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成都平原屯田的兴起

一、成都军屯的创立经过

元代四川的屯田,是在对宋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宋末元初,蒙宋两军对峙、互相争夺。在当时环境中,任何一方要战胜对手,都必须首先解决粮饷问题。而粮饷来源别无他策,只有依靠屯田。正如元臣王恽所说:“南北之势,我可以取彼,必然理也。然馈饷转输,古无良法,正有屯田。”王恽:《论屯田五利事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6。南宋右正言黄镛也有同样的看法,他甚至还特别针对四川提出了“川蜀屯田为先”《宋史》卷46《度宗纪》。的建议。只不过因为后来南宋被迫退守川东地区,在川西平原措置军事屯田的任务就转到了蒙元统治者的身上。

元代成都路军屯创立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这一年之前,元朝围绕四川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由此可见立屯筹备的端倪。《元史》证实,蒙古屯戍西川者,原来多为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的军户,相应地,“其奥鲁皆在西川”。后来由于“每岁转饷,不胜劳费”,至元十九年(1281年)七月改由隆兴(今河北张北县)、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军士更换。由此,“戍西川者,多隆兴、西京军士”《元史》卷99《兵志》,第2542页。。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五月,元世祖命总帅汪惟正(汪德臣之长子)“括四川民户”,颁诏规定西川蒙古军屯“四顷以下者免输地税”。六月,下令将原来的驻扎四川的蒙古、色目军事机构“都元帅户”一律改为“万户府”等。《元史》卷13《世祖纪》,第267页。

上述措施,涉及驻川镇戍军队的防务调整、统一军屯免税政策的制定、军事机构名称的更改以及对全川人口重新进行清括,这些都预示着在成都路所辖的西川境内有一项经过精心策划、有着周密部署的重大战略决策即将出台。这就是一个由14个军屯所、万人军士组成的军事屯垦区的创立。不过,有关这一重大事件的史料却不直接载诸史册,而被粗心的明初史臣胡乱地剪接在《元史》其他条目的记述之中。为了正本清源,有必要将相关史料排比考证如下:

据《元史·兵志》“夔路万户府军屯”载: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从四川行省议,除沿边重地,分军镇守,余军一万人,命官于成都诸处择膏腴地,立屯开耕。为户三百五十一人,为田五十六顷七十亩,凡创立十四屯。《元史》卷100《兵志》,第2573页。

经分析这条史料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朝廷根据四川行省奏议,决定抽调一万军士,在成都附近选择“膏腴地”创立屯田,进行开垦;第二,所创屯田,规划为十四处;第三,其中有一处屯田,即夔路万户府军屯,有351人,开垦田土五十六顷七十亩。

按《元史·兵志》的资料源自元代中期编纂的《经世大典》。《经世大典》今已佚,但大典的序录幸存于元人苏天爵编辑的《元文类》中。《元文类》卷41《杂著》中,有《经世大典序录·兵杂类》,其下就列有“屯田”条目。该条目下备录了全国各地的屯田资料数据,《元史·兵志》所载四川屯田即本于此,只不过略加编辑而已。查《元文类·屯田》所著录的“夔路万户府屯”,全文为:

崇庆州簸箕庄、遂宁州北坝,立屯三百五十户,田五十六顷。《元文类》卷41《经世大典序录·屯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照上述两条史料可以发现,《元史》编纂者关于“夔路万户府军屯”的记述,显然是将四川屯田的创立经过、规模与夔路万户府军屯这两件事情错误地混杂在一起了。其理由是:从夔路万户府的职责来说,它不可能“分余军一万人”来成都屯田;夔路仅仅抽调351人到成都立屯,也不可能胜任“创立十四屯”的任务。而真正有权从各军中抽调1万人创立14屯的,只可能是根据四川行省的提议,并经元世祖批准的“命官”。因此可以断定,《元史》编纂者显然是将四川行省在成都筹划创立十四屯的史料,错乱嫁接到了夔路军屯条目之中。

对于《元史·兵志》的这一条史料所造成的错误,民国至今多有识者加以纠正指出。如当年屯田范围内的崇庆州、灌县,在编修地方志时,就对发生在本县历史上的这一屯田活动进行了辨证,均指出该活动系“从四川行省议”而“命官”择地所为。谢汝霖等修、罗元黼等纂:民国《崇庆县志》卷3《事纪》;民国《灌县志》卷17《故实纪》。上海学者吴松弟在《中国移民史》中亦指出,《元史》卷100《兵志》“夔路万户府军屯”条下存在“文字混乱,使人费解”,所谓“凡创十四屯”,乃指夔路万户府军屯以下至嘉定万户府军屯的14个军屯。但却没有指明这14个军屯乃由四川行省所创。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4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4页。

元朝在平定江南、统一全国不久后,就作出在成都平原立屯的决策部署,其意图何在呢?根据《元史·兵志》载:“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和林、陕西、四川等地,则因地之宜而肇为之,亦未尝遗其利焉。”《元史》卷100《兵志》,第2558页。结合四川的形势和成都的现状,分析起来,成都路创立十四屯的意图有三:

第一,面对成都平原西北局部区域的荒废闲置,出于解决财政转输的需要,必须尽快立屯耕种。

第二,部署屯军于此区,体现了元代“因制兵屯旅以控制”镇戍原则,具有军事控制的战略意义。

第三,开垦成都平原的膏腴之地,兼有发挥“因地之宜”之效应,此举也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成都平原的资源,“未尝遗其利焉”。

二、成都军屯的基本情况

由元代四川行省创立的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境内,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盆地的交界地带,故以川西名之。这里,仅根据《元史·兵志》并参照《元文类·屯田》,将这一屯垦区内的14个军屯的基本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

表1:元代成都路军屯一览表

通过上表可见:

第一,设屯数量。载于《元史》的,所谓“凡创立十四屯”的历史事实,实际指的是抽调14个军事机构创立屯田。由于有的军事机构在成都平原的立屯地点不止一个,这样,将所有14个军事机构所创立的屯田点加在一起计算,其立屯数量就不只14个,而是22处(个)。

第二,设屯区域。上述军屯设点区域,除江源县一处位于今崇州市东南的江源镇外,其余21处(个)均位于崇庆州晋原县(今崇州崇阳镇),灌州青城县(今都江堰市境)和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柳城镇)境内,即今崇州市西北、都江堰市东南与温江区西北交界之地,介于西部盆地与平原交接的台地之上。这里土地平整、肥沃,地处岷江上游的金马河和西河(汇合味江河、干五里河、沙沟河与白马河等岷江水系而成的排洪兼灌溉的河道)的出口,接近岷江河西邛崃山脉和都江堰渠首工程,堪称川西平原水利条件最好、宜于农耕之区。推测当时成都周围的良田沃壤已经得到开发,只剩下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这片边缘区域尚待开垦。为此经四川行省提议,元世祖决定派遣军队来到此区,“择膏腴地立屯开耕”。

第三,设屯规模。上述屯田所开耕的土地共计1187.17顷,约占全川军屯总数2238.72顷的53%;屯种军户共有7324名,约占全川军屯总人数12866人的57%。这表明,在当时四川军屯中,有一半数量的军屯集中在成都路这片有待开垦的区域。《元史·兵志》称,当时共分“余军一万人”立屯。而实际统计所得,屯军人数只有7324名,二者相差不大。考虑各万户府抽调到成都立屯的军士人数并没有固定数量,而是根据需要随时在调整。例如,嘉定万户府军屯,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奉命摘蒙古军、汉军及嘉定新附军360人,于崇庆州、青城县等处屯田。二十八年(1291年),“还之元翼”,止余屯军13名,为田2.27顷。《元史》卷100《兵志》。表中所见到的屯田人数,正是还翼后的数字,而非立屯当初的360人。因此,抽调万人军户屯田成都路之说,大体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