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本书对汉字文化的分析思路

当下社会汉字文化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社会集体书写无意识行为的控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汉字书写文化一直在演化,它从不在某一历史阶段停止。自古至今,对汉字书写性态的判断,其特殊性在于,它需要基于社会历史的书写文化环境进行评估,否则难以把握其客体的书写意识形态特征。尽管汉字书写知识在社会民众中有所传播,但是关于汉字书写的真谛,特别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书写性态判定,却一直被限定在少数书家知识分子当中,并成为他们的特权。那么,人们在长期书写活动中究竟看到了什么?是否具有书写真理标准的社会指导意义呢?这是解开汉字书写文化谜团的关键。

人类文字活动是一种双任务操作过程,即视觉因素和书写因素双重操作,而汉字活动更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活动特征。在汉字发展的每一阶段性目标中,每一种字体的最终形成都清晰地存在这两种文化形态的活动痕迹,各种汉字结构特征都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对人书写行为影响的烙印。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它可以形成一种书写文化形态,而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中,汉字又可以演化为另一种绘画文化形态。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既可以通过不同社会历史环境分析人的文字意识发展进程,又可以对当前社会汉字书写环境因素的不一致性作出判断,从一个终极目标的汉字结构的文化要素和行为目的来重新组合和评价它,这将防止既存理论对书写经验的孤立观察。

本书对汉字结构上所出现的种种错综复杂书写现象的社会历史问题,对于当前社会集体书写无意识行为的分析,将在以后章节中逐一展开。

第二章,从汉字文化的社会环境发生式基础理论陈述开始,介绍文字活动中的工作执行模型,陈述当今汉字活动中视觉因素和书写因素的分解:视觉特征与书写特征的异质性分离、有关左手书写文字活动性质的定性问题;视觉特征与书写特征的同质性分离、有关右手上肢书写生理结构分析。两者分别具有第一基础理论和第二基础理论的意义。在这两个基础理论中,第一基础理论解释了当前社会中人是如何卷入左手书法、特异功能书写、动物书写的认知误区之中的;第二基础理论则开始进入历史视野中,人对汉字书写概念问题的分析,以及这一书写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是如何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其书写生理、物理基础变化的情况下,卷入复杂的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之中的。

第三章,探讨古汉字结构形成的生理机制。这一结构的起源、发展、形成包括三个层面的生理、心理活动内容:古汉字图像结构上的“形、音、义”特征就是“听、读、看”生理、心理的起源特征。古汉字的发展过程就是视觉生理在处理离散图像信息的过程中,与一个原始行为“垂掌执笔书写手势”相对应,在一个绘画性最优化社会环境氛围中,组织和发展古汉字结构。通过对人类文字活动上的视觉、书写分离处理机制的理论,这一章解释了古汉字是绘画性文字结构的形态特征。

第四章,陈述汉字的书写起源。汉民族对书写文化选择具有长期性、一贯性定向思维,它不会突然改变方向。秦以后,汉字“三表六书”结构的构建工作基本完成。秦隶就是在该结构基础上衍生出书写性态,是古汉字向魏晋汉字演化的一种过渡性、初级阶段的书写型文字结构。由于秦代社会书写空间环境的变迁,秦隶与古汉字之间发生了阶段性的书写分化。

书写空间并不是一个虚无空间,而是一个书写物理空间。在秦简书写空间区域内,隐伏着我们迄今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三条重要的汉字活动边界:纵行向容限书写边界、社会文字活动意识边界、书写活动边界。这三条边界就是构成了秦隶书写性态发展的空间环境。秦代社会环境编码对简书写文化、新的书写随机适应机制(平掌单苞执笔书写执笔手势)的启动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古汉字结构形成了书写笔法概率的正态分布的固定转移。在这样一种文化传承下,秦隶出现了书写性态的正相关叠加。这一章将描述古汉字在“简”的书写空间环境和新的书写执笔手势冲压下,秦隶如何逐步滋生汉字的书写性态,形成自身书写结构特征:书写笔顺、文字扁形结构,以及初级阶段的汉字书写性态特征。

第五章,介绍汉字书写性态的成熟过程。汉字书写性态的成熟是在“简”的大众日常书写文化的基础上,由魏晋时期一小部分书家首先在纸张书写环境中实现的。由于这一汉字结构的完美性,从此,人们在追究其书写结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汉字结构的标准定位在魏晋楷书式样上。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两位书家,一位是钟繇,一位是王羲之。他们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内,前者注重于对社会离散书写信息的处理;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着重于对这一既定书写文化信息的强化。这一历史过程就是汉字“五字执笔法”的书写起源,即书法。而这一成熟过程就是汉字书写文化从自发本能的平掌单苞书写执笔手势向专门汉字书写手势——双苞“五字执笔法”发展的历史。

第六章,介绍汉字活动中书写性态变异及衰退的社会历史过程。在社会环境编码增生的唐代,书学群体从一个日常书写空间环境向一个非书写空间环境自动转移。书写概念的模糊应用导致了社会书学便自动掉进书写文化陷阱之中。本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张芝、颜真卿、苏东坡、董其昌这些历史名流的书写空间样本模型及其书写意识特征。他们都是汉字史上极为重要的书写案例。这些书写经验表明,人们对一个特定书写概念的使用上的认识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在此基础上,用书写总体概念的含义分析,揭示社会书写文化精度衰退的过程:在一个非现实书写空间环境中,人是如何从自动无意识书写,向绘画意识转移,并且表明这一活动意识是如果卷入书法活动中,而且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书写历史变化的。

第七章,论述社会汉字书写文化精度丧失过程。当今,人们对于汉字史上著名书家的书写性态之谜理解的困难在于:一方面,书法的变化是与社会历史环境编码的增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同一书法现象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时以书写态度进行肯定,有时用非书写的绘画评价态度进行否定。于是,当书学群体集体向非现实书写空间环境迁移时,形成了一个社会性书写运动向量。在这些个体的书写思想起源时,这一文化变化是细微和局部的;但是,这些群体的长期行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根本性的。因此,本章致力于分析历史传承中前人的书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联系,追溯社会两大书写群体(书学群体和日常书写群体)分离的线性发展结果,即近代文字改革,同时介绍汉文化圈中的文字改革情况(日本、韩国、中国)以及在这一矛盾冲突、斗争中,逐步发现和认识汉字文化的优越性。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一部分人已开始反省和直面汉字文化的历史。在厘清汉字发展的系统以及汉字活动中两种书写意识形态的活动趋势之后,社会将面临的工作任务就是向汉字书写文化的起源回归。这一历史回归的目的在于:展示汉字书法文化的内涵,重新确立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独特的文化地位。普及和推广汉字的书写文化精度,重塑社会汉字形象,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工作的战略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