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知识挖掘:应付考试的时候,你放弃了什么?
每到大型考试季,我们个人发展学会都会接到很多和考试有关的提问。怎么利用搜索力来应对考试?
其实,考试是一场对你已有知识的内在检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本来记得不是那么牢固的知识,经历一场考试之后,往往比自由学习状态下记得更牢了。
学新知识时,人们常会用关键词或关键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例如记dogma这个词,dog是狗的意思,ma是表示妈妈的拼音,dogma是“教条”的意思,这个词就可以记成“狗妈妈就是小狗的教条”。而考试会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结,帮助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办法,就是向内检索。想要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获得全新的信息,就要向外检索了。这种检索不是简单地在搜索引擎中敲几个关键词,而是要首先有目的地建立思维模型,其次要把自己搜寻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到这个思维模型中去,最后还要找到这些知识的应用场景。
有时候我们会在大学生中间发现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他们空守好几版教材、历年真题试卷和一个图书馆,却不知道怎么查、怎么用,最后把力气花在了那些最不值得的事情上。你说是他们不会使用搜索引擎、不会去图书馆检索书目吗?不是的。他们的困难不在这里。据我观察,很多人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抓不到考试的重点,沉沦在题库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考试的意义,甚至憎恨考试。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有提高自己在相应领域的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就是要找到知识之间的底层逻辑。
找到一些零散知识之间的底层逻辑,就是建立完整的知识链的思维。比如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主讲人、清华大学的经济学者韩秀云老师就告诉我,什么样的课程大纲是一个好的课程大纲——就是那种底层逻辑非常自洽,因此能让人很容易地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看一眼就能把这个框架背下来的大纲。韩秀云老师给我们个人发展学会打造的经济学课程大纲,就是这样。你很容易就能把她的那个大纲背下来。
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是有逻辑的。大脑储存不了太多的信息,如果能把零碎的信息用一条逻辑线索整合起来,大脑就会认为这些信息都是同一类的,就会比较容易记忆。如果你看了一部通俗电影,很容易就能把电影的情节复述一遍,因为电影的情节发展是有逻辑线索的。这种思考活动,是人类大脑会自发进行的。人类脑部的海马结构会把分散在脑中各个部分的零散信息整合成记忆,这种给信息编码的过程是前额叶皮层去完成的,有它的生理基础和科学依据。
其次,可以找到考试的目的,以此目的为基础去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现在很多考试,大家都能找到很多版教材,不同教材之间的体系可能还不一样。比如你去考会计证,你实际是通过这个考试,去具备一个会计应该具有的能力;如果你去考编辑资格证,就是通过这个考试,去具备一个编辑应该具有的能力。如果我是一个应试者,我就会去根据考试的目的,去找这个知识的底层逻辑,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我们可以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想一想,出题人他一定是有他的意图的。他为什么要考你?通过这场考试,他希望你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素养?对这个东西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去在不同的逻辑分支中积累知识。知识树是有逻辑有层次的,一个大问题,下面可能包含了若干个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下面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小问题,小问题下面还会包含很多小问题,最后到拆解到不能再拆解为止。
其实所有的知识,它都是有结构体系的。你只有理解了这个结构,从最底层的逻辑去理解它的意义,你的思维就可以展开。很多学科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是个挺不错的工具。每种知识都有迁移的可能,但如果你不理解这个东西的意义,知识迁移的难度就很大。如果你仅仅是理解了这个知识,却没有把这种理解和你的经验结合,就获得不了这种知识给你带来的技能。
第三,就是在记东西的时候要有活学活用的能力,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要向内搜索,把知识调取出来。
在大家日常的学习中,多数人会经常用到的一个策略是反复被动地阅读,比如说一门课程的教材读完一遍再读一遍,觉得每读一遍都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但是事实上研究发现,被动的重复阅读对学习产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主动反复对知识加以提取,则可以有效地加深记忆。
活学活用是一种对知识的提取能力。2011年,普渡大学的心理学者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设置了两个对照组。其中一组参与者不管能不能正确回忆出自己看过的单词,屏幕上都不会出现这个单词的回放;而另一组参与者如果没法回忆出自己刚才看过的单词,屏幕上在出现新单词的时候,就会出现旧单词的回放。结果发现,第一种学习方式中,参与者记住的单词非常少,大约只有1%,而第二种学习方式中,参与者记住的单词则有80%。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在考试之前,你需要去复习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因为这些知识我们平时使用得不多。但是在数学和物理考试之前,却很少听说有人需要重新背一遍公式。这是因为平时在做数学、物理练习的时候提取知识的次数很多,对公式的印象已经很深刻了。
如果你想把这种学习理科的方法,用在文科学习上,就要多多调取、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些知识背下来。
在国内一些顶尖的外国语大学里,老师讲了一个单词之后,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用这个单词造几个句子。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一来能考察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单词,二来也是让大家在反复的记忆提取中加深对这个单词的印象,以便日后能活学活用这个单词。
以上我们讲的这三点关于考试的道理,在其他情况下也是适用的。比如你出于纯粹的兴趣,想要去了解某个学科,也可以用到上面讲的这几个方法。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我们上学的时候面临的考试是看得见的,但进入职场之后,没人考你,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你如果愿意,就可以把职场中接受的一次次的任务定义为考试。就连和人打交道,也是一种考试。
人和人之间,就是靠着一次次的考验,在考验中拉近关系的。再比如你想去搞定一个客户,见了一面之后没有谈拢,你就放弃了这件事。后来发现这个客户跟另外一个人谈成了一个很大的单子,你可能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机会就这样丢掉了。所以,永远要去注意细节,学会去把握机会。
考试本身是一种向内搜索,而为了完成考试,则需要向外搜索。归根到底,两种搜索都是要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找到知识的意义感,把它放入自己建立的思维框架,并在活学活用中不断加深对它的印象,这样你的技能就会慢慢增多。
为什么要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给知识建立联系:
给知识建立联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