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都市小说作品系列:正午的供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峥嵘初露

片名:《中午的黎明》

导演:潘岳

主演:胡红兵江春花

摄影:刘晖

故事梗概

影片开始是在船上,

一个孤独的生意人打扮的年轻人(三十多岁模样)在船甲板栏杆内注视着东流而去的江水,他面色冷峻、忧郁,电影镜头从景物、船上缓缓扫过。通过船上人们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画外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以后……”

影片是黑白、彩色兼容和交替穿插的。这种反差使一种幽暗的历史感和明亮的现实感交替出现。镜头中,片名、字幕过去后,一些鸟在江上和船边乱飞。镜头拉长,人在船体中涌动,船是逆江而上的,两岸偶尔还传来了遥远的枪声。

这个年轻人是汪精卫的南京伪政权的一个特工。现在,他要去重庆刺杀即将举行的国共两党合作谈判的领袖了。这是一部刺客的故事,时间是在1945年日寇投降之后。当他抵达一座省城时,从报纸上他得到了汪精卫政权在南京自行解散的消息。于是他停了下来,这时他需要想一想,因为他拿不定的是他是否应该继续执行任务,因为他已无法与总部联系上了。包括他的上司、他在这座城市的单线联络人在南京政权解散后都已不知去向。

一个混乱和大变动时代的刺客的迷茫。

他看上去很沉静、孤僻和冷漠,过去,他是一个王牌特工,曾策划刺杀了国民党右派的两个著名人士。现在,他要去刺杀正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了。但是,此时没有人再对他发出任何指令了。或者说他们也找不到他,他也无法与他们联系上。他内心有些矛盾,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想了一夜,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决定了,决定继续一个人去执行刺杀命令。因为他认为至少这一命令没有被撤销。

一个悲剧时代里的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行动,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吗?

在重庆,重庆国民党政府中早已有人知道了这次暗杀行动。为了阻止这个杀手,他们也已派出了一个特工,是一个女特工。而且,更确切一点讲,她是那个男特工过去的女友,因为日本人入侵中国后,几经离乱变故,他们跟随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分开了。

个人命运与情感选择在历史旋涡里的无奈与浮沉。

在出发之前,她已看了资料照片,她熟悉他、了解他,现在她被命令解决他,她认得这个人,她爱过他,现在她要去杀他,她行吗?但她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她还有一个新的想法,她没有露声色。两个人一个由一座省城西进,一个由重庆东去,在一座小县城相遇了,当然是她找到了他,她的情报组织正在空前地活跃。这次相遇让两个人的情感有些波动,男特工谎称自己已变成了一个生意人,去四川办些货,女特工则痛斥了汪精卫汉奸政权,指出了他的实际目的,而她就是来阻止他的,他震惊了。她发现自己对他仍有感情,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是希望和他一起逃走,离开各自的任务与使命,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生儿育女。但他没有动容,在一家餐厅里吃饭的时候,他悄悄溜掉了。

他决定继续西进,因为他没有收到撤销行动的指令,他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他已决定了。

她发现他溜走后,非常生气,她拿不准的是他是否还爱她。既然他已知道她是来阻止他的,必要时可以杀她,可他为什么不杀她呢?可见他内心中仍有感情,不杀她是不是仍旧爱着她?她想不明白,就搜索他的行踪,尾随而去。

他们在另一座县城,一座四川境内的小县城中再度相遇了。这是一座大山环抱中的小山城,他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算命先生,她在街上发现了他。她拨开众人,把手伸了过去,让他算命。

他从墨镜后面看着她,说:“你会死的。”

围观的人发出了一阵喧哗,但她笑了,仍旧看着他那在墨镜后深藏不露的眼睛:“那你呢?”

“我也会死的,也许和你一起死。”他说完,摘下了墨镜,现在,该是她来决定了。既然他无法抛掉自己的使命,不能远走他乡和她一起生儿育女,过平常人的生活,她是否也应该执行自己的任务呢?她决心不再让他溜掉,打算和他好好谈一谈。在这天晚上,她又劝说了他,这个场面是激烈的,因为她激烈,而他冷漠,甚至还有些无动于衷,他说即使汪精卫政府已经解散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收到解除任务的指令,他将继续执行命令。这令她不能理解。她沉默了一会儿,绝望地问他:“你还爱着我吗?”她看着他的眼睛,他点了点头,他们在刹那间拥抱了,两个人在这座县城的一家旅店中发生了一夜情。在床上,她决定趁他熟睡时杀他,完成她的任务,可她仍下不了狠手,一番搏斗后,她没有杀成,她哭了,他说:“我把你的感情还给了你,我们两清了。”说完,他就消失了。

接下来的镜头都是在山城重庆中,一座大雾之城,一座山城,在这里,新的历史将要构成。这一段用了很多历史资料镜头,其间还穿插了这个孤独的杀手在市区的活动,包括打探消息、买东西、侦察地点、试枪、安装消音器的镜头。报纸头版特写:国共两党领袖召开重庆谈判。

结局来临了,它是无声的,男杀手找到了一条通往一幢小楼顶端的地下通道,经过严密的时间计算之后,他开始在通道之中狂奔,一边在奔跑中快速安装一支组合式狙击步枪,镜头随着他的跑动也在剧烈地晃动,一边发出气喘吁吁声,夹杂着枪支装配的声音。这条地下通道似乎十分漫长,他穿越地道的镜头长达数分钟,令人有身处黑暗的强烈窒息感,夹杂着他的喘气声,光亮一闪,他钻出了地面,来到了小楼的内部。没有人,他沿着楼梯上楼,推开了楼顶平台的门。

她已经等在那里了,在他推开门的一刹那,她用装着消音器的手枪向他开了枪,猝不及防的致命一击,他同时还击,也击中了她,这时,两个人都倒在了楼顶,他们大口地喘气。一个胸部被血染红了,而另一个,嘴里全是血泡沫,她把手伸向他,脸上凝聚着悔恨、爱意、歉疚以及一种欣慰,但是她没有够着,两个人在相距几米远的地方躺着,一动不动了。一阵落叶和风一起拂过他们的身体。

镜头凝滞了几分钟,立即拉了起来,越过了小楼的顶部,伸向离小楼几十米外的一条林荫道上,那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国共两党的领袖谈笑风生地走了过去,他们的身后远远地跟着很多人。他们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以及他们各自的高参。镜头渐渐拉到高空俯拍,可以看见那座小楼顶部,正午的阳光十分强烈地铺在了两个人身上,他们一动不动了,但另一边,新的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

这部名叫《中午的黎明》的电影,是潘岳在1983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正是由于担任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潘岳在电影界初次展露了他过人的才华。

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年二十三岁的潘岳让摄影师采用了黑白和彩色相间的摄影技法,在这一点上,他说服了摄影师刘晖。由于这是一部涉及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所以凡是涉及历史主题的时候,用的全是黑白镜头,而涉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时,用的又是彩色胶片。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实对比的摄影风格,从色调上说一冷一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摄影语言上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创新与推进。而且,潘岳在处理一些细节上拍得都很棒,比如主人公在小县城中的相遇,旧时代小县城那种沉闷、麻木的生活场景非常逼真,还有男主人公在黑暗的隧道中狂奔的镜头晃动,两个人互相开枪时的高速摄影与瞬间定格,使画面充满了象征与动感,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

这部电影获得了1984年第四届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第二年又获得了瑞士卢卡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大奖。

但是这部电影公映几天即受到了国内一些人的批评,认为这部电影宣扬了人性至上论,抹杀了阶级和政治立场,是一部有着严重政治错误的电影,这些人上书广电部、宣传部,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批判文章,闹出了一场“究竟是谁的黎明”的风波,这部片子便立即从公映榜上被撤了下来。有关此部电影的争论,在当时十分热烈,导演潘岳受到了很大压力,笔者近日打电话采访了已退休的、当时参与审片的电影电视部原电影局审片人沈大力先生,他说他记得当时争议陡起,审阅该片后,他提交的报告中认为该片没有过于严重的问题:“它只是用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作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对恋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悲剧命运,它应该算是一部爱情片,而且由于它是悲剧结尾,客观上起到了教育青年、揭露国民党统治时代的黑暗的作用,是一部较积极的影片。”

由于该部电影争议较大,在北京公映不到四天即又收回了拷贝,封入库中,四年后,也就是1988年才再次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在当时出现,的确给人耳目一新感,无论是该片的国民党人的爱情题材,还是摄影上的大胆探索,都使人觉得新鲜。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几年百废待兴、狂飙突进却又乍暖还寒的岁月里,这部电影的确是引人注目的。

笔者十分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由于爱看悲剧,笔者认为自己多少有些嗜血癖,即最喜欢从电影上看到流血的人体,笔者认为死亡有一种美,带血的尸体,为爱或恨而死的尸身都是美的,这部电影在隔了十几年仍旧带给了我视觉上的审美愉悦。在刺眼的正午阳光照射下,两个有情人坚守各自的使命将对方击倒,无法再将手拉到一起,突然镜头一下子拉起来,不远处,一条浓荫密布的石道上,经过了一个上午的谈判,国共两党的领袖走出房间,谈笑风生地从这里走过,他们已在创造新的历史,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比喻和互动关系呢?这时候,用的已全是彩色镜头了,可以看出,历史,中国历史仍在向光明和光彩的地方前行,笔者揣摩这就是“中午的黎明”的意思吧。

笔者是在一家大型图书馆的电影资料馆里看的这部《中午的黎明》,承蒙现在已成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秘书的朋友帮忙,笔者得以有机会调看了潘岳生前参与和拍摄的全部电影。它们一共十二部。平时能坐两百人的资料馆录像室只坐了笔者一个人,笔者不禁为自己享受到了这种凭借批条走后门的高待遇而沾沾自喜。但笔者近几年越来越惧怕黑暗,尤其是偌大的录像厅中,只坐着笔者一个人,那些黑暗无声地包围了笔者,笔者内心还有些恐惧呢。当初潘岳的妹妹用招魂大法,让泥偶动起来,笔者现在看电影,也生怕潘岳从银幕上跳下来呢。那些海绵一样的黑暗包围着笔者,笔者还真有些害怕哩。

在过去,笔者曾有跟女友谈恋爱,一起看过早场电影的经历,那一次,偌大的电影院中也只有笔者和女友,我记得那天放映的是一部美国恐怖片《糖果人》,使笔者和女友看着看着不禁非常害怕,到后来,笔者不停地向后看,而笔者的女友向前看,一个人管前面,一个人管后面,以防不知从哪排椅子下会钻出个杀人狂“糖果人”——专门袭击成双成对的恋人的黑人幽灵——那真的是一次可怕的经历。

而现在,和上次不同的是,女友已离笔者远去,笔者又重回孤独。一开始,在被黑色团块包围的时候笔者有一种窒息感,笔者也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仿佛时隔不久潘岳和夏百灵的幽灵会来这里和笔者聚会似的。因而,笔者觉得,向两个死去的人的心灵世界探寻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实际上人对于人只是一种表面,面对两个人留下来的文字、声音与图像,笔者真的就可以靠近他们吗?笔者左思右想,认为自己并不怕和他们相遇,后来也就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笔者每天上午来这家资料馆看两部电影,如此看下去大约要花一周的时间。不一会儿,这家图书馆的卢城南馆长进来陪笔者一同观赏,很快,笔者渐渐安静了下来。

由于《中午的黎明》上映不久后因为争议太大即遭封杀,因而后来导演潘岳在题材上选了一个特别为有关方面所喜欢的剧本,叫作《大国仪仗兵》,这部电影以反映经常接受来访的外国首脑和中国领导人检阅的仪仗兵的正常生活为线索,着重呈现了两个仪仗兵的爱情经历,以及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导演仍旧是潘岳,这部片子在主题上很积极,表现的场景也非常特别,毕竟,仪仗兵们的日常训练和生活都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人们也认为他们的生活很神秘。这一次,虽然拍的是一部故事片,由于除了两个演员是非职业军人以外,其余的仪仗兵演员都是真仪仗兵,所以潘岳这一回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风格来拍摄它。

这一点笔者是十分肯定的,因为其间又夹杂着一些历史纪录片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仪仗兵们精神饱满地接受外国元首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用的都是资料片,那些逼真的镜头使整个虚构的故事片有一种强烈的纪实效果,所以潘岳就用了纪录片的风格。他在这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特写、定格和一些非常夸张的镜头,比如其中有一段是专门从膝盖高的地方来拍摄的,从而使观众,也使笔者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人呢,这部电影最终为潘岳在1985年获得了中国电影优秀奖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在笔者愉快地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同观看的卢城南馆长总是在一边给笔者介绍剧情,如同耳边又多了一个旁白的声音。看来由于有在国家广电总局任副局长秘书的朋友的条子,这位馆长对笔者实在是好得很呢,除了给笔者准备了矿泉水和糕点,还担任了义务旁白与解说。笔者倒也乐得有人相伴,这样笔者至少不用怕那从椅子下钻出的“糖果人”了,那可是一个用假手上的铁钩子掏人心的家伙啊。卢城南馆长是一个秃顶的五十岁开外的中年人,他脾气和善,传说他的脑袋就是一个活图书馆,各种版本的书籍、各种音像品的分类,在他的大脑里比在图书馆还牢靠,他个人收藏了很多名人的手稿,还专门在展览馆展出过一回呢。“仪者,礼节是也;仪式是也。仗者,兵器之所称。仪仗的意思就是用于表示某种隆重礼仪和显示威武的兵器。仪仗兵早在4000多年前的我华夏古国就存在了呢。那时候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夏禹,在今天的河南嵩县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的首领举行会盟,被称为涂山之会,当时在会盟中,由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演出了大夏之乐和干羽之舞,边歌边舞,以示祭天并向南方各首领进行欢迎,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仪仗队了。”卢城南馆长在笔者耳边说。笔者发现卢馆长的旁白对笔者观赏潘岳导演的这部《大国仪仗兵》十分有用,就悄悄用口袋里隐藏着的小采访机把他的旁白都录了下来,笔者随后整理了出来,下面乃是他的旁白:

“英国王宫的仪仗队,至今还穿着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武士盔甲呢。他们手持长枪短剑,身骑骏马。秦始皇兵马俑,实际上也是仪仗部队的真实写照。咱们新中国最早的仪仗队成立于1945年,是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迎接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马歇尔上将,特别组织的。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等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最早的仪仗队,仪仗队分3个连队横队排列……”(笔者心想,卢城南馆长一定是专门调用了大脑中有关仪仗兵的全部历史材料,来给笔者了解这部叫作《大国仪仗兵》的电影提供翔实的线索的,他的脑袋里真的什么都有啊!)“1953年后,真正意义上的我国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正式在北京诞生了。”(这时电影画面上出现了仪仗队训练教官们用尺子和棍子追在仪仗兵后面量步距,不管这些仪仗兵是去上厕所还是进饭堂,为了让仪仗兵们一点一滴都养成习惯)。“1957年9月27日,在迎接匈牙利总理卡达尔和捷克斯洛伐克议会主席费林格时,出了点小麻烦。因为在检阅仪仗队之前,需要仪仗队执行队长在外宾面前报告说:‘××国×××阁下,为了欢迎您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但那天不巧的是,两国的领导人刚好坐一架飞机来了,仪仗队执行队长在列队完毕后,报告了卡达尔总理的名字,忘记了捷克斯洛伐克议会主席费林格的名字,一时在上万人的欢迎群众面前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周恩来总理反应快,他用左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让仪仗队队长跨步让开,两位领导人走下检阅台,开始检阅。周恩来在检阅完毕后,留在了广场上,耐心地对忐忑不安的仪仗队长说:‘外国人的名字太长,时间紧不好记,要灵活一些,让开检阅的位置嘛!以后报告词改一下,一律不用说外宾的名字了,直接报告领导人的职务,主席就报主席阁下,总书记就报总书记同志,总统就报总统先生,不用再提名字了。’从那以后直到今天,仪仗队队长在检阅台前报告时,就再未报外国领导人的名字,他们用周恩来总理修改过的报告词,圆满完成了1800余次司仪任务呢。”(卢馆长说到这儿时,电影屏幕上出现了一段纪录片,在电影中是放给仪仗兵们看的资料片,是1959年胡志明来京,在毛泽东主席陪同下检阅仪仗队时的资料片,这一段的结尾胡志明用广东话亲切地对仪仗兵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而且他还把一枚纪念章戴在仪仗队长的胸前,由于仪仗队长穿的衣服太厚,他一时别不上去,有点儿着急,在一边的周恩来说:快,接过来。仪仗队长立即伸出双手接了过去)“1960年前后,国家有了个三年困难时期,缺粮缺得厉害,仪仗兵们个头高大,全日训练体能消耗大,因此每人每天1斤多的定额和4毛5分钱的伙食根本不够吃,好不容易碰上吃馒头,每个人只能吃两个,营养严重不足,一次在机场迎接一位外国元首时,一个仪仗兵因营养不足,晕倒了,预备队立即进行了替补,周恩来总理让罗瑞卿进行了调查,给予补助。20天后,周总理又在检阅场上见到仪仗官兵,发现每天补助的半斤黄豆起了作用,仪仗兵们的小脸已经由青黄转而变得又白又红了呢。”

笔者在那个可怕的年代还没有出生,因此无法想象当时的饥饿状况,但连大国仪仗兵在当时都饿得小脸蜡黄,当场晕倒在队列中,由此可见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程度。这时银幕上又出现了尼克松访华后写的回忆录的画外音旁白:“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极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着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的印象之一。这部叫《大国仪仗兵》的电影中的一条线索,就是用仪仗兵看资料片的画中画方式,回放了很多外国元首检阅仪仗兵的历史资料片断,这是该部电影中仪仗兵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时,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和美国建交,机场上也没铺红地毯,也没有人民群众进行夹道欢迎,按正常的欢迎仪式规格,国家元首级规格是150人,但没有群众的欢迎,偌大的机场就只有150人的仪仗兵,会显得有些冷冷清清了,所以就把仪仗兵扩充为371人,每一排由50人延长为120人,这样就显得欢迎尼克松总统的队列长多了。这次仪仗兵的欢迎仪式十分圆满,给尼克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部叫作《大国仪仗兵》的电影,其主要故事情节是反映两个仪仗兵的爱情生活,其间还夹杂着他们平日的严格训练场面。在当时,仪仗队员谈恋爱实际上是不提倡的,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他们都在偷偷地谈恋爱,其中一个是和一个空中小姐,另一个一直喜欢他家乡、中原地区某山村的一个姑娘。和空中小姐谈恋爱的那个年轻人,他一有机会就去打电话,他有他的心上人从空中落地的全国各地点的电话和时刻表,有一排电话号码,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电话上。另一对主要是靠写信,电影中写信的画外音响起来的时候,主要以写信人回忆的方式,表现一个山村姑娘的生活片段,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有悲有喜的:空中小姐在一次空难中死去,她的仪仗兵男友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继续训练,并担任了新一届仪仗兵的执行队长,为迎接新一次的欢迎外国元首的活动而把个人情感的巨大变故深埋心底。而另一个仪仗兵,在服役期满后,未婚妻来到了身边,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后,他复员去家乡县城一家工厂,夫妻双双把家还了。

“这部电影从情节与内容上讲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与想法,导演的意图主要是想表现神秘的大国仪仗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展现出大国仪仗兵的风采,进而从一个小侧面拍出中国外交的真实片段。这部电影的主要特点仍在摄影,潘岳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用纪录片的风格与手法,在拍摄仪仗兵的日常训练时,用了很多大景深、多角度、大特写、斜拍等摄影技法,同时在拍其中一个男主角想念农村恋人的生活场景时,在镜头中加了柔光,还将色彩鲜明度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这就完全是创新了。最近在国内上映的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了强调历史效果,斯皮尔伯格把电影胶片的色彩鲜明度降了很多,而十几年前潘岳就练过这一招了。这部电影潘岳拍起来也是别具匠心,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贡献仍在于潘岳在摄影语言方面的运用,把大国仪仗兵的生活与训练拍得非常动人,由于有两条爱情线索,这部电影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呢。”灯光亮了,卢城南馆长还意犹未尽地对笔者解释着。一个上午的观摩结束了,笔者向卢馆长表示了感谢,感谢他能够在极忙的情况下陪同笔者观看了潘岳的这部电影。“好的在后头,你明天上午要看的《新愚公移山》和《黄太阳》是他担任了导演和主演的两部影片,也是他迈上国际影坛的两部力作,好的在后头,不过我明天恐怕没有时间陪你看了。你若嫌一个人闷,完全可以带个朋友来一起观赏。”和卢馆长道别后,笔者的脑海中仍萦绕着《中午的黎明》和《大国仪仗兵》这两部影片的镜头,它们的色彩对比,它们的颜色变幻,的确觉得潘岳有一颗非常敏感和极富艺术天赋的心灵,他首先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找到了中国电影的突破口。尽管这种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十分有争议的,比如他的第二部电影《大国仪仗兵》,对仪仗兵们的人性化的爱情生活的描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潘岳通过这两部电影的牛刀小试与初露峥嵘,很快就进入了他电影生涯的辉煌岁月了。

《新愚公移山》

导演:潘岳

编剧:吕小斌 潘岳

主演:潘岳 夏百灵

故事梗概

大石头村是吕梁山中一个小村子,几百年来一直缺水,由于它被大山围抱,大石头村人过去打了很多眼井,结果只有一眼井有水,就靠这眼井维持全村几百人的生活用水。198×年大旱,结果这眼井也不出水了。水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水吃,大石头村就面临着灭亡的命运。老村主任石永贵向县里求援,县里每天派一辆送水车到大石头村送水。冬天到了,送水车有一次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山崩,出了车祸,车毁人亡。

大石头村村主任召集村里的能人商议,有一个老人提议从大山外挖一条渠,把几十里外的白河水引入大石头村,这样大石头村就永远不会缺水了。而且这项工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上马过,但挖到一半,就停了。白河是流经吕梁山区的一条河,但大石头村和这条河刚好是一山之隔,如果要修这条渠,必须要把一座大山凿通,没有村人的努力,这么大的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全村主要的干部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继续挖渠,凿山引水。

为此,大石头村村主任召开了全村大会,在会上将村委会的引水方案公布于众,说一旦凿山引水成功,那么大石头村世世代代的村民将永不缺水吃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全村人沸腾了,同意凿山引水,捐款捐物。这时在县里当会计的何秀华(夏百灵饰)回村探亲,也为这一场面所打动了。村里年轻人的领头人,复员退伍军人石虎(潘岳饰),和何秀华过去是同班同学,也是何秀华倾心的对象,可是由于从小被定了娃娃亲,石虎和同村的赵二妮结了婚,但他并不爱她。

凿山引水开始了,石村村主任带领着全村骨干日夜苦干,放炮开山,又请了省里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但在一次爆破中,村主任被石头砸死了。

村里的年轻人都推举石虎来继续领导这一伟业。经过动员,何秀华决定不回县里了,而是留下来和石虎一起凿山引水。

这期间,由于凿山引水经过了邻村的土地,两村人发生了械斗,惊动了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在平息了两村争端后,从资金和机械工具上给了石虎他们以帮助。

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凿山挖石,石虎和何秀华又渐渐产生了感情。但由于石虎已经有了家庭,两个人也只是把感情深埋于内心之中。后来,在一次山体爆破中,发生了塌方事件,砸死了三个人,石虎和何秀华也被困在了山洞之内。在等待援救中,两个人在山洞中一起过了七天七夜,这七天七夜两个人面临生死考验,迸发了爱的激情,在山洞中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身体也渐渐融合在了一起。

七天后,塌方被处理了,他们被救了出来。县里又派来了工程队,帮助他们完成了凿山引水工作。第二年春天,大山挖通了,河水引入了大石头村。自此,大石头村结束了几百年吃水要靠下雨存水和挖井的历史。

而石虎和何秀华终究因传统婚姻观念而不能走到一起,何秀华在引水进村的那一天,又离开了大石头村。石虎担任了新一任村主任,他仍要继续挖山引水。他在大山顶上远望着她渐渐远去。

从更远的地方看,周围的大山仿佛都在行走一样。

这是一部使笔者热泪盈眶的电影,而且该片在1986年出现在中国影坛时,也着实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这是潘岳执导并担任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也就是说,这是他短暂一生中所拍出的重要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改编自当时在文坛上崛起的寻根文学浪潮中的作家吕小斌的小说《水》,潘岳也参与了对原小说的改编。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中影响深远,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的潮流涌过之后,1985年,“寻根文学”思潮涌现,出现了一批以描写特定地域文化见长的小说家,借以传达出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寻根文学”对民族性的追寻与挖掘,在深度和力度上远远地超过了前几种文学潮流。文学是一个民族想象力的文字表现,电影完全可以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因此,潘岳从那时起就一直关注着文坛的走向。他适时地抓住了“寻根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拍出了他第一部在国际国内电影界影响巨大的电影,从此以后,他就被看成是中国最重要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导演了。《新愚公移山》获得了1987年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女主角奖(分别由潘岳和夏百灵获得),1987年第七届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主角奖,1987年第三十七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1987年香港第六届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87年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导演拍出的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影响的电影。正因为此,潘岳的名气也迅速地上升了。《新愚公移山》被评论家认为是表现了一个民族为求生存所做的艰苦努力的真实写照,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民族特性。不过,也有不少对这部电影的批评,认为它表现了中华民族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向西方人展示了民族的伤疤,迎合了西方人的窥视心理。因此,关于民族性问题又引发了争议。但据说一个政坛高层人士在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之后,这种争议旋即就销声匿迹了。

笔者在这部片子公开放映十年之后,再次看仍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那根为求生存坚忍地努力的悲壮之弦。这部片子是非常美丽、拙朴与厚实的。而且,笔者还注意到,潘岳这次用的摄影师黄祥是拍现实主义题材非常有名的摄影师,他在这部电影的摄影上没有出新、出奇、出怪,而是非常扎实地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拍出了一个中国小山村的真实生存与真实的面貌。潘岳在这部电影和夏百灵首次配戏,表演得绝佳。夏百灵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而一炮走红,成了炙手可热的女明星。从此,潘岳就开始在他随后的所有电影中,都起用夏百灵做他电影的主角了,甚至有时候还为她量身定做,专门写本子,将夏百灵一步步地推向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女主角的辉煌地位。

笔者在观赏《新愚公移山》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20世纪80年代那种时代文化的热力,那似乎是一个向心和亲和的时代,人们都热情而深刻地思考着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历史机遇以及现实走向,那可真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啊!但20世纪90年代体制转换都进入深层次了,几十年的机制矛盾进一步突出,而且生活方式思想都已非常多元化了,人文精神在商业大潮中像浪潮中的青蛙一样难寻其踪。笔者不禁对20世纪80年代有些深深的怀念呢,所以在放映室中一个人热泪盈眶,既是由于被《新愚公移山》所感动,也是对80年代这个永不会回来的年代而哀悼呢。

《黄太阳》

导演:潘岳

编剧:肖溯

主演:夏百灵林海安牛天赐

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发生在黄河中游某省份的故事,是一个壮美的爱情故事。

娲娲(夏百灵饰)是河西村一个漂亮女子,她有自己喜欢的心上人山哥(林海安饰),山哥长得浓眉大眼,也很喜欢她,但娲娲的父母亲把她许给了河东村的一个大财主。娲娲喜欢山哥,她偷偷地和山哥约会,哀求他把她带走。山哥想了想,同意了。

山哥的骆驼客的队伍要走了,他和娲娲商量好,把娲娲偷藏到一大卷羊皮中带走,娲娲决定和山哥一同私奔,骆驼客的队伍走在了黄土高坡之上,远处还传来了黄河咆哮的声响。这时山哥就唱起了信天游,他唱的信天游十分动人,歌声直入云霄,九曲回转,余音不绝。

这时,突然传来了几声枪响,一下子来了一帮土匪,土匪头子叫野山羊(牛天赐饰),他是收了娲娲要嫁的那个财主的钱,赶来把娲娲再抢回去的,他手下人在羊皮卷里发现了娲娲,把她抢走,还要杀山哥。野山羊早就听说山哥的信天游唱得好,决定要和他比一比歌喉,要是山哥赢了就饶山哥一命。山哥和野山羊对歌一曲,声震四方,野山羊佩服山哥唱得好,给了他一些大洋,叫他再去找个女人,就带领土匪们,抢走了娲娲,扬长而去。

山哥对娲娲念念不忘,他离开了骆驼队,只身一个人去河东村那个财主家,还要和娲娲见面,想带她远走高飞。原来娲娲一到那个财主家,财主就一病不起了。山哥偷偷杀了那个财主,几天后他又回到村子中,和娲娲生活在一起,共同掌管财主留下来的布匹店和油坊,还生了个儿子。

日本人打到了黄河边,土匪头子野山羊带着土匪参加了游击队,他们被日本人抓住,当着全村的人被日本人砍了胳膊。临刑前野山羊用目光告诉山哥,要他和日本人打仗,为他们投仇雪恨。他被砍后,被扔进了一条山谷。

山哥便买了不少枪支,设计了一次埋伏,在这次埋伏中,娲娲在路上被日本人打死了,山哥和他的伙计及村民们与日本人进行了一次殊死战斗,最后只剩下了山哥和他的儿子,其余的人全死了,大火中,油坊和布匹店也化为乌有,山哥带着他的儿子,远走黄河东岸了。

又过了几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的部队要渡过黄河,山哥是船夫之一,原来他逃到黄河岸边做了一个船夫。这时,他听说守卫对岸的国民党的一个营长是个独臂营长,信天游唱得非常好,就猜测野山羊没有死,于是他就在黄河上一边驾船,一边唱信天游,不久,对岸响起了对歌声,原来确实是野山羊,他没有死,投靠了国民党,在山哥歌声感召下,野山羊决定投诚了。

新中国成立后,山哥和野山羊当上了县委书记和县长,又再聚首。反右斗争中,山哥被打成了右派,野山羊在“文革”中被批斗,遭迫害致死。1978年,“文革”结束,山哥已老了,他参加省城里的一次庆祝会,在会上用辛酸的调子唱出了一生的沧桑变幻,博得了满堂惊叹。

这部片子是潘岳拍于1987年的电影,也是潘岳拍出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很大的电影之一,同样也叫笔者热泪盈眶呢!这部片子也应该算是追寻民族性,讲述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与性格,以及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个体生命与感情的成长和变化的电影。它和潘岳的前一部电影《新愚公移山》一样,表达了我们这个民族敢于追求幸福、热爱生活与生命,并在历史曲折中历经磨难也不变心的伟大品格。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探讨黄河文明和寻根热潮,这是一部相当引人注目的电影,这部片子为潘岳赢得非常多的荣誉,统计如下:

1988年 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1988年 第八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剧作奖、最佳导演奖

1988年 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 第三十八届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88年 西班牙年度电影展最佳摄影奖

1988年 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 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88年 香港第七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曲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9年 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

这部电影获得的这么多奖项,在20世纪80年代把潘岳推向了事业和荣誉的顶峰。中国导演获得如此巨大的声名,真的是很不多见。而这一年,潘岳年仅二十九岁,真可谓青年得志,年轻有为,三十而立,名满天下了。也是在这部影片之后,他和夏百灵就毅然地同居在一起了,结束了他离婚后一年的独居生活,这一点又在当时被炒得沸沸扬扬。有关潘岳、潘岳的前妻和夏百灵之间的纠葛,后文中有详细说明,笔者在这里就不想多费口舌了。

这部电影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起了那么大的轰动效应?这是笔者思考的着眼点。《黄太阳》的成功,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了民族文化中绚丽的黄河民间文化,比如贯穿全片都有陕北民歌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在黄土梁子上生活的写照,其音调优美、高亢、婉转、激越、壮美,看完这部片子,每一个观众都会为其中优美好听的信天游的旋律所打动,久久不能释怀。民族文化的符号在这部片子中被铺排与张扬得非常充分,既激起了国内观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又满足了西方观众的好奇心和对异族文化的窥视欲。其二,这部电影叙述的历史跨度很大,有近五十年,用片段的形式讲述了几个中国人的生活、爱情与命运,传达出一个民族饱经忧患的沧桑感和历史感,是一部用优美的电影语言讲述自己民族历史伤痛和个人命运的起伏挣扎的电影。其三,从摄影角度讲,潘岳强调了黄色,他甚至用黄布蒙住镜头,让摄影师将黄色发挥出它那种干坼、浑厚的本质,将我们带入一个黄土和黄河以及黄种人的隐喻当中。这部片子一下子造就了三个闻名国际的大影星:夏百灵、林海安和牛天赐,从此以后,这三个人成了影坛的影后和影帝,而夏百灵更是一步步地走向了闻名全球的国际大牌明星的地位。

这部电影的调子是十分激昂和浓烈的,有纯美、质朴的爱情,也有绚丽的民族文化,更有历史传奇与命运浮沉,几种因素加在一起,加之夏百灵的绝对动人的美丽和林海安的英俊健壮,拍出了黄河边的几个人的情感与命运,《黄太阳》的基调则是在赞美民族文化中优美和有生命力的那一部分。

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性与文化关怀早就烟消云散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文化论争已是一个很边缘的话题了,只有一些无聊文人还在哀叹人文精神的失落,更多的人则为下岗和收入低而苦恼呢。由此可见,80年代是多么激流浩荡而又高亢激越啊,不过,现在再来看《黄太阳》,它的诗一样的旋律与镜头语言仍是非常美丽的。美的东西是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就像美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一样。笔者看完了潘岳的两部片子《新愚公移山》和《黄太阳》,走出图书馆电影资料室,走到阳光之下,看到街上的车水马龙和人来人往,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电影的魔幻和美也正因为此吧。

潘岳在这两部片子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多少有些飘飘然了吗?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1988年之后,中国影坛掀起了合拍片的浪潮,这期间主要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以中国香港影视机构之名介入)的资金涌入了电影生产,很多导演都拍起了娱乐片,电影的娱乐性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潘岳自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这个冉冉上升并于近两年迅速爆红的“最具希望的中国导演”,在一家香港影视公司的资金介入下,也拍了两部以商业和娱乐为目的的电影,这两部片子在今天看上去并不算是非常成功,只能是潘岳作品中的中下之作,由此,潘岳在1990年以后,就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路子,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的鲜明风格印迹的导演,这种导演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完全注入他的电影,从而使别人一看到电影就会想起导演本人,这可能是潘岳保持了上升轨迹的原因吧。

《轮回》

导演:潘岳

编剧:肖溯

主演:黄少春 夏百灵

故事梗概

影片开始的镜头是在西藏高原,时间在800年前。当时的西藏佛法大盛,到处都是朝拜的人和金碧辉煌的庙宇,但这时,一个在路上去圣城拉萨朝拜的牧羊女得了急症,生命垂危,一个云游四方的少年医生张良从内地来到西藏,他身上带有祖传七代的活命丹“大象元形活命丹”,听说牧羊女生命垂危的消息,立即赶到医院内,敬献出“大象无形活命丹”,牧羊女吃了以后,病情好转,七日之后就痊愈了。由此拉开了一个生命与爱情轮回的序幕。

800年后,在浙江普陀山的普陀寺中,转世高僧惠定尘缘未了,与山下村姑秀秀相恋,于是乎演出了一段佛法无边与情缘肠断的爱情悲剧。惠定在经历了一番情欲的迷乱与挣扎之后,再次“迷途知返”,重新皈依了佛门,而秀秀因有与和尚通奸之嫌,则被族人放到竹笼里沉入潭中溺死,在秀秀沉潭的同时,惠定也坐化升天,两股灵现的青烟汇聚为一体,向天空深处呼啸而去。

1967年的北京城,正在被“文化大革命”的阴云笼罩着,贫民子弟孟灵喜欢上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一个老将军的女儿方梅,但方梅为了使父亲的处境好过一些,却嫁给了一个正在迅速腾达的官宦子弟。孟灵从感情上无法接受,而方梅也想在结婚之前献身于孟灵,不料被发现后,孟灵被判八年徒刑,关进了大牢之中。“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孟灵出狱,这时候已是邓小平时代了,处处洋溢着一种改革和奋进的气氛,他成了一个生意人,去深圳特区开了一家公司,任一家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在金钱和女人的旋涡中挣扎,却始终难忘旧情,四处打探方梅的消息,有一天他终于打听到了。当他回到北京和方梅见面时,方梅正要坐飞机远走美洲大陆,两个人只是在机场互相凝望。这时,孟灵感到自己对方梅的爱刻骨铭心。

方梅到美国后,她丈夫提出与她离婚,她在伤心之际,遇上了美国禅师加里·曼丹,两个人一起在山区住下,加里·曼丹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美国人,他追求诗意与禅的顿悟,在一座大山中开山铺路,造了一座石屋。但一次事故,使加里·曼丹不幸身亡了。这时已是1986年了,万念俱灰的方梅想念起孟灵对她的感情,决定回国去寻找爱情,找回昔日两小无猜的爱情。但这时的孟灵,已变成了一个追求金钱、纸醉金迷的人。方梅发现回到过去也是不可能的,她和孟灵的感情仍旧不会有结果,就再次出国了。孟灵听说了方梅的真实想法,觉得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就遁入空门,出家五台山,当了和尚,法号惠新。

这是一部把时间的距离拉得很开的影片,前后跨度达1000年之久,共分两段,前半段叙述的是“轮回”中的两段情缘,所用的镜头笔墨并不算多,叙述了少年神医张良献出救命丹药,救了牧羊女一命。几百年后,高僧惠定和美丽的村姑秀秀的情缘。由于是前世所定,今生必定有缘的两段故事,笔者计算了一下时间,约占40分钟,后60分钟全部是以“文革”为背景,拍出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两个恋人在经历与感情上的波折,这一段潘岳用的笔墨比较多,但笔者觉得不满意的是,潘岳在拍这一段时找不到感觉了,由于这本来是一部爱情片,但又触及了“文化大革命”这个十分惨痛的民族疮疤,潘岳对此的揭示与批判又不够,而对已轮回到当代社会中的两个恋人孟灵、方梅的爱情,似乎并没有安排出一个非常美丽的过程,两个人在历史的旋涡中打转,总是擦肩而过,各奔西东,总是不能一了情缘,成秦晋之好,都如流星逝去,一个远走他乡,另一个在商业大潮中看破红尘,进了深山老林,成了一个名叫惠新的和尚将继续他们的情感轮回、生命轮回。

由于这部电影是与香港一家公司合拍,考虑到东南亚的发行市场,在香港方面的坚持下,起用的男主角是红透香港的影、视、歌三栖大牌明星黄少春,但潘岳觉得黄少春的表演不到位,尤其是该部影片涉及“文革”题材,这对于黄少春这样的半大的孩子、奶油的小生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点儿,所以在这部电影的重头戏部分,也就是占60分钟的后半部分中,黄少春的表演并不算成功。因而,这部片子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了佳绩,却没能在西方取得轰动,参加了两个较大的国际A级和B级电影节,结果只拿了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年度奖的提名奖,以及香港第八届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提名,此外再没获得任何别的奖项,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也叫人有些大惑不解:怎么刚刚爆红于国际影坛、年仅三十岁就拍出了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电影的前途不可限量的大牌导演,转而却拍出了一部无声无息的影片呢?潘岳后来总结道,香港的拍片方式并不适合他,那种电影理念和追求极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也是他所排斥,或者说他并不视为第一位的考虑因素。笔者在翻阅潘岳写的《导演手记》(电影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印量8000册)时看到,潘岳提到他在拍摄《轮回》时,“受到了香港合拍方无形的一种压力与影响,限制了我的导演发挥和创造性才能,因而拍出了一部在我的作品中属中下等级的作品”。

1990年,他又利用香港资金拍了一部电影,他从来也没有停止他的电影事业,即使是在社会大变动出现的时候,这一点倒真是值得笔者这样的年轻人学习呢。这部娱乐片叫作《西厢记》。

《西厢记》

导演:潘岳

编剧:董华卢巍

主演:夏百灵 周百强 秦媚

这是一部古装喜剧片,由于有香港资金的介入,他们要求起用香港搞笑明星周百强担任这部片子的主角,以保证香港地区和东南亚的票房。由于夏百灵已成为国际知名影星,因而她担任主角对西方有很强的票房吸引力。

张生和崔莺莺在佛殿相逢,一见倾心了。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容貌与才华,完全没有考虑他们的门第和财产。而这一点,显然和当时封建礼教的观念相冲突。因为张生只是一个白衣秀士,而崔莺莺则是相国家的女儿,她有着极其显赫的家世,因而,为了“门当户对”,崔莺莺的相国父亲将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长子郑恒。因此,张生和莺莺两个人的自由恋爱便受到了阻碍。

孙飞虎起兵围住了普救寺,老夫人在兵变时当着众人许下了婚约。因为张生设计退走了贼兵,张生和崔莺莺以为他们之间不会有障碍了,但老夫人的一句话说她已另许他人,又将张生打发了。

老夫人的虚伪、自私和势利使女儿崔莺莺十分痛苦,这时,在她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和崔莺莺不用媒妁之言,不顾父母之命,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只得接受了这个现实,但她又施一计,叫张生赴京赶考,夺取功名,以期在他们分开之际,再做他想。而郑恒也以已有婚约的理由来取闹,并中伤张生,说他得官之后花心,老夫人又起歹心,但在聪明伶俐的红娘的周旋下,张生和崔莺莺排除万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搞笑片完全是香港电影的制作手法,周百强扮演的张生木讷却滑稽有趣,而夏百灵扮演的红娘则是一个女机灵鬼,把另一个女影星秦媚完全压了下去。

自此,20世纪80年代结束了,潘岳在十年间,经历了求学阶段、初拍电影时担任了摄影、后来又担任导演和主演,整个人生曲线是上升的。并且在1988年,他年满三十岁时达到了声誉的高峰,然后伴随着《西厢记》中的一番嬉笑怒骂,他和我们一起进入了90年代。

笔者花了三个上午,看完了他六年间参与拍摄、导演和主演的六部电影,感觉到了一个灵魂与生命在变革时代的成长。后来卢城南馆长经常给笔者送来一些饮料、水果,对笔者厚爱有加,但他再未露面了,所以笔者一直是一个人在观看潘岳的电影,其间笔者也打算用一下招魂大法,让潘岳和夏百灵的灵魂在电影院中出现,但静坐十分钟,用意念呼唤了他们半天,他们也没有出来。不过,在看完《西厢记》之后,笔者起身离席,正要离开放映厅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白色小银幕突然断线,摔了下来。当时既无外人,而且房间也是封闭型的,没有风,也没有地震,这银幕如何会摔下来呢?笔者以为是线绳断了,检查了半天,发现线绳也是完好无损的,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了。笔者仓皇地逃离了现场,向卢馆长讲了这件事,卢馆长派人又修好了它,重新挂起了银幕,这样,笔者又可以在水果、饮料的滋润下继续我的“潘岳、夏百灵电影周”的观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