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在路上,我的大学
专业课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谁说郑学霸对专业课嗤之以鼻,那一定是天方夜谭,就好比在演讲中错认“老公”的希拉里,有谁会真的把川普大叔当成克林顿?然而这一次,郑学霸并没有跟我开玩笑——摒弃专业课,她是认真的。
从小郑学霸就属于“别人家的孩子”,每到期末成绩一出来的时候,她的名字就会成为各位家长教育小孩的“必备武器”。为此,我还“记恨”了她好久好久。这样的学霸光环一直笼罩到她高中毕业,高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天津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一时间,郑学霸成了“成功”的代名词。对于她的未来,似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而又心照不宣。每次寒假同学聚会,这位“985工程”重点大学的高材生也必定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这个大学上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尽力保持平静,勉强把嘴里的汤咽了下去,隔着热腾腾的水雾望着坐在对面的郑学霸,看着她一脸愁苦的表情,确定她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一位“985工程”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跟一位三脚猫大学的三脚猫学生诉苦,说她对在名校深造这种事情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这的确让我匪夷所思。
究其缘由,时间还要退回到两年前,当郑学霸还是郑学霸的时候。
那时的郑学霸初入校园,对一切还保持着新鲜感,同每个步入这所历史名校的菁菁学子一样,郑学霸怀揣着对未来四年的美好憧憬,想象着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就可以续写曾经的辉煌。她依旧遵循着二十年来不曾改变的生活习惯,秉承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每天定时定点、按部就班地游走于各个教室。除了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投身于图书馆的伟大怀抱,以至于去得时间久了,连保洁阿姨都忍不住问:“每天学得这么晚,考研一定很辛苦吧!”也不知道是郑学霸真的太过努力而感动了保洁阿姨,还是由于平日疏于打理而导致容貌长得略有些“着急”,总之,这句话让郑学霸郁闷了一晚上,也是那一晚,百年不照镜子的郑学霸突然对自己的脸上了心。
但是,再精致的容貌也比不上成绩对她的诱惑,眼看着期末就要临近,郑学霸开启了“高考”模式,在她眼里,这次考试是见证她实力的时刻,就像是里约奥运女排的背水一战,“第一”就是她最好的战利品。不过,以前是几个学霸与一群学渣间的较量,而现在是一群学霸与一群学霸间的较量。在这场“战争”中,自认胜券在握的郑学霸被上帝遗忘在了北非的沙漠里。
那年的天津,滨海新区还没有爆炸,但郑学霸却总有一种灾后的恐慌。“百感交集”地登上校方特意为学生准备的迷你公交,坐在最后一排的郑学霸围着校园兜了一圈又一圈,看着一拨人下去又有一拨人上来,那张阴沉抑郁的脸就像是绕了一层又一层的PM2.5,如果再听到几个人谈论这学期的考试成绩,郑学霸几乎有从车窗跳下去的冲动。
那一年的新年,郑学霸过得并不好。
同学聚会上,原本就少言寡语的郑学霸更加沉默寡言,再加上这次聚会又多了一位新主角——老宋。老宋是我们高中时代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之一,上课睡觉、传纸条此等小事老师对他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次他竟在班级的饮水机里加泻药,一时间搞得班里人心惶惶,对饮水机敬而远之。到了高二,老宋便退了学,从此再无音讯。时至今日,不知他如何找到了班级的微群,又得到了聚会的消息。
此时的老宋已是今非昔比,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过人的口才将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一代“学渣”成了业界新秀,让我们这些还在象牙塔里徘徊的穷学生艳羡不已。不由感叹,“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鲜衣靓服的老宋在宴席上推杯换盏、侃侃而谈,好不得意,无形之中,成了整个聚会的核心。而郑学霸,则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成了一颗没落的流星。
“老同学,你可是咱们学校的骄傲啊,三年多没见,我敬你一杯。”郑学霸望着递到自己面前的杯子,涨红了脸,勉勉强强地喝了一口,挤出一丝笑容。在她眼里,老宋分明是在向自己挑战——“你是学霸又怎样?考上名牌大学又怎样?学了那么多专业课,也比不上我这个高中没毕业的家伙。”那天回家,郑学霸大哭一场。
转过年,又到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可惜我们的郑学霸没有办法骑着白鹤飞到扬州去散散心,只好回到了曾让她引以为傲而如今黯然伤神的著名学府。
三月的天津正是赏桃花的季节,桃花堤的美景勾起了寝室姐妹们踏青的兴致,不善言辞的郑学霸被孤零零地扔在了寝室。南门周恩来的雕像依旧屹立,图书馆前的荷花湖尚未苏醒,西南联大的纪念碑前摆了两捧鲜花,郑学霸一一走过,脑袋里回想着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她突然发现,除了学习,她的记忆竟一片空白!而如今,让她骄傲的成绩也不复存在,努力了这么久,最终却赶不上一个中途辍学的高中同学。她的专业课里没有教过她人情世故,没有告诉过她沟通往来,她不懂得变通,不知道灵活,她不知如何打扮自己,没办法在人前侃侃而谈。郑学霸受够了,她恨透了专业课。在她眼里,正是这些专业课让她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专业课,有那么重要吗?想想有多少伟人,学都没有上几天,他们之所以成功,绝不是靠着简简单单的几门专业课。再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毕了业找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学了半天,什么用也没有,也不过是得一纸毕业证书。”我愣愣地盯着对面的郑学霸,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嘴里说出来的话。
有的人,没读几年书却飞黄腾达;有的人,专业课门门优秀却在四处求职。对我们这些大学生而言,无论名校还是非名校,专业课有那么重要吗?
东子说法
这不是郑学霸一人之惑,放眼华夏,大学校园比比皆是。
何故?
应试教育使然!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从发蒙之始就接受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因轻视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了很多如郑学霸这样高分低能的大学生。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人为了获取高分,不顾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逼迫孩子苦学死学,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却不应用。这种重分轻能的教育,使很多学生熟知上下五千年却不会与人打交道,考出高分却自理能力低下。在这样“一考定终身”的错误教育理念影响下,老师把孩子们培养成了考试机器。由此,催生了一个个“学霸”。
苦着考着,累着忙着,这就是“学霸”的学习状态。因为他们取得了高分,符合应试教育的培养标准,达到了老师的训练要求。所以,在当下,“学霸”是被很多学生追崇的英雄,是老师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宠儿,自然它也就成了褒义词,可在东子看来它却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霸孩儿们很多只是学习的机器,他们不仅是能力低下,而且很多人品质也有问题。他们宝贵的灵性被打磨掉,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快乐童年被剥夺……
更大的悲哀还在踏上社会以后,“只读圣贤书”的霸孩儿懂得如何考高分,却不懂得如何找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装满了一脑子的答题技巧,却缺乏立足社会之本,更无从谈创业、发展……
“郑学霸”们已经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但话说回来,学霸虽有不足,作为学生,专业课依然重要。学好专业课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分内之事,不仅是不挂科,而且还要学好。拥有学习能力不是坏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学好专业课。与此同时,补上自己的短板。
虽然我不赞成浓妆艳抹,但是作为二十大几的大姑娘,化个淡妆总是要会的。专业课不是你生活的全部,还有人际交往、个人装扮、综合能力,对了,还要谈情说爱……
多元社会,我们需要多彩生活,特别是青春烂漫的大学时代。
人生是长跑。
不要一味地羡慕他人的一时之得。那个做得风生水起的辍学生,他的未来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效仿他辍学或在大学混日子,误了学业,荒废青春,得不偿失。
未来的路还长,指不定谁辉煌。
谁辉煌东子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是给有所准备的人。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栋大厦,求学期间就是打地基,地基坚固,大厦才能经得起风暴雨骤。
最后,东子要送郑同学16个字:“正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把握今天。”
社团里“瞎忙”的日子
升入大学的小安打算一雪前耻,想要证明给暗恋七年而最终将她果断而无情拒绝的“男神”看看。她,小安,绝对不是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在那个充斥着“逆袭”和“翻身”的年代里,小安要让那个对她嗤之以鼻的人看到她光芒万丈的样子。于是,来到大学的小安将自己投身于那个被外界视作光鲜无比的学生社团。
对于小安这样的人来说,“成功”的意义非同小可。从小到大,一路从普小升普中,又从普中升普高,再加上寡言少语、相貌平平,很容易就成了班级里最容易让人忘记的女同学。而当小安满面羞红地嘟囔出那句“我喜欢你”时,“男神”眼中惊讶转至不屑的眼神,彻彻底底将小安打入无间地狱。故而,上了大学的小安,一定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如果说,当四年学霸的传奇故事在小安这里发生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在校园社团中谋得一官半职,看着自己一身西装革履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似乎更有说服力。
记得刚开学时,小安就像是开足了马力的SUV,手捧着一张又一张社团简介,仔仔细细地分析每一个社团的优劣,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宣传单里挑出最适合自己,而又能有朝一日跟她的“男神”耀武扬威的几个,但天生具有悲观主义倾向的小安,还是担心自己马失前蹄——万一自己投出的申请表石沉大海怎么办?万一自己面试没通过怎么办?万一我选择的社团不适合自己怎么办?于是,小安选择了“全面撒网,重点捞鱼”的战略,一天之内,投递的申请表就有十几份。
不知道是不是小安最近的运气爆表,申请的社团竟无一例外地向小安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小安将目光锁定在学生会、广播站和记者团这三大组织。从此,开启了小安“拼命三娘”的生活。
小安是个文科生,虽然言辞稍有木讷,但文笔还是不错的。于是,三个社团的文字工作就落在了小安的头上。策划案、宣传稿、演讲词、播音稿……一份又一份文档占据了小安电脑屏幕的半壁江山。每至寝室熄灯,总会看见小安端坐在铺上,架起一个小桌子,点上台灯,继续加班加点、指速如飞地在键盘上敲击。同时,为了扩大自己在记者团的影响力并显示出自己的积极与热情,小安还时不时地在校报上投稿并尝试着写一些新闻报道。渐渐崭露头角的小安被老师发现,在完成社团任务之余还协助老师整理资料、编撰书稿,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小安却乐此不疲。
自从进入大学,小安就像变了一个人。就如她曾经说得那样,她要证明给她的“男神”看看,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她有能力,也有天赋。
然而,就如长春短冬长的天气,随着季节的推移,小安的“雄心壮志”也从“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融融秋日迅速跌到了冰寒刺骨的皑皑寒冬。
小安渐渐发现,她似乎并不想在那个所谓的“男神”面前“显摆”些什么,渣男终将离开自己逝去的青春,而越来越多的社团活动却折磨得自己身心俱疲。每天写不完的稿子、开不完的大小会议、摆脱不掉的各类聚餐……半学期下来,小安甚至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曾经一节课都不敢落下的乖乖女,为了应对各类活动,请了一回又一回的假。以至于有一次,一位任课老师非常严肃地问她:“作为一名学生,你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
眼看着就要到期末了,英语四级考试又迫在眉睫。小安翻着日程表:14号组织演讲比赛、15号策划爱心活动、16号英语四级考试……顿时,小安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她甚至连复习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此刻的小安多想把这一切活动都推掉,潜下心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但所有人都在说“小安好能干噢”“这项任务非小安莫属!”“小安,看好你哦!”甚至连社团中的各部门部长都有意让小安在下一届接任他们的职位。在所有人眼中,小安在大学过得风生水起。
校园冬季的夜晚总是安静得让人心慌,除了偶尔勤工俭学的同学骑着一辆送快餐的自行车在雪地中穿行,大多数人都选择躲进寝室温暖的被窝抑或是供暖良好的图书馆。厚厚的积雪尚未消融,新一轮的大雪又覆了上去。不久前,学校组织全体大一新生扫雪,小安还为此写了不少稿子。主楼的灯光明亮依旧,小安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社团都处于哪一个楼层。还记得刚入学时,小安站在主楼楼下,望着这座全校最高的建筑,下定决心要走进去,在那里争得一席之地。曾经的信誓旦旦而如今却变成了言不由衷。小安对待社团活动的态度越来越消极,频繁的聚餐也让小安疲惫不堪。眼看着下学期各大组织即将换届,曾经打着因兴趣和梦想旗号聚在一起的人突然变得满腹心机,疲于应付各类关系的小安对这样的社团心灰意冷。然而每次小安想拒绝甚至想提出退出时,总会被那些或羡慕、或期许、或赞扬的目光搞得晕头转向、犹豫不决。“如果我不接受这个任务,老师和同学会不会对我有所看法?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万一因此而导致我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万一我与竞选下届干部的机会失之交臂,我这半年的努力岂不是付之东流?”
“但是,这些社团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如果我不选择适当的放弃,那么我的学业又该怎么办?我还有各种证书要考,还有各类书籍要读。而且这些小团体间的‘内部矛盾’也让人焦头烂额、身心俱疲!”
这一刻,小安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超人也不是天才,她既没有能力代表月亮消灭那些烦人的任务,也没有机会拥有一个像大白一样温暖贴心又能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的“护卫”。她没有办法一面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游刃有余,一面又能以优异的成绩霸占全校各大奖学金。
要学业还是要社团?要成绩还是要“仕途”?大学社团,令人充满幻想也让人难舍难分,是否能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调节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小安已经傻傻分不清……
东子说法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揣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走进象牙塔。
一种认为自己苦拼多年就是为了考大学,而今目标实现了,也该歇歇脚了。于是,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想一觉醒来捧个毕业证和学位证了事;另一种则是想用激情点燃梦想,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准备继高考之后再展宏图。
抱有第一种思想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于是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我接触过这样的同学,在中学时积极性很高,可考上大学后就判若两人了。他们想自己苦过累过,现在也该好好玩玩。于是,今天结伴游名山,明天相约观奇景,后天去谈情说爱,乐不思学。结果荒废了学业,考试挂科,拿不到毕业证……
小安同学显然不是这种学生,那她就该被归结到第二种里面。可这第二种想法的同学也分两类:一类主攻学业,像高中一样,依然是“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型;另一类就是像小安一样的疯狂参与型。
请注意我使用的“疯狂”,积极参与是好事,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物极必反嘛,如果到了疯狂的程度,也只能是事与愿违。小安之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抱有第一种不思进取思想的同学,肯定是不可取的,最终他们必然会为自己的惰行纵乐买单。而勤奋学习的“书呆子”也是东子所不赞成的,正如前文我说的,熟知上下五千年却不会与人打交道,考出高分却自理能力低下,这样的大学生将来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
那么,是不是像小安这样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且做得风生水起的大学生就会成为时代的宠儿呢?
非也。
说到这,让我想起女儿在上大学临走时,我告诉她的话:“大学你要学的东西有很多,绝不仅仅是专业课,要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多听一些校园讲座,多到图书馆看书……但是专业课是第一位的,这一切都应在不影响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进行。”
女儿入学后加入记者团成了校报编辑和记者,加入广播台做了栏目策划和主持人。仅仅是这两个社团组织,她就不停地开会、采访、编辑、播音、主持……忙得不亦乐乎,专业课学习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挂科的情况,要知道她曾是该校当年在吉林省录取的56位文科生的第一名啊。
对此,我严肃地批评了她,孩子也作了深刻的反思,推掉了相关社团工作,专心投入学习。最后,她以全优的专业课成绩结束了大学学业。
大一和大二期间,参加社团活动,对开阔视野、培养锻炼各种能力都有好处,但千万不可贪多。一般情况下,参加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即可,而到大三以后就该全身而退,专心投入学习。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即便是硕士、博士生,学生自然是以学习为主。如果因为参加社团活动或其他活动而影响了专业课学习,那完全是本末倒置的。
健康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学”“活”结合,把专业课放在首位,在不影响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身有余力,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
如此,多姿多彩的象牙塔才会成为你起飞的助力器。
干吗非得逼着我学英语
马上就要考英语四级了,小希将一大摞复习资料堆在我面前,郑重其事地跟我说:“这一次,我要头悬梁、锥刺股!”
我的心“咯噔”一下,含在嘴里的阿尔卑斯糖险些咬得稀碎。倒不是震惊于她突然的发愤图强,只是为这几百块大洋的复习资料心疼。小希对英语的憎恶可以用“深恶痛绝”四个大字来形容,如果不是要考试,我敢打赌,小希这辈子都不想碰它。
小希与英语的“恩怨”由来已久,从初中起,英语就是她的噩梦。都说女生学英语有天赋,而一个文采飞扬、回回文史哲都能拿高分的女生就更有天赋。然而,我们的文艺女青年小希“童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什么叫作“童话都是骗人的”。
从小学起,小希对英语就极度“不感冒”,要不是曾经小希的妈妈追着她将英语恶补了一个暑假,估计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后来上了初中,一个刁钻刻薄的英语老师几乎成了小希童年里最“难忘”的记忆。一次课堂上,老师提问draw的汉语意思,小希回答“画”,于是老师让她站了一节课。原因很简单——小希答错了。她在回答“画”时加了个儿化音,于是“画”变成了“画儿”。在老师眼里,“画”是动词,而“画儿”是名词,“这么简单的一个单词连词性都搞不清楚,不让你站着还要把你供着吗?!”
每当小希讲这个故事时都气愤得想摔杯子,“你怎么能依据一个儿化音就确定学生一定不清楚这个单词?万一是学生普通话不标准呢?万一是你听得有误呢?你多问一句就不行吗?这么主观臆断是谁给你的勇气?除了能证明你现代汉语学得不错,你还能让我说点什么?!”
在这位英语老师“英明神武”的教育方法的指导下,小希战战兢兢地走到中考,据说因为英语实在“惨不忍睹”,小希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高中时的小希并没有在高考严峻形势的逼迫下选择拯救她处于水深火热的英语,小希也曾想过改变,但对于一个读三行英文就能睡着的资深菜鸟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虽然小希的英语成绩不忍直视,但并不代表小希一事无成。同样是语言类学科,小希的语文和英语却如冰火两重天。如果将小希的英语比作双“十一”里低价促销的日用百货,那么小希的语文就是摆放在奢侈品专柜里的高端大牌。
从小到大,小希的作文永远都被当作范例。背起古诗也是一副欣欣然陶醉其中的模样,讲起古文,旁征博引,更是头头是道。一时间,小希成了那一年语文老师最得意的弟子。就在平时,无论你是跟她聊天文还是说地理,谈古今还是讲中外,小希总会跟你找到几个共同话题。一次上晚自习,小希和前排的班长聊了一节课的“中国文字演变”。因为在小希心里,繁体字才能彰显民族底蕴,而班长却执意说简体更为简洁高效。
上了大学的小希更是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小希偶尔也会帮远在天边或近在眼前的同学好友写些小诗散文。曾有位高中校友,请小希代写一封情书,强调一定要是古体诗,要合辙押韵,最好再有点小创新。我们都觉得这位仁兄“不太道德”,明明答应帮忙了,要求还这么多。然而我们的小希,在凝思片刻之后便结束了任务,把一首藏头诗发了过去,让在一旁的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小希有将一碗“红烧牛肉面”写出“满汉全席”味道的才能,就好像美了颜的照片,人还是那个人,但怎么看都感觉美美哒。
但上帝并未因此而放小希一马,再靓丽的文艺女青年也逃不出英语四级的魔爪。
从开学起,小希的妈妈就在给小希打预防针,每次通话都能听见手机那头对小希的千叮咛万嘱咐:“你英语学得怎么样啦?马上就要考四级了吧?这次英语不许拉后腿了,说什么也要把四级过了……”电话这头的小希一味地点头称是,直到挂了电话,抱着枕头又是一阵鬼哭狼嚎。
其实在我们眼中,小希是个才女,即使英语不好也无伤大雅,毕竟人无完人。但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英语四级以及六级考试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哪怕为了将来简历中外语这一栏不落空呢?
后来的小希甚是可怜,12月和6月的英语考试皆以失败告终。转眼上了大三,面对不断催促的家长和考级成功同学的日渐增多,小希已是欲哭无泪。
“真是够了!真是够了!真是够了!”小希嘟囔着嘴,面对着一摞复习资料,她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不知道在小希身上是否成立,是小希在英语上真的没有天赋,还是她的努力不够?眼看着下一次四级考试又要来临,小希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总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小希常说:“她宁愿在浩瀚书海中死去,也不愿在英语单词里重生。”当然,浩瀚书海里不包括英语。
这一次小希似乎真的下定决心,喊着“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说自己要好好学习,迎接四级。纵然这决心是在一片声嘶力竭的抱怨声中定下的。
不仅是小希,我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打算走出国留学这样一条路。他们各具所长,又各有所短,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策马奔驰,却不得不在英语面前抓耳挠腮。英语,到底重不重要?四级,我们到底该不该考?我们是应该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还是应该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特长?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东子说法
如今,英语在中国有时已被供到比自己的民族语言还重要的位置,这是彻头彻尾的教育“怪胎”。
一个民族不重视国语的培养,而是大力发展外语教育,把英语推上了天,造成全民学英语的狂潮。而所有的英语学习,如果都只是为了各种考试、晋级,几乎全部是哑巴英语,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式英语”。
现在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读博,都要过英语这一关,甚至就连上小学都要测一测英语,以至于中华大地出现了无数双语(英汉)幼儿园。很多国人以学英语为荣。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汉学英语得到了媒体的颂扬,东子想了8年也没想明白,他的意义何在呢?如果说这个老汉学学跳舞、扭秧歌,至少可以健身强体、丰富生活,就是学打麻将,也还可以娱乐娱乐呢。可他学这外语有啥用呢?
2000年,在美国生活了近20载的世界顶级艺术家陈丹青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当年报考博士生的5名入围者,皆因外语不过关而落榜。后来,校方特意让五位考生转以“访问学者”名义入学。然而一年后,5名“学者”再次因英语分不过线离开清华;同年,20多名投考陈丹青画室硕士生的考生无一人通过英语考试。“我完全疯了!”陈丹青回忆道,“这还不如‘文革’后我上学那会儿啊!”当年年底,他发长文“痛骂”艺术教育的英语考试制度。而在中国,像陈丹青这样有血性的学人又有几个?
一个美术博士生只要有高超的艺术水准,能画出好作品,就足可以了,干吗还非要英语啊?
同理,一个文科大学生为啥非要英语达到多少级?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中国作家,干吗必须学习英文,作品好自然有翻译译成外文出版。如果作家同时会多文种写作,翻译不就失业了吗?
东子几十部作品的读者都是华人,所以用汉文写作不受影响。可2014年我的两部作品在越南用越南语出版,按以上逻辑,难道还得要我学习越南语?至今我一个越南文都不认识,但并不影响越南人阅读我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我和女儿到访俄罗斯的事。因为购票,我们与售票的俄罗斯人起了争执,虽然我汉语顶级,女儿英语六级,但我们都不会俄语。我用汉语与其交流,对方听不懂;女儿用英语与其沟通,俄罗斯人一脸茫然。于是,女儿不停地向过往的当地人用英语咨询,问了10多个人才勉强沟通明白。
我们原以为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全世界都在学,而俄罗斯人告诉我们:“我们是俄罗斯人,为什么非要学英语?”
是啊!我们是华人,为什么非要学英语?
东子认为是民族不自信和决策者太片面而致,其结果自然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如果小希将来从事与涉外(特指英语)相关的工作或要考研,那这个四六级对她就是很重要的。前者涉及到实际工作应用,而后者则是一块敲门砖。反之,她大可不必太过重视。
取长补短有两层意思,一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一点我是赞成的。而放弃发展自己之长,来发展自己的短板,我则坚决反对,因为它违背因材施教的科学规律。
门门通不如一门精。
把你的专长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一样精彩无比。
人无完人,有缺憾才构筑了完美的人生。所以,依据小希的情况,把这些生涩难懂的英语资料置之一边,策马奔腾在我们的梦想之路,畅游那绚丽多姿的人生……
计算机等级证啥用啊
新一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又来了……
就好像是累得半死不活跑完了800米,掐秒表的家伙突然跟你说他忘了计时一样,当学习委员大张旗鼓地将“国二”报名信息发布在QQ群里时,我知道,去年的120块现大洋几乎每个人都打了水漂。
大多数大学生,面对考等级证书这种事,几乎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像卧薪尝胆了十年的勾践,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激流勇进、发愤图强,一发不可收拾;第二类,就如陶渊明附体,永远一副“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人生态度,不管是计算机、英语还是普通话,神马都是浮云;第三类:有点像灰太狼大叔,久经沙场的老将,每次失败都要毫不气馁地大喊:“我还会回来哒!”
然而通过这次报名,我发现属于第三类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
我身边就有两位。老A是与我同一专业的好友,临近放假时报了Access二级,没想到恍恍惚惚过了一个暑假,考试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要开考,搞得老A措手不及。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怪只怪老A已经锈得不成样子,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没办法,钱已交,名已报,最终老A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考场,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回老A又报了名,几个同学聚会唱卡拉OK,老A特意点了一首刘欢的《从头再来》,为他的此次“出征”践行。事后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考计算机,不考不可以吗?老A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既然大家都在考,我不考岂不是天理难容?”我瞬间感觉自己头顶延伸出几条黑线:“啊?这都是什么理由?”
小B是我的同班同学,那一年我们计算机学的是Access,老师也建议我们趁热打铁,报Access更为保险,然而特立独行的小B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忠告,毅然决然地报考了MS Office高级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出其不意都会大获全胜,纵使是Office也没有阻挡小B名落孙山的步伐。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会去选报Office,她说因为在众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中Office更易通过,要得到证书自然要找一个简单一点的。这一次,计算机再次报名,我问小B是否有重考的打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啦,多一个证书总比少一个强呀,况且将来毕了业,这些都是敲门砖。”
小B说得不无道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面对像计算机这类等级考试,我们都会选择参加。不是说它有多重要,但当所有人都选择了这一条路时,我们不免都会有危机感。就如小B所言,这些都是在为未来就业打基础,或许你拥有一个证书证明不了什么,但你没有,就会少了一份与别人竞争的资本。
上一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我并没有报名参加。一是因为时间短、准备不充分;二是因为整个暑假我都在忙着做兼职,无暇顾及;三也是自己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这一纸证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虽然名没报,但整个人也纠结了一个暑假。
不久前,去看望“失联”已久的老姐,准备从她那里找几句“金玉良言”。刚刚从名校毕业的她,没有急着考研或是找工作,而是扬言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嘴里哼着许巍的《旅行》,背上背包,就要“仗剑走天涯”,说是要把大学四年消耗在图书馆里的青春补回来。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Gap Year,最终在她母亲大人的一声令下中终止。
虽然老姐嘴上说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实际上还是一个很靠谱的人。最起码,作为一个“过来人”,她的考试经历对我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老姐是大一下学期开始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那时他们的计算机老师是个架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妇女,平日里不苟言笑,留着一头终年不变的及肩中发,说话的声音就像是心跳停止时的心电波,永远留在一个音调上。每每上课,她的声音都像是催眠曲,却也是斩头刀。谁要敢在她的课堂上打瞌睡,那么这学期的课程就不要想考高分了。所以,当这位声色俱厉的老师跟你说计算机等级考试很重要时,没有人敢提出质疑。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老姐与其他同学们一样“头悬梁,锥刺股,攻克计算机”的日子。但老姐的运气比起上文我提到的那两位要好得多,一朝考过,如释重负。
“之后呢?”我问。
“之后?没有之后啦。”老姐深吸了一口饮料,悠哉地坐在转椅上跷着二郎腿。
“它真有你们老师说的那么重要?”
“这个嘛……”老姐挠了挠头,“因人而异吧,我是学物理的,对你们文科生的事真不了解。”
……
最终我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后来老姐去了外地,至于用没用上她的计算机知识还是个不解之谜。
又一次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将开始,我是否也要投入这滚滚洪流之中?这一纸证书,到底是为了求一个心安理得,还是真的对自己的实力有所提高?
“计算机等级证”到底有啥用?
东子说法
说实话,到现在东子也搞不懂这个“计算机等级证”干吗的,有啥用?为了写这篇文章特意来个恶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非计算机专业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考试体系。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所有科目每年开考两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选考相应的级别和科目。自1994年开考以来,考生人数逐年递增,至2015年底,累计考生人数超过7000万,获证人数达3000多万。
原来,这还是和那个“英语四六级”一样的国考。可看后我依然不明白,这样的考试除了给主考单位和相关人员借机敛财,让一些人富起来,又有啥实际意义呢?
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用具,是人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考与不考,该用的自然会学,而无所需求的学了也没用,就像不会“抡大勺”不敢下厨一样,有没有那“两把刷子”自己还不知道吗?
再说,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这样的证书能保证货真价实吗?
东子办公室在招聘行政助理时,几乎所有90后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不如我这个60后:打字没我快,排版没我好,做图很多功能不会使用……而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拥有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
计算机等级证和其他证书一样,都是靠考试“考”出来的,而不是实际应用能力“做”出来的。现在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很多学习和考试,都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只是应景的,没有考虑它的实际应用价值。
前几年,看过《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报道,武汉市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报名择校时,带了“星级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播音员”“科技小博士”“文艺小明星”及奥数、英语、作文、古筝、诵读、计算机等竞赛和考级的59个证书。
而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续写了这个小学生的“辉煌”:毕业证、学位证、驾驶证和各种等级证。少的七八个,多的几十个。如果再加上小学和中学有的超百个,而拥有上百个证书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也只是应试教育催生出来的“怪物”,不可能是超长之才。
真正有本事的未必就有那么多证书,而拥有一堆证书的未必就有真本事。任何领域的高手都不是因为拥有的证书多,而是实际操作能力强。
其实,如果是专业技术人员,考个级倒也无可厚非。可非专业人员非要让其考个证,这样的举措真是害人害己,应试者也是自欺欺人。说白了,那纸证书用处不大。如果非要说它还有点用的话,也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多一块敲门砖。可问题是,即便你敲开门了,由于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也是白扯吗?
无论是否能当敲门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因为无论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可以说你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某种程度与你的工作业绩和生活幸福度是成正比的,这一点东子深有体验。
通俗点说,那个证考不考无所谓,但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必须具备。当然,既有能力又有证书,喜乐双佳自然美美哒。
大学上得这个闹心
闺蜜Miss张来了,带着一张忧郁的脸。
此时的长春正值冬季,寝室外的马路由于无人清扫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据说不久前,正巧有两辆轿车驶过,其中一个车轮打滑,于是悲剧发生了。而看着眼前闺蜜阴云密布的表情,绝不亚于当时车主面对爱车惨遭横祸时悲愤的心情。
于是整个故事由Miss张的一句“大学上得这个闹心”开始。
坑爹的“伙伴”
在大一时Miss张成为了学生会的一员,和所有初来乍到的小丫头一样,Miss张对这个团体既好奇又畏惧,同时也因自己能够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而感到沾沾自喜,那时的Miss张并不知道,能不能进学生会,有时只不过是学长学姐的心情问题,但Miss张依旧想象着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自己的一番勤奋刻苦、努力拼搏,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如同现在站在她面前闪闪发光的主席一样,简直像是自带BGM的男主角,全身上下散发着难以抵挡的光芒。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几天,问题就接踵而至。那时学校即将举办一场活动,宣传策划工作就落到了学生会身上。令Miss张惊喜的是,自己初出茅庐就接到了第一份任务——为此次讲座制作海报。同时另有一位伙伴与Miss张组成搭档。但就如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所有的搭档也未必都能与你齐心协力,Miss张遇见的这位就是其中一个。从合作的第一天起,Miss张就很少能见到她的身影,对于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她总是有无数的理由推脱,而Miss张竟然每次都鬼使神差地谅解了她。故而当Miss张又一次看到她发来信息说自己有事,结尾处的那句“么么哒”都让Miss张有一种将她“杀之而后快”的冲动。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张海报,终于在Miss张历经千辛万苦,熬了三天三夜之后大功告成。而就在Miss张“泪流满面”地准备将这幅作品上交给老师时,那位伙伴破天荒地蹦了出来,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拉着Miss张和她的劳动成果去了老师办公室交差。老师看到作品后甚为满意,夸赞Miss张二人创意独特、构思巧妙。结果,一个好逸恶劳的心机女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和Miss张共享了胜利果实,搞得Miss张恨不得做个小人扎死她。
但作为一个有气质也有气度的有志青年,Miss张决定保持作为人类的优雅,结果,Miss张一个星期都没吃好饭。
焦头烂额的学习生活
那段时间的Miss张爱极了《欢乐颂》,几乎把它当成了人生教材。看惯了心灵鸡汤,偶尔换一个口味也甚感不错,甚至Miss张还要从中挖出点人生真谛、智慧良方。然而,故事终究是故事,Miss张没有曲筱绡那么好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安迪碾压智商的过人天赋,更没福气遇到像22层那么“惊天地,泣鬼神”的闺蜜。升入大二的Miss张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学业压力,倍感迷茫。
高考时的Miss张,由于太过焦虑而导致“超常”发挥,结果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考进如今这所大学时,几乎是带着“卧薪尝胆”的心情郁郁而来。对此Miss张并不甘心,故而上大学之前,Miss张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人生大计”:一个是学好专业课,为将来考研打基础;二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但反观如今,Miss张并没有鱼和熊掌皆可兼得的非凡能力。学生会的工作越来越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部门“领导们”颐指气使、勾心斗角,“属下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每天除了奔波于各个会场,做各类活动的搬运工,就是没完没了地设计、撰写各种各样的海报、宣传词,然后深更半夜,在众人都已梦蝶庄周的时候守在电脑旁,等待着各类姗姗来迟的资料,最后对方还要极其郑重而严肃地跟你说,这些资料明早就要整理好交上来!于是,Miss张只能顶着两只黑眼圈,在哈欠连天的深夜完成这些以“为学生服务”为名义的工作,到头来,到底服务了谁,Miss张不得而知。这些冗杂苛刻的工作让Miss张越来越反感,同时它也占用了Miss张大量的学习时间。如今的Miss张想找一个安安静静学习的时间都难。每当走过图书馆,看见窗边伏案读书的同学,Miss张都不由想起那些“无职一身轻”的日子,还是老爹教导得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个月下来,Miss张并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少提高,反倒是学习一落千丈,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学楼里的考研光荣榜已经换了两届,距离Miss张毕业也越来越近。不久的将来,Miss张是否能在此处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个未知数。毕业后,Miss张打算继续深造,然而最让Miss张苦恼的是,自己对未来的考研方向还是一无所知,纵使想要负薪挂角、韦编三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闹心的新寝室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令人头疼的是,Miss张住了半年的寝室莫名其妙地漏水。瞬间,一个寝室的八个室友成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得不辗转于其他尚有空铺的寝室安居。于是Miss张用了半天的时间,整理、搬运、打扫、清理,被宿管阿姨安排到一个新的寝室。但Miss张可以用半天的时间来搬家,却未必能用半天的时间处理好与新室友的关系。面对新的环境,Miss张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适应。而其他室友对这位突如其来的“客人”也多少有些排斥。不同的生活习惯、迥异的人际关系,在Miss张与新室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使Miss张愈发怀念曾经室友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转眼间又到了年末,这是Miss张在大学度过的第二个冬天,但心情却不复往年的欢愉。如Miss张一样,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的烦恼也在困扰着我们,让我们迷茫,让我们无措,渴望摆脱却又无计可施。
到底我们该如何对待你——闹心的大学?
东子说法
大学的学生会就是一个小社会,无论是当主席、部长,还是一般的干事,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所收益。其实,无论是学生会,还是其他社团组织,既然参与了就要用心,而努力地去做了,没有虚度年华,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有些收获是有形的,而有些则是无影的。你的收获显然是后者。
所以,你在学生会不是没有学到啥,而是收获满满。这个大学你上得也很值!
通过学生会这段时间的历练,你的宣传策划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进步是一种很私人的东西,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并不一定能察觉到。因为你看不到自己的收获,由此有了这番抱怨。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是你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第二是你的心态问题。你一味地追求完美,放大了不悦,不看看自己得到的,只盯着失去的,自然感受不到所获。其实,如果你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你比很多同学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你的策划和写作能力优于他人,定会有很多同学在羡慕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鱼和熊掌想兼得的有很多,可美梦成真的却很少,付出一份努力索求两份回报,这种贪婪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
抱怨的心态即便是在百花园也难觅花香,你看到的不是娇艳的花朵,而是凋零和枯萎的残叶。换种心态回过头再来看你来时的路,则大不同。那里有你倾洒的汗水,有你付出的辛劳,同样也有你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你就必须要学会“放弃”。取舍之间游走于我们的整个人生,舍是另一种得,也是一种大智慧。
前文我说过,我的女儿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也如你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影响了学业,调整后成绩迅速上去了。后来获得能力和学业双丰收,大四自己找到北京一家国家级媒体实习,而后留在了那里工作,而且工作干得顺风顺水。想想,如果没有她在记者团和广播台那两年的历练,会有今天的工作成果吗?
所以,勇于争取,也要懂得放弃。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接下来,我再和你说说“搭档之累”和“环境之惑”。
你的那个搭档就是时下所称的“心机婊”。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但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有些就是爱耍个小聪明,有的则是处心积虑。如前者以后少搭理就行了,而后者可要避而远之。你的这个伙伴显然是前者小聪明类的,如果你有耐心还可尝试着把她“教育”过来。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只是谁的影响力更大。
人在任何环境中,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学业)和个人幸福度。新到一个群体不适应,或者群体对新的个体有所排斥,这都是正常的。只要你敞开心扉,以诚相待,相信很快你就能融入这个新的集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
现在看来,你上大学之前定下的两个“人生大计”,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了,下一步就是向专业课进军了。但不要操之过急,建议你先放空一段时间(一周左右),此间要协调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然后,调整好状态,开足马力,向理想进发……
我真想“弹劾”这个老师
临近岁末,再过半年西瓜君即将步入大四的行列,告别如梦魇般的听课时代。三年里,西瓜君跟着十几位老师上了十几门专业课,除了听课,也听出了人与人的差别。
记得刚见到西瓜君时,就被他一头“惊世骇俗”的西瓜太郎发型所震撼,由此他也得到了一个“西瓜君”的别号,这时的他总会很鄙夷地瞟过一个白眼,说我太OUT,连《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李琦都不知道。后来一问度娘才发现,原来西瓜君与李琦有着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的发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西瓜君”这个称呼。
虽然西瓜君对我为他起的这个别号并不是很认同,但相对于那个让他做了整整一年噩梦的逻辑学老师来说,这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据说,这位老师名曰“老黄”,从他那摘下来可以当茶托的眼镜片来看,资历也算不小。操着一口流利的重庆方言,把西瓜君这个从祖国最北端赶来的学子听得云山雾罩。平时交流西瓜君勉强可以听懂,但课堂上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使西瓜君不禁感到吃力。最后,被逼无奈的西瓜君只能每次上老黄的课都早早地跑到教室,抢占第一排的有利位置。既然语言不通,就只能靠笔记来补。西瓜君自认已使出“洪荒之力”,但他逻辑课的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
老黄上课自称紧跟时代潮流,每节课必用PPT。但也不知这份PPT的年头有多久,教科书一改再改,学生一换再换,但唯独老黄的这份PPT始终“屹立不倒”,似乎大有传遍千秋万代的势头。老黄对自己的教学材料爱得难舍难分,却苦了西瓜君一众学子。上课听得已经是不知所云,抄得也是云里雾里,根本与课本判若两“书”,完全找不到重点。
老黄照本宣科也就罢了,但令西瓜君忍无可忍的是他还要装作一副将讲义烂熟于心的样子。先瞄一眼PPT,然后眼睛迅速上挑,故作沉思,再把PPT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讲给大家听。这算是讲课吗?西瓜君感觉老黄选错了职业,他不当演员真是屈才了。
就这样,老黄的课一天天地讲着,学生一天天地熬着。既然听不懂,很多学生干脆选择放弃,玩手机的玩手机,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偌大的一间教室,剩下的尽是些空荡荡的桌椅。后来老黄也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为了挽回他作为一名知识传播者的尊严,于是他决定——点名。上课之前点一遍,下课后关上前后门再点一遍,而且下课时是点完一个走一个,绝对把滥竽充数者消灭在萌芽里。最后的效果甚是可喜,空荡荡的教室又一次坐满了人,但是“用点名的方式留住学生,就像是小三用怀孕来留住情人一样令人发指”,西瓜君曾这样说过。
上老黄课的感觉就像是走在重庆缙云山的盘山小路上,抬眼望去尽是一片云遮雾笼,偶尔一阵手机铃声响起却又将众人从黄粱美梦中惊醒。2016年,全国人民很忙:宝强忙着离婚,女排忙着夺金,张继科忙着圈粉……然而不知为何,老黄的手机就如时不时窜出点花边新闻的里约奥运,少有歇息的时刻。难道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课时间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应将通讯工具静音或关机,这是学校的规定,也是起码的尊重。但老黄不但让手机肆意“喧嚣”,还堂而皇之地接听。此时发现,老黄不但有当演员的天赋,还有做业务员的潜质,真是“多面手”!
不过,就算老师有千般不好,万般不足,但最让西瓜君牵肠挂肚的还是期末考试。若是可以通过考试,就算如老黄这般“任性”,西瓜君也可以做到“既往不咎”。学校三令五申强调期末不可给学生划重点,原本大家对老黄也没抱多少希望,但老黄却破天荒地发挥了逻辑学中的排中律,既然不让划重点,那咱们就划非重点。此举使得老黄的形象在西瓜君的眼中顿时高大了许多。以前种种对老黄的鄙视与厌恶,也变成了膜拜与赞扬。
临考时,西瓜君自信满满地走到考场,结果接到考卷却傻了眼。老黄很巧妙地避开了他所暗示给同学们的“重点”。整张考卷,西瓜君会答的题不到一半,看样子,这一科是必挂无疑,西瓜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就在考试结束不久,老黄委派班长传来一条消息,拐弯抹角说了一堆,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让想及格的同学交点money。虽然交钱是每个同学都不愿面对的事实,但一想到补考或重修还是这个老师教,倒不如及早交钱,免得他来年再“物价上涨”,权当是破财免灾了。
三年过去了,每当西瓜君提起老黄依旧是恨得咬牙切齿。
每一天我们都要辗转于不同的课堂,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老师。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职责。手里捧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妄为,错误在我们,但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肆意妄为,错又在谁呢?
从小到大,我们都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看待老师,无论我们成绩是否优异,无论我们能力是否提高,但对老师的尊敬从未改变。而如今,一些老师的行为却让我们愈发失望,可面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又有啥办法呢?
东子说法
人对某一事物的追求过程中,极易把它想象为完美无缺的理想化模式,在充满幻想的高中时期,很多人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总会把它想象为神圣或尽如人意的,认为大学是美丽的天堂,是一座圣殿,是一方圣洁之地。当真如愿以偿后,却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感到“不过如此”。
距离是一种美。距离没了,美也随之消失。
其实,东子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是经过漫长自学后叩开大学门的,带着欣喜来到千年古都西安,走进陕西师范大学。虽然那时我已年近而立,参加工作多年,而且小有成就,但是依然对大学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与好奇。
可第一节课就让我大失所望。老师是一个50多岁的老教授,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听教授讲课,异常兴奋地端坐在最前排,竖起耳朵生怕漏掉每一字每一句。我认真地听着,努力地猜着,老师陕味很浓的普通话,我也只能理解七八成。我原想大学老师,特别是教授,讲课应该是字正腔圆、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虽然有些失落,但我并没有因此而不喜欢这个老师和厌倦这门学科。后来,我不仅渐渐地读懂了老师,并由此喜欢上了这个幽默的老头,当然我的专业课也是相当不错。
咱再说回你。
应该说你比东子面临的困惑要多,因为我的那个老师人品是非常好的,而你的这个老黄实在是糟糕透顶。
如你所述,这个老师不仅学识不高,而且师德也差。这样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在很多大学校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们期盼美好,但无法根除瑕疵。
摊上这样的老师,作为大学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我们都有责任向学校如实反映情况。如果校方惩处或更换老师,皆大欢喜;如校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我们只好自己的梦自己来圆。因为弱小的一个个体是无法和一个庞大的群体抗衡的,所以只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这门课程。试想,如果你们学得好、成绩棒,老黄还会“敲诈”你们的银两吗?
面对不公平和邪恶,能够改变我们就去改变它,如果不能改变就要适应它。但东子必须说明,我所说的这个适应绝不是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面对,通过努力使自己日渐强大。这也告诉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你自己强大起来。
我们不能因为有“老黄”的存在,就因噎废食和以偏概全。在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类似这样的人,但这永远只是少数。纵观我们的大学校园,更多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良好师德的好老师。
心存美好,未来无忧。
妈呀,我挂科了
老强挂科了,虽然这不是第一次……
不过,这一次对老强的冲击尤为巨大,自从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他整个人就像是跟着马航370去了南印度洋似的,整整一个假期都没有他的消息。不过,作为一位即将成为大学校园里资历最老、年龄最大的大四学长来说,这是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事。考试不及格可是会没有学位证的。但想想老强那些用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的挂科数量,我真心为他捏了一把汗,难怪他会“失联”这么久。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我一直觉得老强的肚子不但能撑船,还能跑得开航空母舰。听他的同学说,当他第一次听说自己挂科的时候,不过是“哦”了一声就走到食堂,一口气解决了三个包子、一张饼外加两碗粥。不知道原来挂科还有增加食欲的功效,搞得我们这些天天吵吵嚷嚷要减肥的小女生们再也不敢轻言挂科。不过回想老强“童鞋”犹如红军长征两万里的挂科历程,没有点这样的“胸襟”还真容易在半途“英勇就义”。
老强是一位十足的理工男,当年凭着“七分智慧外加三分打拼”,考上了如今大连的这所大学。那时的老强到底用了几分智慧我已无据可查,但在大学这几年的光辉岁月里,老强的智慧却再也没有助他一臂之力。
刚上大一时的老强,抱着乾隆爷下江南的心情来到了大学校园。总感觉在高中苦读了那么久,是时候该放松一下了。结果,投入“浪漫之都”怀抱的老强不出一个星期就摸清了大连所有的风景名胜:老虎滩、滨海路、星海公园、中山广场……于是开启了他长达一学期的旅游模式。虽然中途也有“浪子回头”的打算,但每当翻开那些印满了“P1V1=P2V2=K(n, T)”的课本时,老强就在心里安慰自己:“时间尚早,临近考试再看也不迟。”但就在他还沉浸在“江山如此多娇”之中时,考试的号角已经悄然响起,引得他这位“英雄”也要舍弃江山,为之折腰。
距离考试还有两周,老强终于回归了图书馆,打算安下心来好好学习。然而,“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句话似乎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明显跟不上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潮流。像考前突击这样的手段对于文科生来说貌似还有点用处,但老强面对的是一堆写满了各种各样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教科书,纵使其有心补过,也无力回天。
该来的终究会来。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老强走进了考场。与之相随的,还有他熬了一晚上的成果——小抄。都说古人高明,记得上古代汉语课时,老师曾向我们介绍过古人的作弊技巧,一本三十万字的《五经全注》被浓缩到一套只有火柴盒大小的册子里,然而一笔一画都十分清晰,据说此种技术已经失传,但它阻挡不了老强“另辟蹊径”的步伐。
据说考试那天,老强将考试内容写在了矿泉水瓶包装纸的背面,然后将其完完整整地贴在了瓶壁上。本以为这样就会瞒天过海、天衣无缝,但不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久经“沙场”的监考老师对于这样的小伎俩已经司空见惯,就在老强扬扬得意地将考试卷交到讲台前时,老师宣布了他的“死刑”。自知已挂一科的老强有种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到了脚面上的感觉,之后的几场也就只能靠着他的“七分智慧”听天由命了。
几场考试下来,老强周边的同学都在讨论考试题的难易,哭丧着脸说某某科必定要挂,某某科及格就谢天谢地了。但结果是,脸拉得越长的那位考得越好,转了一圈,只有老强自己接到了挂科通知。
对于挂科,老强有两种选择:一是补考,二是重修。如果补考,虽然不需交额外费用,但无论超过及格成绩多少都只能得到六十分;而重修则按照考试人的原有成绩记录,但需交重修费并跟随下一届同学将此课程重新学一遍。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或许是老强游览了不少大连的历史遗迹,也受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熏陶。深知自己“性本爱丘山”的老强,平日里上课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他去重修更不可能。于是,老强决定下学期补考。
下半学期的老强颇有点改过自新的势头,立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过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很多天,而打破这个习惯只需要一瞬。到了期末,老强又浑浑噩噩过了半年。临近考试,老强依旧是临时抱佛脚。但这一次,老强不但要抱本学期考试的佛脚,还要抱补考考试的佛脚。结果拆了东墙补西墙,搞得老强一个头两个大。补考虽然过了,但又有新的专业课挂了科,于是这样循环往复到了大四。最后,老强也放宽了心,视挂科如无物。只等最后清考一并补回。
大连五月的赏槐会开得如火如荼,老强的补考攻坚战也愈演愈烈。马上又要补考了,不知道此时此刻的老强是什么心情,他能否重演高考的“奇迹”,凭借着“七分智慧外加三分努力”早早结束他悲催的挂科历程。现在挂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每当开学,同学间彼此的问候已从“你好”变成了“你挂了几科”。一到期末,微博、微信、QQ空间统统被“拜考神”的信息占满。我们知道挂科有风险,但大多数同学依旧没有办法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曾经高中时上自习都能上到十点多,但现在一个小时都学不进去,上课睡觉、玩手机,下课旅游、KTV,到了期末才想起要拿起书本开始学习,然而面对着一摞摞笔记、课本,感觉自己就像在攀爬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峰,永远看不到尽头。
挂科啊挂科,到底我们该如何拯救你?
东子说法
不作就不会死。
挂科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认真学习,所有大学生都不会挂科,除非你的高考成绩是靠作假取得的。
自己拿镜子看看,你是谁?你爹又是谁?李刚还是李双江?甭说不是,就算是,现在也不好使!
拿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好好学习,整天“游山玩水”,说轻点的你是不懂事,说重些是没道德。
这再说说东子的一段求学经历吧。
2009年的东子已经是出版近30部著作的畅销书作家,可为了系统地学习中文专业知识,当然也为了体验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成了吉林大学的一名旁听生。
我是在新生军训结束后,来到学校和一年级的新生共同学习的,后来我又找时间旁听了大二和大三的课程。说实话,专业知识学得不是很多,因为有些课我在别的大学也给学生讲过,甚至不比一些老师讲得差。但是我依然收获满满,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
每次上课,我都习惯坐在最后排靠左或靠右的角落里,整个教室尽收眼底。除却部分同学认真听讲,不停做笔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照小镜子搽脂抹粉、玩手机、看书、吃东西……这种情况,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大一更甚。
想想看,一节课什么都没听,这样的学生能学好?考试还能过?
如同这位“老强”,上课睡觉、玩手机,下课旅游、KTV,还想过关,那不是痴人说梦吗?如果这样一些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都能过,让那些刻苦学习的同学情何以堪?
虽然我一直不看好书呆子,但如前文所讲,作为学生你的正业是学习,学好专业课是你最基本的职责。平时不用功,考试自然要发蒙,靠“拜考神”是无济于事的。付出和得到成正比,这样不劳而获的心理,现在是挂科的惩罚,将来是要被社会淘汰的。
所以,除却客观原因,所有挂科的人都不值得同情,主观不努力,你能怨得了谁?请“老强”们记住: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因为善恶都有其因果。
现在需要拯救的不是“挂科”,而是你的“三观”。三观正确,问题迎刃而解,否则治标不治本,即便“科”不“挂”了,还会有其他被“挂”的。难道学习仅仅是为了不挂科吗?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啊。当然,作为大学生,你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断然不会挂科的。
所以,只有自我救赎才能不挂科,你的大学才会有所获,你的青春才会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