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才是出路
茅盾文学奖受到了圈内圈外的质疑,有人问王朔,你的作品是否有可能获茅盾文这奖?王朔说,你不要害我呀。而余华则表示,中国还有什么文学奖?事实证明,一些获奖作品已经被人遗忘。在采访中,大量的圈内圈外人士对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表示不满。4月9日,笔者在榕树下文学网站散发有关茅盾文学奖的帖子,但回应者寥寥无几。
茅盾文学奖越来越辜负茅盾的一番苦心,越来越辜负读者的信赖。洪治纲认为,必须对茅盾文学奖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他指出,首先确立明确而科学的评审标准,即坚持艺术原则立场;其次是强调对多元化小说审美理想的积极推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重视,文学的先锋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对于评委的组成,有必要进一步民主化、制度化,有效提高审读小组的预选权力。
著名评论家陈晓明指出,应当慎重对待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应当防止小圈子化。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高校的文学教材中很少被提到或根本不被提到,茅盾文学奖不能进入大学学术传播渠道,就有可能走向难以为文学界大多数人士及广大读者认同的小圈子。
多次参加茅盾文学奖审读小组的白烨则认为,茅盾文学奖的症结,问题出在评选,根子在于体制。把问题最终归于体制,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的组织尤其是评委队伍的组建,都是中国作协考虑各种因素来具体操持的。既要考虑所谓的权威性,又要考虑所谓的平衡性,结果就不能不选聘年事已高的、各门各派的评委,至于这些人是否熟悉长篇创作和熟谙长篇艺术,至于评奖能否真实反映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已有水准,基本上管不了也顾不上。以这样一种机制去运作茅盾文学奖,前景很令人担忧。可行的办法是中国作协从评奖中淡出,代之以茅盾文学奖基金会作为主办单位,以民间的方式予以运作,以年富力强的评论家、研究家、编辑家组成主要评委会,这或可会给这一每况愈下的文学大奖带来些许起色。
原载《陕西日报》200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