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阴阳五行与礼乐秩序

董仲舒天人思想结构是以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形式安排其秩序,而这又是他的礼乐观制度化的特征。

根据早期文献记载,阴阳与五行是两个文化系统:前者根源于阐述宇宙生成问题的生殖文化,后者根源于阐述宇宙结构问题的数理文化;这两种文化系统的结合,是经过《管子》、《易传》、《吕氏春秋》的推衍而至《淮南子》、《春秋繁露》臻于成熟。从直接的传承来说,《淮南子》与《春秋繁露》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讨论都是《吕览·十二纪》的继续,所不同的是,《淮南子》以自然观为主体,《春秋繁露》以目的论为主体进行这种结构安排,所以后者更偏重人生意识而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可以说,董仲舒在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大系上发明了以木火土金水与仁智信义礼配称的天人思想结构,从而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理论体系。《春秋繁露》将天、地、人、阴阳、五行组成因素分为十项:“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官制象天》)又将十大因素组合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相生》)有此宇宙结构,董仲舒又将五行通过与司行之官(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的比附,使木、火、土、金、水与仁、智、信、义、礼沟通、类比、合一,形成完整的道德思想结构与政治思想结构。这种理论一方面表明董仲舒综合诸子百家,为汉代统一文化作出了努力,一方面又渗透于其思想的各领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将文艺形态纳入大一统范围,重建礼乐制度。他认为:“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立元神》)其“天生”、“地养”、“人成”是天地人(三才)通贯的大结构,而人间的礼乐秩序正依此建立。因此,为了配合化民正俗的政治需求,他对六艺之文也做了定性规范和结构安排。他说: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玉杯》)

董仲舒对“六艺”的尊崇集中表现了他的“王道”、“仁政”、“德治”理想。虽然在致用意义上,六艺的多方功能均统合于社会教化思想,但从其发挥六艺各自所长而互相配称,又显出教化思想的多面性、系统性。譬如“《乐》咏德,故长于风”,其中内含的“养德”思想是与“《诗》道志”之“志”一致,反映了文学性情大本;而就《乐》“长于风”的特色说,又具独立意义。首先“风”有风化之意,所谓“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举贤良对策》),表现了“乐”异乎寻常的声感效果,且与武帝立乐府、观民风的大文化思想符契;再者,“风”有“讽喻”之意,这又使六艺之“乐”与采自民间之“乐”起相连意,反过来制约君权,规劝君失,《春秋繁露·王道》通过对桀纣“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极饰材之工,困野兽之足”的批评以讽时君,正是“风”的深层意蕴。可见董仲舒对六艺特点的认定,是从大文化的全方位阐释其教化思想的。

西方现代哲学文艺学结构主义学说认为,外在现实和人的内心世界都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由许多成分(因素、元素)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而认识结构的方法,则需要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冷静的分析,用模式去认识对象的结构。参阅瑞士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两大流派的学说及其对文艺思潮的影响。在董仲舒文学思想中,由于“天”的人格化与“人”取象于“天”,已将“天”(外在现实)与“人”(内心世界)许多成分之关系协同起来,组成“结构”,而此“结构”既是先验的,又是客观的,因此经验无法完全把握,就势必借助模式去认知,这便是取用阴阳五行框架的一重要意义所在。董仲舒明确指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同类相动》)这种天人相通的阴阳生发为天之“四行”,人之“四气”,构成了符合文学教化目的的礼乐秩序: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天辨在人》)

缘此协同天人的“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循天之道》)的合类制宜理论,董仲舒又提出了“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同类相动》)的审美观。这里虽有粗糙的“天人感应”迷信思想,但其合类相应之方法,却拓宽了文艺观视野,《春秋繁露·楚庄王》云:“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天下同乐之,一也,其所同乐之端,不可一也。”亦阐述了文艺之“一”与“多”的关系。为汉代正统礼乐秩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董仲舒阴阳五行形式结构中,人仍是其宇宙观的中心,反映于文学思想上,是文学之性情大本和六艺文章多种功用旨归于教化之目的。因此,由文学性情到礼乐秩序的建立,其中包含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一,人生与宇宙的一体化,为汉代文学固执性情而又作跨越时空的描写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一体化倾向虽在先秦《易》、《孟》、《荀》理论中已有表述,且与后世文艺思想家呼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孙过庭《书谱》云:“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皆类此表述。然董仲舒以此代表汉代文化的崛兴,殊为不可忽略的历史环节。其二,因于阴阳五行结构的整体性决定审美倾向的整体性,是董仲舒构造礼乐秩序并对汉初文学审美单一化倾向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建树。其三,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相生的调协,形成了内含文质、形神、虚实理论的中和美思想,这也是汉代文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四,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图式与汉代文学思想程式化、规范化趋向有重要联系,这一方面成为缠绕有汉一代文学创造的梦魇,一方面又以其结构化的优势,植根于我国文艺形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