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报告中涉及的产品分类方法及其说明
(一)产品分类方法及其说明
1.对贸易品用途的分类
联合国((United Nations)广义分类法(BEC)。联合国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将贸易数据划分为和国民核算体系(SNA)相对应的资本产品、中间品(半成品和零配件)和消费品。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消除了中间品定义上的主观性,是一种比较一致的统计体系,该方法最大的弊端是,根据这种统计只能从宏观上了解这个国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情况,缺乏微观角度,另外就是对于中间产品性质的划分只考虑到一般性,而没有考虑到具体性,即某一产品虽然在大部分时候是作为中间产品,但有时候又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如发动机。
Yeats(2001),Schuler(1995)和Keller(1999)采用一种相当直接的方法来统计中间品贸易,即将名称为零件和部件(parts and components)的产品作为中间品。Yeats(2001)考察了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中第七大类产品中名称为零配件的产品,并把这些零配件看成是中间投入品,则通过它们的贸易量,反映出产品内贸易情况。他计算了OECD国家机械和运输设备(STIC7)中零配件贸易占该类产品贸易的份额,说明了占国际贸易50%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中零部件贸易的大幅度上涨。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相当直观,并且选取的产品都是中间品范畴,但采用该方法计算中间品贸易数量,将会发生严重的低估现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不叫零部件的产品也是中间品。
Hummels提出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Hummels等人的计算方法与上述方法差异较大,他们首先明确界定了垂直专业化这一概念,建立了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该指标包含两种度量方法:一种是从行业角度度量的绝对指标,用来衡量i行业中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中用于生产出口品的那部分投入价值。VSi值=(进口中间产品/总产出)*出口总价值;一种是从国家角度度量的相对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程度((i表示i行业,k表示k国),则k国的VS比重为:
2.对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分类
对于产品按技术含量的分类,最初Pavitt(1984)曾将产品分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规模密集型、以差异化为基础和以科技为基础的制成品。OECD(1994)以技术行为为基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Lall(2000)综合了Pavitt(1984)和OECD(1994)的方法,以R&D的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应等考虑技术在产品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在SITC三位数的基础上,将SITC(0—9类)共3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含量,分为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然后再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9个小类:资源型产品分为以农业为基础的产品(RB1)、其他资源型产品(RB2);在低技术产品LT中,一些产品(如纺织服装等)的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具有高附加值成分,产品的加工等环节在低收入国家进行,而产品的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在高收入国家进行,因而将LT产品进一步分为纺织服装等产品(LT1)、其他低技术产品(LT2);在中等技术产品中,MT1为自动化产品;MT2为加工工业产品,如化工产品等;MT3为机械产品,其中MT3区别于另外两种中等技术产品的特点是,这类产品的差异性较小,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可以在低收入国家进行。另外两种中技术产品多为技术和规模密集型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R&D投入和较长的学习过程,因而这类中技术产品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国的技术深度(Lall等,2004)。在高技术产品中,一些产品如电子产品在终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将这些环节放在低收入国家进行是经济的。这些产品的特点带来了新型的一体化的国际分工体系,即跨国公司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进行区位选择。HT1属于这类产品。除此之外,其他的高科技产品HT2仍然需要高端的专业技能、技术和供应网络,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发达国家。
本研究报告的分类方法依据Lall(2000)按照技术含量的分类方法,以及联合国基于BEC和SNA对中间品和最终品的分类方法。以上方法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分类方法。
附图1 产品分类结构
3.主要产品分类,根据WTO贸易统计分类(对应的税则号)
(1)农产品
(2)燃料和矿产品
(3)钢铁
(4)化学产品
(5)医药品
(6)办公和电信设备
(7)汽车
(8)纺织品
(9)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