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标准预防
一、定义
标准预防是指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非完整性皮肤和黏膜均视作具有传染性,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口罩、隔离衣、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手卫生、安全注射等,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后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实施对象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在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三、基本特点
(1)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2)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四、操作原则
(1)标准预防针对为患者实施的所有操作的全过程。
(2)不论患者是否确诊传染病,均应采取。
(3)标准预防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4)进行可能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的操作时须戴手套。
(5)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洗手,必要时需进行手消毒。
(6)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时应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
(7)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8)医务人员手部皮肤破损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双层手套。
(9)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10)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时应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11)为防止被使用后的锐器刺伤,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徒手传递针等锐器;禁止给针等锐器物复帽;使用者必须将使用后的针等锐器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
(12)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13)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4)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时必须戴防护眼镜。
四、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手卫生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有可能被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2.正确戴手套
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见图1-2-1)。手套可以防止医护人员把自己手上的菌群转移给患者,还可以预防医护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护人员将从患者或环境中沾染的病原传播到普通人群中。在为一个患者操作完而准备为下一位患者操作时一定要更换手套;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图1-2-1 戴手套
3.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戴口罩(见图1-2-2)及护目镜可以减少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穿隔离衣(见图1-2-3)可以防止被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图1-2-2
图1-2-3
4.正确处理针刺伤
针刺伤的紧急处理为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流出,用流动的自来水和肥皂液清洗。然后用碘酒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最后填意外损伤报告,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化验检查。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有效地处理,如立即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以防止感染和发病。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严格遵守医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的操作规程,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暴露,或衣服受到污染,或将微生物在患者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该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之前被清洗和消毒,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之。
6.环境控制
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7.被服
在处理和运输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护人员皮肤暴露或污染工作服和环境。患者的衣服应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
8.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