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头痛眩晕用药
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是因为头颈部痛觉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头痛,既可作为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存在。如颅脑疾病、颅外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中医认为,头痛眩晕的发生,可因外感风、寒、湿、热等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邪气滞留,阻抑清阳,气血不通,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有内伤头痛,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眩晕是多个系统病变时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病人感到自身或者周围境物有旋转或摇动的感觉,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由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眩晕有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或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中毒、眼源性、头部或颈椎损伤性病变。
眩晕是中医的常见疾病之一,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眩晕病以虚证居多,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肾精不足,脑海失充,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等,皆可导致眩晕。
中医治疗头痛,“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等法。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息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以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则扶正祛邪并举。
1.风寒头痛:症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疗宜疏风散寒。常选用川芎茶调散等。
2.风热头痛:症见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宜疏风清热。常选用芎菊上清丸、黄连上清丸、清眩丸等。
3.风湿头痛: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疗宜祛风胜湿。常选用九味羌活丸(见第1节感冒用药,一、风寒感冒用药)、正天丸(见第5节脑血管病用药)等。
4.肝阳头痛:症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疗宜平肝潜阳。常选用丹栀逍遥丸、全天麻胶囊、脑立清等。
5.肾虚头痛:症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疗宜滋阴补肾。常选用安神补脑液(见第7节神经衰弱用药)等。
6.气血虚头痛:症见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疗宜气血双补。常选用安神养心丸、安神补脑液、酸枣仁合剂(上两药见第7节神经衰弱用药)等。
7.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疗宜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常选用消栓通络片(见第5节脑血管病用药)等。
8.瘀血头痛:症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疗宜活血通窍止痛。常选用消栓通络片(见第5节脑血管病用药)等。
眩晕的中医治疗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1.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疗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常选用全天麻胶囊、脑立清丸等。
2.肝火上炎:症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常选用养血清脑颗粒等。
3.痰浊上蒙: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常选用消栓通络片(见第5节脑血管病用药)等。
4.瘀血阻窍: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黯;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常选用消栓通络片(见第5节脑血管病用药)等。
5.气血亏虚: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㿠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常选用安神养心丸等。
6.肝肾阴虚:症见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色恩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疗宜滋养肝肾,养阴填精。常选用养血清脑颗粒等。
川芎茶调散典(丸典、浓缩丸典、滴丸、片典、颗粒典、袋泡剂典、口服液)OTC
药物组成
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荆芥、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散剂:每袋3克,饭后清茶冲服,每次1~2袋,每日2次;水丸:饭后清茶送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浓缩丸:饭后清茶送服,每次8丸,每日3次;滴丸:每袋2克,饭后清茶送服,每次1袋,每日3次;片剂:每片0.48克,饭后清茶送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颗粒剂:每袋7.8克,饭后开水或浓茶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袋泡剂:每袋5克、1.6克,开水泡服,每次2袋,每日2~3次;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头顶痛(少阳经头痛),两侧痛(厥阴经头痛),前额痛(阳明经头痛),均可用本品。常规服用。
对于血管性头痛以及顽固性血管性头痛有较好疗效。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镇痛、镇静、抗炎解热等作用。
眶下神经痛是一种较顽固性疼痛,服用西药,疗效欠佳。中医认为,头面四肢裸露于外,而眶下神经也较为表浅,偶遭风寒之邪侵袭而为患。病位在上,病性为风为寒,故用本品上行发散,祛风散寒,可获良效。常规服用。
与龙胆泻肝丸合用,常规服用。
散剂,每次6克,每日3次,饭后清茶送服,7天为一个疗程。
鼻为肺之窍,风邪上犯肺卫,肺气失宣其窍先应,故鼻为之不利。治宜因势利导,“因其轻而扬之”,施以辛散的本品,风邪得散,清窍得通,可获良效。散剂清茶冲服,每次6克,每日2次。
鼻息肉是鼻腔内的特殊赘肉,表面光滑呈淡红色或灰白色,触觉柔软,可以拨动。症见持续性鼻塞,语言常呈阻塞性鼻音,记忆力减退,常伴头晕、头痛。散剂清茶冲服,每次6克,每日3次。
风寒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风邪入中少阳、阳明经脉所致。常规服用。
本病因风热客于少阳,脉络受阻所致,西医多用消炎止痛药治之,疗效不佳,用本品治之,疗效颇佳。散剂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头、颈、四肢、上胸脊、内脏病症候群,统称为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或称颈椎关节病,颈臂综合征。采用本品治疗效果满意。口服散剂或丸剂,每次6克,每日3次,一般服药1周症状开始缓解,1~2个疗程症状消失或减轻。
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散剂,清茶冲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不留神经痛后遗症。与龙胆泻肝丸配合,常规服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
1.本品以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感冒头痛效果较好,临床上也用于经过明确诊断的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或外伤后遗症所致的头痛等。
2.久痛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不宜服用。
3.服用本品治疗头痛期间,一般不宜同服其他中成药。
4.孕妇慎用。
丹栀逍遥丸(片)OTC
药物组成
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白术(土炒)、茯苓、薄荷、炙甘草。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头晕目眩,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倦怠食少,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水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片剂:每片0.35克,每次6~8片,每日2次;胶囊剂:每粒0.45克,口服,每次3~4粒,每日2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胸间肋胀,烦躁易怒,日晡潮热,头痛目赤,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脘腹作痛,少腹重坠,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尤以迁延性或慢性肝炎有热象、转氨酶高的患者更为合宜;对肝郁脾虚型乙肝有效。常规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轻重用药1~2个月。
治疗肝逆犯胃之胆囊炎,疗效较好,治疗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远期疗效较好;常规服用。
胸胁胀满,胃脘撑痛,嗳气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常规服用。
情绪不佳,精神反应异常之忧郁症,具备肝郁血虚,化火生热之表现者。常规服用。
气滞痛经、热性痛经、寒性痛经、血瘀痛经、气血虚弱痛经等多种痛经。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症见闷闷不乐,对日常事情丧失兴趣,自感头晕乏力,胃脘不舒,胸闷气短等,甚至坚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到各医院求医,但各项检查指标均为正常。可用本品,常规服用。
本品有镇静、抗焦虑作用,治疗肝脾虚、血虚型失眠。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
高泌乳素血症系指由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以高泌乳素(PRL)升高(≥25ng/ml)、闭经、溢乳、无排卵和不孕为特征的综合征。常规服用。
用天花粉、丝瓜络、漏芦煎汤送服。每日3次,7天为一个疗程。
因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抑郁,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致痰凝,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水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常规服用。
咽部有痰堵或异物感,咽不下、咯不出,如同梅核卡喉,但不影响进食。中医认为“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常规服用。
本方合西药治疗,西药用地塞米松,口服每日3毫克,一周后减半,以后递减,2个月停用;溶菌酶每日150毫克,连服2个月;复方新诺明每日4片,连服20天。治疗期间声休。
常规服用,连续服药3个月。
肩部疼痛,抬举受限,常规服用。
忧思恼怒致肝郁不疏,心血耗伤,心失所养之“心悸”者。常规服用。
对于高血脂、高血压者心情抑郁,脾气暴躁,易恼怒,工作能力下降有较好疗效。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1周为一个疗程。
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30天为一个疗程,服至痊愈止。
本方加六味地黄丸配合面部按摩综合疗法,治疗黄褐斑。本方配合六味地黄丸,凡肾阴虚给予六味地黄丸;肝郁气滞者给予本品;两者皆有者,早服六味地黄丸,晚服本品,15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避免日晒。
症见患处皮肤潮红,进而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快速变为水疱,皮疹沿皮神经呈带状分布,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进犯眼、耳、口腔及阴部黏膜,伴疼痛或发热。本品加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疱疹处,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大多在3~5天后疱疹开始消退。
注意事项与禁忌
1.忌生冷、辛辣、油腻难消化食品。
2.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
3.肝肾阴虚,气滞不运所致的胁肋疼痛,胸腹胀满,咽喉干燥,舌无津液,舌红无苔,脉沉细者慎用。
4.孕妇忌用。
全天麻胶囊典 OTC
药物组成
天麻。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止痉。用于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癫痫抽搐。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胶囊剂:每粒0.5克,口服,每次2~6粒,每日3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头目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等。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规服用。
证属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风痰上扰的眩晕。常规服用。
头目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4周为一个疗程。
对癫痫小发作疗效较好,可有效控制癫痫样发作、脑部痫样放电的发展。常规服用。
证属肝风内动。症见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睡眠差。常规服用。
能明显改善失眠,心悸多梦,头晕等神经衰弱症状。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镇静、抗惊厥、镇痛、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等作用,使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并可减慢心率,提高抗缺氧能力,对实验性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治疗颅脑外伤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高血脂等: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注意事项与禁忌
1.外感头痛眩晕者忌服。
2.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安神养心丸OTC
药物组成
熟地黄、琥珀、当归、白术、川芎、黄芪、甘草、党参、酸枣仁、石菖蒲、白芍、远志、茯苓。
功能主治
益气补血,定志安神。用于气血两亏,机体衰弱,精神恍惚,惊悸失眠。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大蜜丸:每丸9克,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宜餐后服。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身体衰弱,心气虚弱,气短自汗,疲乏无力,精神恍惚,神经衰弱,惊悸失眠,夜卧多梦;舌淡或黯,脉弱或结代。
身体衰弱,精神恍惚。常规服用。
神经衰弱,惊悸失眠,夜卧多梦。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解疼镇痛,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脂,调节免疫,镇静,强心,安眠等作用。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见心悸怔忡,疲乏无力,胸部憋闷,气短自汗;舌淡或黯,脉弱或结代。常规服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
1.外感发热实证者忌服。
2.无气血亏虚的不寐失眠者忌服。
3.不宜同服藜芦及其制剂。
芎菊上清丸典(片典、颗粒)OTC
药物组成
川芎、菊花、荆芥穗、薄荷、白芷、防风、桔梗、炒蔓荆子、黄芩、黄连、栀子、羌活、藁本、连翘、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塞流清涕,牙疼喉痛。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大蜜丸:每丸9克,温开水送服,每次1丸,每日2次;水丸:每袋6克,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片剂:每片0.25克、0.3克,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颗粒剂:每袋10克,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恶风身热,偏正头痛,头晕,目眩,鼻塞流涕,牙疼喉痛,咳嗽,咳吐黄痰,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头痛眩晕,恶风,鼻塞流涕,口苦咽干,或目赤耳鸣;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紧数。常规服用。
头晕目眩,鼻塞流涕,耳鸣,咽喉不利,口苦咽干等。常规服用。
牙龈肿痛,遇冷热加重,兼头痛,头晕,口苦;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有解热、镇痛、抗菌及抗炎等作用。
常规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症见头痛,头晕,目眩,鼻塞喷嚏,鼻流清涕或浊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常规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常规服用,15天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与禁忌
1.体虚者慎用。
2.寒证忌用。
养血清脑颗粒(丸)典 OTC
药物组成
熟地黄、白芍、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当归、鸡血藤、川芎、延胡索、细辛。
功能主治
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颗粒剂:每袋4克,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浓缩丸:每袋2.5克,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头痛,眩晕,心烦,失眠等。
证属血虚肝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累、恼怒加重,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常规服用。
证属肝阳上亢。症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常规服用。
证属心脾两虚。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改善脑膜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广泛用于因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及原发性头痛(如紧张型头痛、偏头痛等),女性周期性头痛,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脑外伤后头晕头痛等。研究表明,本品还有改善慢性脑缺血、保护神经元、预防血栓作用,提高抗氧化功能,降血压,改善糖代谢等作用。
本品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黏稠度。与氟桂利嗪联合,常规服用。
本品软化血管,缓解血管痉挛。常规服用。
本品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缺血、缺氧。常规服用。
本品降脂,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异常血流变,调节自由基失调,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常规服用。
本品软化血管,缓解血管痉挛。常规服用。
本品镇静镇痛,增加脑血流,抑制平滑肌收缩。常规服用。
与甲钴胺联合,常规服用。
本品降低血黏度,抗凝血,降低血小板凝集,抗血栓,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记忆。常规服用,15天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与禁忌
1.服药后偶见恶心,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可自行消失。
2.本品有平缓降压作用,低血压者慎用。
3.孕妇忌服。
脑立清丸典(片、胶囊典)OTC
药物组成
磁石、赭石、珍珠母、猪胆汁(或猪胆粉)、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水丸:每丸0.11克,口服,每次10粒,每日2次;片剂:每片0.25克,口服,每次5片,每日2次;胶囊剂:每粒0.33克,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口苦咽干,心烦难寐;舌红苔黄,脉弦。
证属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或红绛,脉弦有力,常规服用。
证属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性急易怒,心悸健忘,少寐多梦,心烦口苦,痰黏,小便黄,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弦。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镇静、降压等作用。
本品与硝苯地平合用,可改善循环,解除微血管痉挛,从而降低血压。常规服用。
丸剂,常规服用。
丸剂,常规服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者忌服。
2.体弱虚寒者不宜服用。表现为气短乏力,倦怠食少,面色苍白,无红润和光泽,大便稀溏。
3.孕妇忌服。
清眩丸(片)典 OTC
药物组成
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大蜜丸:每丸6克,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片剂:每片0.55克或0.3克,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头痛,头晕,目眩,鼻塞不通,牙痛,脉浮紧。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眩晕,头昏头胀,周身酸痛,鼻塞不通,咽痒音重;舌苔白,脉浮数或紧。常规服用。
症见头痛脑胀,痛连项背,遇风尤剧,甚则头痛如裂,或痛偏于一侧,发热恶风,面红目赤;舌苔黄,脉浮紧。常规服用。
证属风热壅遏。症见涕多黄浊,头痛头胀,鼻塞不利,嗅觉减退,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伴咽喉不利,咳吐黄痰,口渴喜冷饮,大便或干,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常规服用。
证属风火上扰。症见牙龈红肿,或不红肿、咀嚼困难,入夜疼痛加剧,口臭气秽;舌红苔白黄或黄腻,脉弦紧。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
常规服用。
见有上述症状者。常规服用。
常规服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
阴虚阳亢者不宜服用。表现为眩晕,头胀痛,口苦,易怒,咽干,目赤,腰膝酸软。
黄连上清丸(片、胶囊、颗粒)典 OTC
药物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酒炙)、栀子(姜制)、酒大黄、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炒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石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剂型规格与用法用量
大蜜丸:每丸6克,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水丸:每袋6克,每次3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袋3克,每次1袋,每日2次;片剂:每片0.31克,口服,每次6片,每日2次;胶囊剂:每粒0.4克或0.3克,口服,每次2粒,每日2次;颗粒剂:每袋2克,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
家庭医疗
应用本品的基本指征: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头晕耳鸣,头胀痛,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赤黄,脉弦数。常规服用。
白睛暴赤,灼热疼痛,热泪滚滚,眵多黏腻,畏光羞明,眼涩难睁。常规服用。
口腔生疮,局部红肿疼痛,影响进食,口渴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常规服用。
牙龈肿痛,头痛,面热,口渴欲饮,口气热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常规服用。
药物新用
本品具有抗感染、解热、镇静等作用。
蜜丸,常规服用。
急性牙根尖炎、牙髓炎、牙周炎、口腔溃疡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片剂,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片剂,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实热上攻的头昏耳鸣等。常规服用。
蜜丸,常规服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
1.不宜同服温补性中药。
2.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3.脾胃虚寒者忌用。
4.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