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故事里的必读古诗词·大美天地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气象苍茫洒日月,春光灿烂照乾坤(2)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唐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后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好友高适并称为“高岑”,两人都以边塞诗见长。岑参一生坎坷,虽出生官宦大家,但因伯祖父长倩被杀,伯祖父的五个儿子也被赐死,此时家族分崩离析,岑氏亲族被流徙达数十人。岑参父亲虽然做过刺史,但在岑参很小时就去世了。幼时的岑参家境贫苦,家人终日为生计奔波,甚至温饱都是问题,更不可能有钱供养岑参读书,岑参只能向兄长请教学习读书。

不过,岑参到底出身于书香门第,他遗传了祖辈的天赋,即使家族破落,但文化底蕴还在,岑参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此后一直努力进取,自小就立下壮志,想要一展宏图。

岑参虽有文才,但是想要走入仕途必要经历科举。于是,岑参胸有成竹地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却落榜而回,失落的他写了四句打油诗自嘲:“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后来,岑参想走献赋的道路以求入仕,但也无果。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岑参在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而后,岑参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戎马生涯。他曾两次出塞,满怀为国报效之志。此后,岑参出任嘉州刺史,因此世人亦称之为“岑嘉州”。

岑参诗作内容丰富,山水诗意境新奇俊逸,感叹身世诗又多悲愤,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他的边塞诗。他长居塞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的描写贴切细致,既有雄奇之壮美,也有萧瑟之凄清。有战士英姿勃发为国浴血奋战的激昂,也有战争残酷和悲惨;有塞外少数民族文化的亲切,也有战士思想之悲情。他将塞外诗的范围不断扩大,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文学贡献。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描写了塞外飞雪中送别友人的壮丽景色和飘逸思怀。全诗内涵宽阔,气势纵横,奇丽多变,韵律抑扬。景象鲜明雄劲,令人心神凝住,顿生大气磅礴飒爽之风,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可称为大唐盛世最燃情、最壮美的边塞诗。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此诗作于岑参二次出塞阶段,此时正处于诗人受赏识的阶段,诗的笔调浪漫奔放。题目点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也写出了离别时的环境,正值隆冬大雪纷飞之际,诗人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呼啸席卷着苍茫的大地,把晒干的牧草都吹断了。随后,这八月的边地突降大雪,世间一片白茫茫。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到这里,犹如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怒放,将这茫茫塞外染成了一片白,天地之间被银装素裹,只觉得分外妖娆。大雪后枝头上的积雪,在诗人眼中犹如一夜之间盛开的梨花。可见诗人细致的观察力。雪花悠悠飘散进军帐,点点风雪打湿了门帘,雪后的寒冷即使穿上厚厚的狐裘、盖上锦绣的被子也不暖和。

天气寒冷,将军带领士兵们晨练,将军的角弓都冻得发硬拉不开了,都护的铠甲本就寒凉这时就更加冷,冷得难以穿上。但战士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用火热的心融化了这厚积的雪。无边无际的沙漠结成了百丈玄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一个百丈,一个万里,雪后的沙漠景象呼之欲出。

中军酒宴正酣,为回京人送行,琵琶、羌笛、胡琴奏起了别离的歌,黄昏时辕门外又降大雪,军帐中心的红旗已经被冻硬,连寒风也吹不动它。在此情此景下,于轮台东门外送友人回京,离情依依,只见茫茫的白雪已然积满了山路。站在原地看到友人的背影消失在曲折的山路中,雪地里空留马蹄离去的印迹,马蹄向着京城方向踏去,雪花还在簌簌地垂落。

塞外飞雪的壮丽,寒冷的天地,战士的勇猛,友人离别的不舍……诗人将质朴的语言和强健的笔力融于诗中。在飞雪如花中开始,在一片雪白寂寥的脚印里结束,寥廓气势之外又添无限意境。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年号)是盛唐向中唐诗风转变的过渡期间,大历诗风有别于盛唐李白的非凡气魄和浪漫洒脱,也没有杜甫那种现实主义战斗者的深广情怀。大历时期的这批诗人创造出的作品多为表现内心的孤独寂寞,塑淡远细致的意象,注重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刘长卿一生致力于近体,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诗内容多描写身世坎坷,命途多舛的感叹,诗风多凄婉,少骨气,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他也写民生国计,然而最撩人心弦的当属写景抒情诗。此类诗雅致清俊,看似平淡却有余味,让人缓缓沉浸而回味。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其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于诗人被贬之后,诗人寓悲情苦涩于景中,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风雪夜归图。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其中也隐含着无限的感激之情。

日暮时分,天色已晚,而寒风正劲。一个人正孤单地顶着冷冽寒风行走,眼看大雪即将来临,潇潇日暮,让人心伤。青山萧瑟,在日暮的点点寒光中更显得迷蒙深远,旅人经过多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可以歇宿一晚的人家。而日暮远山是在诗人投宿后回望的所见场景,这种时间和视角的调整更让全诗充满新奇色彩。

“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是一座简陋的茅舍,在如此寒冬中更显得凋零枯寂。“寒”“白”“贫”三个字令人觉得进了屋舍仍觉寒冷,屋内依然蕴着寒气,屋舍简陋而清冷。虽然已然顺利投宿,内心却依然寒意重重,更显出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苦涩。

诗人进入被寒风不断侵袭的茅屋,已安顿好准备入睡,忽然耳边传来在夜色中更显得响亮的犬吠声,声音在山中不断回响。一声犬吠更突显大山夜色中的宁静,也为寒夜冷白的景色增添了一丝活力。

“风雪夜归人”,狗叫声引出人来,想必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交加的夜色中披着一身苍茫回家了吧。细细品味,在这样寒冷的夜晚,风雪夜归犬相迎的画面,使人读到了一丝温馨的感觉——家再破旧,风雪中都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而诗人也一扫悲戚之情,心中点亮了一丝温暖的希望。

这“白、寒、贫”的茅屋,让人不觉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同样是茅屋,读刘长卿的诗,让人在困顿中重燃希望。

诗人写风雪寒冬之夜投宿人家,情景中尽显悠远韵味,绵长而动人心。也许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寒冬时期,但是请别忘记,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心安,总有一个时刻让你感到人情的温暖。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字幼公,唐代诗人。著有论诗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对于作诗,诗人有独特的见解和自己的诗歌观,格外认同神秘的、灵性的美。这对后世的神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戴叔伦其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均有涉及。戴叔伦一生生活多坎坷磨难,他出身隐世家族,少时拜萧颖士为师,聪慧过人,“过目不忘”。青年时期的戴叔伦经历战乱逃难到江西鄱阳,在异地他乡生活窘迫,一生仕途浮沉数十载。而他独特的生活阅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其诗词题材广阔,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丑恶艰险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感叹漂泊在外离愁的,也有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

《兰溪棹歌》是一首如民歌一般悠扬、轻快、生动的船歌。全诗笔触优美清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水上渔家的欢畅之情。

棹歌,即乐府民歌中的《棹歌行》,意为渔民咏唱的船歌。一弯峨眉凉月随风挂在柳湾上空,月朗星稀,秋色正浓,清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不禁让人想起“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景象。月色照着溪面,溪面倒映着月色,交织相汇,清新雅致。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歌唱。

歌唱风光的民歌,多在白天取景因在白日艳阳高照下,景物显得蓬勃明媚,生机盎然。所以诗人却独出心裁,在月色下歌咏江南山水,更显出兰溪夜晚的淡雅秀媚。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潇潇春雨,伴着凉凉夭夭桃花飘零,脑海中不禁浮现“雨洗杏花红欲尽”的诗句。杏花在雨水的洗礼下,芳华更盛。只不过,诗中所写的是三月初三桃花雨,不知是雨让桃花更娇艳,还是桃花为雨添颜色?

其中“三日”为三月初三上巳日,一弯新月正好紧扣“凉月如眉”。雨中小船继续前行,蘸湿的桃花飘洒,夜色细雨中一叶扁舟,构图优美动人。

沉醉在美景中,踏着夜半歌声,不知不觉间,小船已从平缓的水面行驶到滩头。侧耳听到水声哗哗急促地响,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水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安静的月色中,似乎时不时能听到鱼儿逆水而行,上滩发出的窸窣声,那是鱼儿摇鳍摆尾地拍水游上溪滩。此处以动衬静,为宁静的夜增添无限生命的活力。

这首《船歌》虽写兰溪之夜,但它并非笔墨重彩写常人想象的夜的静谧、月的朦朦清辉,而是写兰溪夜景的清新灵妙,澄澈秀丽。欢快的歌声中,渔家的欢畅之情反衬出兰溪的清秀隽美。俯仰间,月色桃花雨,鲤鱼涌上岸,形成一幅绝美画卷,跃然心间。游人乘着渔舟在夜色中畅游兰溪,风情和月色正浓。

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年少时就是玄宗近侍,时常出入宫闱,爱和贵族子弟四处横行,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乡里的父老百姓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心生厌恶。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慌忙率领百官宗室奔蜀,韦应物深感世事无常,从此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变得寡言少语,仿佛年少时的鲜衣怒马、风流不羁都随风而去,恍如大梦一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韦应物终学有所成,心思也成熟了很多。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任职。为官期间,韦应物勤于政务,仁爱忧民,更时时自我反省。他忧时爱民的仁心也反映在他的诗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有生气,又兼备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多为政治理想服务,多写民间疾苦。另一方面,韦应物诗中的人情景也经常透出清新恬淡之意,这首《滁州西涧》即为其中翘楚。

此诗是山水风景名篇,写于韦应物滁州刺史任上。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清幽景象和诗人春游所见,读之有淡淡的忧伤萦绕心头。

诗人闲来于西涧游览,一片萋萋芳草幽然生在涧边。此时,群芳争奇斗艳的花期已过,而这片芳草如遗世独立的佳人幽冷而寂寥,却又风姿绰约,别有一番风情,颇得诗人钟情——我唯独喜爱这涧边幽草,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婉转啼鸣。

深树一词写出了树荫的茂密幽深,一个“上”字,顿时将读者由岸边指向树上,利落干脆显得格外醒目独特,彰显诗人豁达明朗的心胸。这清新的深涧幽草搭配黄莺动听的歌声,加上幽深静谧的树荫,山中缓缓的溪流,动静相融地描绘出一幅幽深静谧的景致。

山涧傍晚时分,春雨忽致,淅淅沥沥地下着。水流进西涧,春潮上涨水势湍急起来,春潮携春雨而来,一个“带”字,仿佛将春潮涌动赋予人的形象。夜晚,春潮上涨,细雨汇成急流,看似与上文的幽草黄鹂无关,而这番匆促场面让原本就人迹罕至的郊野渡口更显得凄冷荒凉。荒芜的野外渡口没有人来这里,只有空空的小舟随波纵横,自在漂浮。

结尾这两句飞动中显宁静,对比中升华意境,将自己的忧伤、喜好、向往和自在写在景中,赋于情中。由此诗可看出古人写景写情写事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不仅有散文的美感意境,也有记叙文的逻辑发展性。一首小诗也许是随情而发,但是包含的韵味和文学性却是集大成的,尤其考验诗人的功底。

韦应物这一生,半生逍遥,半生悲苦;半生自在,半生无奈;半生飞动,半生静逸。一首《滁州西涧》自冷处着眼,却自得野趣。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颍川人,唐朝诗人,世人称“王司马”。王建出身贫寒,一生潦倒,46岁以白发之龄初入仕途。在长安时,他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一起谈论诗书,议时政。可想而知,这些文豪在一起,一定会碰撞出耀眼的灵感火花。

王建因前半生贫困,从小就接触社会现实,十分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而他一生所著中成就最高、最为优秀的,是新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的新乐府诗最擅长白描,同时运用比兴、对比、映衬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他用诗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同情底层生活贫苦被强权压迫的劳动人民,抒发对当权者的不满、悲愤之情。其用笔简洁精炼,语气含蓄,语言通俗,富有民歌谣谚的文学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还有详写宫廷生活的《宫词》百余首,可作为后世研究唐朝宫廷历史的重要史料。他的绝句作品更是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此诗由题可知作于中秋之夜(在原诗题下有注解:“时会琴客”)。中秋佳节,朋友相聚于院落中庭,共同赏月写诗寄情。明月当空,众人或饮酒,或吟诗,月亮总是给人以奇妙的灵感——这一点无论古今。诗人先写景后怀情,将中秋之夜的寂寥和宁静冷凄如画卷般呈现出来。

院落中庭在冰凉的月光下一片银白,树影斑驳,树上栖息着乌鸦。诗人抬头仰望夜空的圆月,直视园中的树、树上的乌鸦,最后低头看见庭院地上如霜雪般冷白婆娑的树影。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有层次感,将月夜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乌鸦沙哑地叫着,以声衬静,更显清冷。秋露悄悄地将院落中的桂花打湿,桂花香气弥漫,沁人心脾。中秋月与桂花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神话中月亮之上的广寒宫,月桂神树,嫦娥蹁跹,意境优美,让人神思飘飞。

在这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时,天下的人都在望月。由赏月升华到秋思,场景转化自然顺畅,含蓄而不动声色。

圆月照耀着大地,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离乡之人在远方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景,选眼前景象,有声有色有香味,有植物有动物有月亮,有露珠,有听觉,有视觉,有嗅觉。虽不着一个“月”字,但尽显秋思。

结尾抒情,诗人以几人的赏月,联想到天下人共赏月,以己怀思写众人之思。不知那带着淡淡幽香的清冷月光今夜落入谁的家,落入谁的心间?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曾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从白居易所作诗篇中可得知,他年少时因世事离乱过着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然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饱经战火的摧残,他心中的志向更为坚定——做一个伟大的诗人,写社会现实,为民众传达心声。让天子和上位者听到民间疾苦,以救民于水火之中。

他作诗时追求的是一种“老妪能解”的境界。诗篇措辞通俗易懂,平易流畅,又兼具意境,当时流传极广。他的诗歌读者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小民,妇孺儿童。真正称得上雅俗共赏,可谓得天下之大才。甚至,其名声远扬到海外,在日本也广为流传(白居易的诗歌中透出的闲适伤感极为契合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象。在平安朝时期,上至天皇下至女官都是白居易的忠实崇拜者)。

白居易曾在自叙中说:“夫美刺者,谓之讽喻;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他为杂律。”因此,白居易把自己的诗词题材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暮江吟》就是一首抒写闲情逸趣的佳作。

全诗摄取了两幅景象进行描写:西沉的残阳红艳铺水,新月初升如弯弓的宁静幽美。

金光闪闪的夕阳西下于江水尽头处,一点一点即将消逝在地平线。夕阳的余光慢慢散开,只剩下几道透着昏红的光柔和地铺在江上,给人亲切、闲适的感觉。江面的风轻缓地吹着,江水静静地流动,有细微的清波漾开,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波光粼粼闪着一片轻柔的红光,好似披上一层薄薄的红纱,水的柔情尽显无遗。而江水的另一边被夕阳扫过,只剩下一片深如玉石般的碧波,凄清冷淡。冷暖色调对比,光线色彩搭配,将自然的瞬息变化和自己的喜悦闲情呈现于落日余晖照耀着的碧水中。

晚景已然落幕,新月初生,诗人望着远处的残阳,近处的江水,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正值九月初三,露气渐重,在月色下透着晶莹的光如珍珠润滑莹亮。上弦月弯弯如弓。九月初三夜晚如此可爱,缘于诗人的愉悦心情。

杜牧在《沈下贤》中云:“一夕小敷山下路,水如环佩月如襟。”写江水淙淙素月澄明,与本诗景物选取虽相近,但是观察着眼处不同,一写残阳铺江月如弓,一写水光流动月光银白之景,相同之处都是借景抒情怀感思。

白居易自己所作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是活用色彩对比,抓住景物特点写春日骄阳之绚丽。

一首《暮江吟》,两组风景,多种柔情,诗的和谐宁静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平静合二为一,表达对自然情景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天上的月亮,身下的露水,清新的自然,宁静祥和的月色,不由得让人沉醉。闭上眼睛再读诗篇,带着轻松、闲适的心情,让我们一起于江边漫步,梦回大唐。

元稹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使东川·南秦雪

[唐]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以试策及第为状元,在科举考试前,元稹和好友白居易呕心沥血地写了七十五篇《策林》。两人就时事为论,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两人的作品非常对主考官胃口,主考官非常欣赏两人这份敢于直面的勇气。于是,元稹和白居易双双进士及第,元稹更是高中状元。

随后,元稹被授予左拾遗,主管监察皇帝官员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但元稹性格耿直,说话不够委婉,常常得罪人,只做了几个月的左拾遗就被贬出京城。后来,几经波折,元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去四川办案。由于他手段强势,雷厉风行,且铁面无私,弄得当地官员惶惶不安。而当地百姓则奔走相告,盛赞元稹为民着想、为民请命,以至于元稹的名声震动三川。

不到一年,元稹又被调到洛阳任监察御史,他在文中自述:“吾自为御史以来,效职无避祸之心,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然而,他虽满怀为国为民之心,骄奢淫逸的贵族豪门却树大根深,元稹想大刀阔斧地将保守势力连根拔起,还没开始动作就因触犯权贵动了众怒,最后竟被贬职。

面对如此委屈,元稹却依然豪情满怀:“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元稹一生一直处在被贬、被调遣、升职又贬谪的循环中。刘禹锡评价元稹——犹如翠竹般怀端直性,刚正不阿。

元稹诗作有揭示现实的诗,有抒发自己情怀政治抱负的诗,有新乐府诗,也有深情不已让人读后不觉心酸的悼念亡妻的诗。《离思》中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道尽了多少思念,至今让人读之伤怀。

而元稹的写景诗也独树一帜。《使东川·南秦雪》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讲究严谨的对仗、押韵。此诗写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经过骆口驿站路口时的所见所感。

京城的寒意散尽后就到了清明时节,而驿谷到了深春时节还没有春天的气息。人都说南方的春天来得早,而驿谷这里到了暮春时节了,还没有看到一丝春意。首句就将两地做对比,寒对春,也说明诗人内心的凄冷之情。

才看到山岭上飘过厚厚如盖的云彩,就发现深色的岩石下如微尘般的白雪。雪后千万座山峰一片晶莹,像透着光的玉笋。万株松萝被冰雪撒上了万朵银白色的花。雪景美妙绝伦,千峰万树一片白光。这里“千”和“万”都出现了两次,有韵律美感,更显雪中亮闪的山峰玉树。景致虽阔野,但更显寂寥,也寓示接下来的路途会有很多困难。

结尾转折,用活泼的鸟儿和叫声凄惨的猿猴两个意象与诗人自己做对比——在这个寒冷到猿猴不鸣、鸟儿懒飞的日子里,只有那白雪覆盖的小路上,一个骑着青骢马的孤独背影在寒冷的天气里继续前行,那就是要出使南秦的孤寂的诗人。长路漫漫,冰雪未消,不知前路如何,诗人内心深处有些忐忑。

元稹的挚友白居易也写了《南秦雪》与他唱和:“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我思旧事犹惆怅,君作初行定苦辛。任赖愁猿寒不叫,若闻猿叫更愁人。”诗中对元稹千叮万嘱,真心劝慰。两诗遥遥相对,一个说骆口春意晚,一个说那个地方气候冷多下雪;一个说猿猴都不叫了我却在独行,一个安慰如果听到猿声叫,会更让人忧愁。白居易又以过来人的口吻担心元稹的头一次远行,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切。

人生多歧路,风景再美,一个人看时尽是孤单,有人分享,才叫圆满。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出身宗室贵族之家,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出生时,诗仙、诗圣、诗佛、诗狂等都已名满天下。要想成为著名诗人,在诗坛有所建树,自当别树一帜。李贺傲人的天赋,使他写的诗充满离奇浪漫,有别于李白的追仙慕道。李贺常在诗中用神话传说寓意古今,想象力极其丰富。又因他一生苦吟,诗作多苦闷抑郁,世人将他尊为“诗鬼”,后世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属唐宗室远支。但这个贵胄子弟却过得分外孤苦,居漏雨小舍,日常温饱都成问题。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破落的家庭,却出了一个天才。李贺自幼才思聪颖,七岁疾书写《高轩过》一诗,韩愈亲眼所见李贺才华,异常震惊。除了天赋异禀,李贺作诗也十分刻苦,他白日骑着毛驴找灵感觅佳句,晚上则是整理白日见闻,继而创作。如此痴迷和勤奋,令年仅十五岁的李贺名满京华。

凭着李贺的出众才情,他本可早登科第,但他未成年时丧父,必须守丧三年。所以,二十一岁时他才参加河南府试,一应而过。但他的文才名声太显,遭人妒忌,流言传说李贺父名“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犯了“嫌名”。无奈之下,李贺愤而离场,未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次不幸的遭遇对李贺打击很重,他为了抒发悲愤写了不少诗作。后经考核,李贺终于入仕,任从九品的奉礼郎。

三年的为官生涯让李贺看尽官场的黑暗,深深地体会到了社会现状,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这一时期,李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以《雁门太守行》为代表的诸多佳作,奠定了他在中唐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李贺用它为名写成了一首描写边塞战场惨烈壮阔的诗歌。此诗延续了李贺以往诗作的浓艳和绮丽,将战场风谲云诡的场景、战士们的悲壮气氛渲染得异常震撼。

敌军来势汹汹,硝烟弥漫着整个城池,气氛异常紧张,如黑云盖天般要把整座城池摧毁。就在这危急时刻,我方英姿勃发的战士们身着光亮的铠甲,他们誓要把来犯之敌驱逐干净。黑云、金甲颜色如此浓烈,显得一方诡异气势汹,一方昂扬散光芒。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秋夜里,响亮的军号吹起,刹那间响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奋勇抗敌,鲜血喷洒在这塞外天地,热血转眼凝成暗紫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部队夜袭,战士们浴血奋战。半卷的红旗、隆隆的战鼓声体现了战况的激烈。红旗染上鲜血落在泥土里,战场上打斗激烈又充满死亡的冷寂。终于,援军到了易水,战士们不禁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语。是啊,自古征战又有几人回,胜利是用鲜血堆积而成的。战士们心潮澎湃,为国杀敌奋战到底。寒夜霜降,冷风刺骨,鼓声渐渐低沉,仿佛也在诉说战场惊魂之夜的凄冷。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战士们为报君恩万死不辞,手携宝剑,身披铠甲,视死如归。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杜牧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开创了晚唐诗歌的高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之区分盛唐时期名声显赫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杜牧不光诗歌有成,而且善作散文,通读经史。他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他从小耳濡目染,这为他形成独到的政治见解做了良好的铺垫。杜牧十几岁时正逢皇帝讨伐藩镇,振兴国事,极具政治敏感度的他在读书之余开始研究军事,通读《孙子兵法》,而且擅写策论。此时,他的政治才华初露锋芒。

杜牧二十岁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于二十三岁作《阿房宫赋》,借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示,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十五岁时,杜牧作《感怀诗》,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皇权旁落、朝廷一片疮痍的历史,鞭挞藩镇将领的跋扈,也用以激励国家自救自强。用历史抒怀,读来使人震撼。

杜牧还以七言绝句著称诗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清明时分的画面写得极其自如,余韵无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自然美与情感交织,写绚丽秋色更胜春景一筹,表露内心情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江南楼台烟雨蒙蒙,又写出时光交错的感觉,深邃空灵。

杜牧的七绝内容多为咏史抒怀,无论是语言上的质朴,还是气韵上的高古,写景上的精妙,抒情上的深刻,都包容在诗中。而同样是绝句,杜牧的写景抒情小诗,风格则多清丽典雅。

《题扬州禅智寺》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这首诗时,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洛阳官场错综复杂,杜牧备受挫折。正逢弟弟患眼疾在扬州的禅智寺休养,杜牧前去探望时作了此诗。此诗描写了寺庙环境清幽,后笔锋一转,写扬州的繁华场景,以动衬静,用热闹衬宁静,也反映了诗人的落寞。

夏末初秋,一场秋雨过后一只蝉在树上鸣叫着,好似把绿叶都催黄了。古人常用蝉鸣的意象述说愁意,或表达高远。如杨万里在《听蝉》一诗里写“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天涯”;孟浩然写“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元稹云“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而王国维已经将这种莫名的悲愁看透——蝉本无知,诗人闻蝉凄切,只因为心中有愁。看来,杜牧心中也萦绕着忧思。

松枝、桂树纤细的枝条飘飘摇摇,也露出了秋的萧瑟。青色的苔藓长满了台阶,因为人烟稀少,寺庙更加寂静,白鸟在寺庙上空盘旋,这景象更让人感到凄凉。

黄昏时的云雾慢慢下沉,将本就浓密的树木染上一层暗淡,忽然洒下的一抹斜阳给这幽深的树丛带来了一点余光,但是很快就随着西落的太阳慢慢消失了。暗中忽然见光明,只是这光算不得亮,且很快就消失了。作者写景色变化也写心情变化,人随景色瞬息变化而心情波动。

诗人看到日暮雾霭,不禁生出寂寥苍凉感,看着被竹影铺满的小路,一眼望去,思绪漂浮,谁知道如此安静的小路,通向的竟是那歌舞升平、繁华璀璨的扬州城呢?全诗意象蕴含幽深冷清之意,即使有美好也很快消逝,最后一句更用热闹的扬州街景反衬出诗人的寂寥之情。

热闹是别人的,孤单是自己的。即使身处繁华的闹市中,有时更令人体味到心底的孤寂。

李商隐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早期在诗歌创作上以李贺奇峭的风格为方向,也善于仿照南朝流丽的诗体,写下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无题》诗极具独创性,构思新奇,情深意切,有血有泪,令人感动不已。他的每一首情诗,都是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如千古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旧情可追忆,只是一切恍如隔世,已注定错过;“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要么痛彻心扉,要么像细水长流般缓缓疼痛,直至心死成灰方才放下。

李商隐的政治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他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亦不同于杜牧诗作的大开大阖。他总是含蓄深沉地借历史经验以对应时事,并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诗纳入政治诗的特殊形式里。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仕途坎坷又逢时事动荡,他写的《有感二首》即借旧事反映时局动乱,其中蕴含着李商隐的政治态度。

他连用数个典故,隐晦又激烈地抨击了专权把持朝政的宦官——“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李商隐愤慨地直接指责宰相李训,为无辜死亡的人喊冤抱不平。而最为激烈却看似平淡的最后一句,写出了他的恨:恨君主的无能,痛恨弄权的宦官搅乱朝政。全诗用意严谨精致,立论真挚婉凄,有史料价值,有艺术性,亦发扬了杜甫用诗歌为民众发声的传统。

而《春雨》一诗是李商隐的“李氏情伤”的又一名作。全诗借春雨怀人,绵绵不觉的细雨正如诗人内心凄婉的相思,一字一泪。

正逢新春乍暖还寒,人人都因万物复苏而欢喜,诗人却披着衣服独自一人卧在床榻之上,伤感之情顿时跃出诗卷。诗人睹物思人,心神恍惚难受,看任何景致也提不起精神,反而带着凄苦——红楼依稀还有你的身影,春雨飘飞,更显凄冷。这让诗人更加沉默,只剩下珠帘在雨中拂动。

路途遥远,本就奔波劳累不堪,一路上都是暮春景象,没有欣欣然的活力,虽茂盛但让人神伤。也只有在残破的梦中依稀有你的影子。诗人白日恍惚,夜晚也在梦中黯然神伤,这情伤日夜消磨着诗人。

如此浓厚的思念却无法倾诉,无法传递,只有将这深情寄在万里云层里,祈求大雁带着这思念传给你。将这含蓄婉转的思念真情,传递到万里之外。梦境、细雨、珠帘、红楼,虚虚实实,朦朦胧胧,将“情”这一字在景色的烘托里写得如此凄婉,可见诗人艺术手法的绝妙。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正如那庄周梦蝶,也如那蝴蝶梦里的庄周,总觉得那人生如梦,往事如烟。而他的忧伤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为诗营造的,他是否能将诗里的忧伤和人生的悲伤区分开呢?

也许,一切本就是模模糊糊,不知道真真假假,又何必揪着那伤不放?又或许,在他的眼里,每一滴孤寂的春雨都是一颗伤心人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