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法治讲堂
什么是宪法呢?通俗地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呢?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它的内容、重要作用等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第二,在程序上,宪法的修改是比较严格的。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第三,在作用上,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发生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实施宪法,同时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主要有:
一是开展宪法宣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和其他新当选的国家机构领导人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13亿多全国人民,庄严进行宪法宣誓,充分体现了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恪守宪法的高度政治自觉,为各级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示范和表率。对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组织进行宪法宣誓,有利于激励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履行法定职责。
二是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是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备案审查制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职责问题的决定,增加其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加强备案审查工作,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接受备案行政法规40件、地方性法规1180件、司法解释18件,对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逐一进行主动审查,对地方性法规开展专项审查;认真研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1229件。
宪法的历史脉络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宪法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之后,分别制定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通过了5个宪法修正案。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问题:
说说你对宪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