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孝感乡沿革与方位
一、麻城县建置沿革
(一)麻城县得名
麻城历史悠久,据境内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夏商时其属方国“举国”,西周建立以后,为黄国的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统一全国,置36郡,麻城属南郡辖地;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三国两晋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阳郡。永嘉三年(306年),为西阳王封地,咸和四年(329年),西阳王国除,遂属西阳郡辖。后赵南下,遣部将麻胡秋督工,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关于麻城得名的由来,宋祖法在康熙《麻城县志·序》中称:“余读《汉书·地理志》《禹贡》:荆州之域……有曰‘西陵’,及后周始曰‘亭州’,未闻有‘麻城’之名,自石赵将麻胡秋筑城始名‘麻城’。”但到民国时期,《麻城县志》卷1《疆域志》之“沿革表”,却将筑城者改称“麻秋”。于是“麻秋筑城”说广为流传开来。麻秋筑城,只是表明在中国城池里多了一座新城——麻城,这座城池的功能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后来到北魏时期,才与象征政治功能的县署相合并,而将县衙搬进这座新城之中。直到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朝廷又才沿袭这座城池的名称,而正式将县定名为麻城县。
(二)“圉楚而疆豫”
清康熙九年(1670年)麻城知县屈振奇为重修《麻城县志》撰写序言称:“予观麻城之地,圉楚而疆豫”。“圉”(音“于”,yǔ),边陲之意,指的是位于鄂东边陲的麻城县,在历史上却一直隶属于河南政区。查麻城建置沿革,该县自西晋隶属于豫州(今河南淮阳),在南朝刘宋时隶属于郢州,隋、唐至宋、元时期,又相继改属于永安郡、亭州、黄州郡与黄州路。上述这些领辖过麻城的州、郡、路等政区,当时均属于今河南省的版图。屈振奇根据这一历史沿革演变特点,故称麻城为“圉楚而疆豫”。
(三)改隶湖广省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刚刚即吴王位的朱元璋,在继上一年发动鄱阳湖战役,一举歼灭陈友谅及其主力之后,接着又出兵攻取武昌,消灭了大汉政权。原来为大汉政权所据的鄂东地区,遂为朱元璋所有。朱元璋既平大汉,即于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乙卯,“立湖广行中书省”。接着,又以“吴王令旨”,“命重臣陶安至黄州府招辑安抚,遣指挥黄荣屯守,军民归附甚众”。由于当时河南行省还处在元朝势力控制之下,为加强对大别山以北的元军的防御,朱元璋特意派遣重臣到黄州,对包括麻城在内的鄂东据点进行屯守和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遂将其最先占领的原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的鄂东地区,改隶湖广行省。相应地,麻城也就改隶于湖广行省的黄州府。
黄州府初设之时,下领元末河南行省黄州路下的黄冈、麻城、黄陂三县。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蕲州府降为黄州府蕲州,其下的蕲水、罗田、广济、黄梅四县随州改属;德安府降为德安州,其下的云梦、孝感、应城三县与州一起改属黄州府,原属德安府的随州降为随县后,与原属随州的应山县改直隶黄州府。这样,黄州府共领5直辖县、2州、7州辖县。这是黄州历史上所辖面积最大的时期。
明代麻城县图(弘治《黄州府志》书影)
二、孝感乡历史沿革
麻城孝感乡虽然在巴蜀大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在正史中却罕有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有关孝感乡建置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康熙九年(1670年)编纂的《麻城县志》:
麻城县域“四乡”文献(康熙《麻城县志》书影)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这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有关麻城县下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同时也最翔实地记述了孝感乡由并到撤的历史。这段文字其后又被乾隆、光绪、民国三个版本的《麻城县志》所收录。根据这段文字证实,孝感乡作为麻城下辖的一个乡级行政建置,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只是后来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孝感乡就从麻城政区中消失了。
有关麻城县的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第一次发生在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县因为“户口消耗”,下领四乡并为三乡,孝感乡被并入了本县的仙居乡。第二次发生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次调整被并入仙居乡的孝感乡,又随仙居乡并入了黄安县。关于这一次区划调整,《明史·地理志》和清《湖广通志》有所记载:
黄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二县地益之。
(黄安县)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置。
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仙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原孝感乡至多只占黄安县地盘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明代麻城人梅国楼在《漕运解析记》中,记述了万历初年,刚刚改变行政建置不久的麻城县,与黄安县在漕运负担上存在的不均等情况。他说:
大抵麻城、黄安地里相近,山川相同。黄安之粮,一半麻城所割也。黄安向荷哀矜,全赐改析;麻城差繁役重,十倍黄安,苦乐未均,万民嗟怨。
这篇文字透露出,麻城与黄安原本是“地里相近,山川相同”的邻县。这是撤并孝感乡后,有关麻城与黄安这两个县差役负担情况的真实记录。
三、孝感乡始建年代
从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也就是说,它从此就在湖广的文献中消失了。于是,这里牵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始见于康熙初年《麻城县志》记载的这一明代孝感乡的建置是否可靠?其二,孝感乡是否仅见于明代,在此前的时代是否还能找到存在的线索?
关于前者,需要从康熙《麻城县志》的编纂说起。根据该志序言可知,麻城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称《麻城志略》,由县令苏松委托毛凤韶主修。《麻城志略》共9卷,“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既然《麻城志略》创修之时,正值麻城县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之际,则《志略》就不能不涉及一些乡镇调整的资料。于是,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如果其时志稿尚未完成,则康熙九年(1670年)《麻城县志》有关孝感乡被撤销的资料,当系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时的原始记录。如果《麻城志略》在调整行政建置区划之前已经成书,则这条资料可能就是康熙年间根据前代记录追述的。由于康熙志“简而有法,犹存明代志乘遗意”,证明它可能参考了残存的旧志篇章。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康熙志上的这条资料绝非杜撰,其权威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后者,即孝感乡始建的年代,涉及麻城县何时设立四乡的问题。最早完整记录麻城县下的乡镇的资料,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载:
麻城县,(黄)州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麻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之,山原出茶。”
又北宋《元丰九域志》载:
麻城。(黄)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乡。岐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有龟山头、永泰河。
上引资料证实,在唐至宋的历史长河中,麻城县下一直有四乡(或六乡)六镇的设置。当然,它仅存镇名,不载乡名。正因为如此,所以也无法查到宋代麻城县下所领四乡或六乡中是否有孝感乡的存在。康熙《麻城县志》对于明初县境中的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的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各自的始建年代,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不可能上溯到明以前的年代。由于太平、仙居、亭川三乡的建置一直延续到了明清,而孝感乡的建置则终止于成化八年(1472年),也就是说,它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05年。至于明代以前是否有孝感乡的记载,则只有依靠其他史料来建构了。
且看明正德四年(1509年)赐进士出身、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杜文堂撰写的一篇谱序:
余家京兆西秦人……至七始祖……入籍山西太原……太祖先开公复徙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李家村,生俸爵公……宋末(俸爵次子)应举公迁居湖北黄州麻城孝感乡杜家冈。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谱序作于“正德四年春王正月中浣吉日”,当时距孝感乡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仅37年。该序文称杜氏祖先杜应举迁入“麻城孝感乡杜家冈”的时间在“宋末”。经《杜氏族谱》世系核对证实,此处之“宋末”,实为北宋神宗之世。
除此之外,在四川民间不乏同样性质的文献记录,例如:
陈姓,自胡公受氏,宋高宗南渡时,进士陈温由楚北麻城孝感乡来厅。同马定虎平夷,授石柱安抚同知(见《厅志》并《陈氏宗谱》)。传子陈回应,袭职守土。派分十八支,巨族大姓,至今传三十余代。
吾祖先祖……世居吉安府庐陵延福乡,其后于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迁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落业沙子场马老湾(岩)孪湾郭家嘴。至大明洪熙元年(1425年),宽仁公为甲辰科举人……生二子:谟格、谟达。二公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入川,落业蓬邑。
(江北姜氏)其祖承嗣公寓江西……明德公(承嗣公三世)于元朝明宗五年壬申岁(元至顺三年,1332年),偕弟迁北楚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
上述姓氏均为当地大姓,传主有名有姓,且其进士、举人身份与书写时代,出有所据,故其所追述的祖籍来源,即在两宋时代即有孝感乡的史实,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由此证明,至迟在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记载麻城有“四乡”之时,孝感乡就已经属于该县下辖的一个乡级地理单位了。
四、孝感乡地理方位
目前,对于存在于明初以来百余年间的孝感乡,其所对应的地理方位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学界围绕孝感乡的地理方位所进行的推测,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第一,黄安说。1992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李懋军,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明代湖北人口迁徙研究》中,对麻城孝感乡的地理方位首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证。首先,从人口减损角度,他认为,孝感乡并入仙居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户口减耗过甚,已不足以作为一乡而存在。如果其位置紧靠县城,即使迁出大量人口,由于县城作为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有明初移民大量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口也应当有所回升。然而,从明初直到成化初,孝感乡人口不仅未能回升,却因户口减耗过甚,不得不并入仙居乡,可见孝感乡的位置应较仙居乡偏西一些较为合适。其次,从风俗地理面貌角度,他认为黄安县县治设在麻城县西的姜家畈,这一带的地势是“四距皆山,中有平原”但“其地多田亩,稀少居民”,而孝感乡在明初人口较多,后因户口损耗,造成居民稀少而并入仙居乡,加之两地地势、风俗相同,所以认定孝感乡位于黄安县治所所在区域。最后,从族谱旁证的角度,作者在上述推理基础上又根据泸州《王氏族谱》中保存有三世祖所做的谱序,此序作于景泰七年(1453年),其后人在序中“麻城孝感乡”这个地名下面加了一个注:“嘉靖中改为黄安县”。由于族谱中保留康熙四年的谱序,因此作者推测谱序应该不晚于康熙四年。最终肯定了孝感乡位于今黄安县姜家畈一带。随后,葛剑雄先生在《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一文中,也采纳李懋军的结论,并进一步认定黄安县的东南部,即是原孝感乡地。
第二,麻城西南说。凌礼潮先生根据弘治《黄州府志》卷1载孝感乡撤并后的三乡位置“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又根据麻城地形,推断出“亭川、太平两乡为高山区,仙居乡为低山高丘区,孝感乡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其包括麻城西南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岐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南部,及黄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进而认为,孝感乡主体部分在麻城而不是在黄安县。苏东来通过搜集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记载在族谱中的祖籍小地名,在37例记载中,对照麻城地图可以确认的有11例,这11例小地名分布范围也集中指向麻城西南部地区,这与凌礼潮先生的考证有异曲同工之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进一步发掘,对于孝感乡的地理方位又有新的进展。其中,熊连可先生珍藏的一枚绘有《麻邑四乡坛域图》的印章,其上有四乡的大致分布范围,显示孝感乡位于麻城南部偏西位置。
第三,麻城东南说。这是近年来根据新近发现的麻城《邹氏族谱》收录的《都碑记》一文中所形成的新观点。根据《都碑记》记述,明末清初麻城学者邹知新小时候听乡老所说:“孝感乡都在邑城东南,勿远。”于是,有学者又据此推断孝感乡都的位置,当在麻城县城东南7里的沈家庄(今鼓楼街道办事处)。
本课题认为,考虑到明代麻城县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时,是将麻城西南的孝感乡并入黄安县,而黄安又与麻城“地里相近,山川相同”,因此,上述第一、二两说,即将孝感乡定位于黄安(东南)与麻城西南,其实并无原则分歧,二者只不过是立足点不同,因而强调侧重有所区别而已。至于新出现的“孝感乡都”,下文自有解释(详本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