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指南制定及修订的基本过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发表的两个指南实际上已是第3版,已经历了13年的方法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顺应国际趋势、体现我国国情方面经历了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两个指南从启动到发表的时间经历分别为:第1版(合订本)约3年(2002~2005年),第2版(2010版)约2年(2008~2010年),第3版(2014版)为1年(2014~2015年)。本次新指南更新修订是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下,由脑血管病学组具体组织实施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如下:
2014年5月在成都召开的天府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开设了特别专题“脑血管病指南制定方法与临床应用论坛”,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指南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此专题论坛主持人为神经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蒲传强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及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刘鸣教授。主题发言人为各脑血管病指南撰写的负责人王拥军、黄一宁、董强、张苏明及刘鸣等教授。他们分别就各自负责指南的制定及修订方法和内容提出了问题并引导讨论,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到会的资深脑血管病专家饶明俐教授、脑血管病学组的其他多位专家及一线临床医师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新一轮指南制定及修订仍然采用“循证+共识”原则。指南制定及修订的具体原则与方法介绍见《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第一部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的其他脑血管病指南制定和修订,都采用这一原则和方法,其基本符合世界卒中组织推荐的步骤和流程(表1-1)。
2014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指南初稿讨论会,多学科专家如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部分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专家参加了讨论。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脑血管病学组全体委员会议并特邀部分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参加,对指南修改稿再次进行讨论。2015年1月先后召开了指南定稿会和神经病学分会的常委会,在两个会议上热烈讨论后通过了新指南的定稿。在上述会前会后还征集了多方面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因此,新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可能存在一定局限,但仍不失为当前相对严谨、符合国际趋势和我国国情、最有权威性的脑血管病循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