奋过程占优势还是抑制过程占优势,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因而,强、不平衡、灵活或弱、不平衡、灵活的组合是不存在的。
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实验确定,只存在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强、不平衡的兴奋型,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和神经过程弱的抑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如下表所列: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可以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但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真正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是界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
(四)气质的表现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外在表现可以描述如下。
(1)胆汁质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2)多血质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
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4)抑郁质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和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既然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大多数人是中间型的或混合型的,所以,不要对任何人都对号入座,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五)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在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者在成年时期遇到了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的气质的显著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很缓慢的,甚至当条件适宜的话,原来的面貌还会得到恢复。所以,有人说气质的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同时,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没法比较哪一种气质类型更好。
例如,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但却难于全神贯注,缺乏耐心;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有理,认认真真,但却缺乏激情;抑郁质的人非常敏锐,却容易多疑多虑。气质对一个人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自觉地发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黏液质的,果戈理是抑郁质的。可见,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也不会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但是,社会实践的领域众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就有了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的问题。在因事择人(人事选拔)或因人择事(选择职业)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例如,多血质的人宜于从事环境多变,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交往繁多的工作,难于从事较为单调,需要持久耐心的工作;黏液质的人则相反,他们适合于从事耐心细致、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正好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会感到工作得心应手,对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不考虑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给他带来烦恼,也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它包含着多种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形成这些性格特征的时候有些比较容易,有些就比较难。例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坚毅的性格特征,但却难于形成善于克制自己情绪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热情好客、机智开朗的性格特征,却难于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即表现在他都做了些什么上面,而一个人怎样去做则表明了他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二)性格的结构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也会是各不相同的。性格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为了仔细地了解性格,又可以把它分解为不同的方面。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就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就是性格的动态结构。
1.性格的静态结构
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好的表现是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正直、诚恳、文明礼貌、勤劳节俭、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等等;不好的表现是没有民族气节,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奸诈狡猾,蛮横粗暴,懒惰挥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狂妄自大等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可以从意志的品质的四个方面,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上来考察。
良好的意志特征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坚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溜、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或固执己见、怯懦或任性等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又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又容易消极、悲观。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独立性者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兴趣主动地进行观察,善于独立思考;依存性者则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愿意借用现成的答案。想象中的现实性:有人现实感强,有人则富于幻想。思维活动的精确性:有人能深思熟虑,看问题全面;有人则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或钻牛角尖等等。
2.性格的动态结构
性格的上述特征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且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它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例如,一个对社会、对集体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他对工作、对学习也一定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他对别人也会是诚恳、热情的,对自己也是能严格要求的。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预见到他的其他的性格特征。
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鲁迅先生既“横眉冷对千夫指”,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充分表现了他性格的完美,又说明了性格的丰富性和统一性。
四、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二)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主张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个人在这个维度上占据一个位置。每个人都会具有好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会占据某个位置,这样,各人之间的人格特质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比较古老,但比较粗糙。人格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比较盛行。
1.G.W.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G.W.奥尔波特(Allpoet, G.W.)的人格特质理论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为某一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任何一个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G.W.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属于个人的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G.W.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种,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例如,在罗贯中笔下,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一般一个人身上可以有5—10个中心特质。例如,忠君、清高、善谋略、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权欲熏心、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霸道,但在家里却怕老婆。怕老婆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Catell, R.B.)是英国心理学家,后来应邀到美国讲学和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并迁居美国。卡特尔也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每一种表现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个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是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
经过多年研究,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