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撰,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金大定二十六年,即公元1186年),初刊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一年辛亥(1251),是阐述刘氏临床经验及阐发其学术观点之作,乃寒凉派著作之一。此书是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
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与作者
本书作者刘完素,名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省河间市人,故世称“刘河间”,并以“河间”名重天下,乃金元四大医学家之首。约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1120)至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之间,享年80岁左右。刘氏自“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数十年的刻苦研习,加之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终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使其于《内经》,尤其是其中的五运六气,深有灵悟,洞悉运气有常有变及对发病之影响。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加之北方地高天寒,“其民淳朴,习于勤苦,兼以饮食醇,久而蕴热”,病则因“寒包火”而病热者居多的客观实际情况,强调火热为病,力倡“六气皆从火化”,力辟《局方》用药燥热之偏。主张辛凉解表,泄热益阴,善用寒凉药物,“尊之经,断自我”,创制凉血解毒、泄热益阴“奇而妥”之方剂,以应火热之疾。“左右逢源,百发百中”,自成一家。从而创立了祖国医学著名的火热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这一学说,不仅造福了当代,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明清之季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伸己说,刘氏将其数十年的临床心得及其中医理论方面的灵悟,记而述之,勒成一部,而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其理法方药,与刘氏所撰之《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要旨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一脉相承,互为羽翼,是研习刘氏学说的必读之书。
本书撰成之后,刘氏因“此集非崖略之说,盖得轩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济人命,舍之无以活人生,得乎心髓”,所以“秘之笥,不敢轻以示人,非绝仁人之心,盖圣人之法,不遇当人(适合承业之人),未易授示”,而未公诸于世。明·
仙曰:“始守真靳惜无传,至胡元宪宗(铁木真之孙,蒙古大汗蒙哥,公元1251年至1259年在位,庙号宪宗)元年辛亥,乃宋理宗淳佑十一年也,相去六十五年矣,大卤(太原)焉政亨(杨威)谓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可泯也,乃锓诸梓人”,“使先生之道,出于茆茨荆棘(民间)中”,而初刻传世。历代刻刊及现代排印本较多,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记载,有十余种版本存世。
据史料所载,刘氏医著甚丰,自撰及门人、私淑者编撰的著述,除本书外,还有《素问要旨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河间伤寒心要》《刘河间伤寒医鉴》《河间刘先生十八剂》《治病心印》《素问药注》和《保童秘要》等。因年移代革,灾害兵燹,后4种已失传,诚为憾事。海内现存的前9种,20世纪80年代初,被卫生部列入重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定为国家级中医科研项目下达给在下,余率同道,收集海内所存之重要版本及孤本(如《素问要旨论》清刻本等),精校细勘,历时5年,圆满完成此辑校工作,名之曰《河间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已于1998年1月出版。此书乃首次将刘氏海内所存的医著,经精校细勘、精当训释而集成者,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如欲全面了解刘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学建树,阅之即得。
二、主要学术观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三十二篇。上卷九篇,名之曰原道论、原脉论、摄生论、阴阳论、察色论、伤寒论、病机论、气宜论、本草论。分别对天人合一、病机、运气、诊法、治则、药物及养生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特别对风热湿火燥寒六气外感、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主气木火土金水偏盛而内伤所致疾病之病机,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阐发《素问》之幽隐,彰显《素问》之真谛,既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又对中医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中、下两卷,共二十三篇,其中病论二十二篇,名之曰中风论、疠风论、破伤风论、解利伤寒论、热论、内伤论、疟论、吐论、霍乱论、泻痢论、心病论、咳嗽论、虚损论、消渴论、肿胀论、眼目论、疮疡论、瘰疬论、痔病论、妇人胎产论(附带下论)、大头论(附雷头风、附耳论)、小儿斑疹论,药略一篇(附针法、附诸吐方法)。病论每篇均为对该病先论述,后处方,内容宏富,多有阐发,读之对该病的原始要终,理法方药,一目了然,极有利于学者之临床。如泻痢论,刘氏曰:“论曰: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热、湿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论曰:春宜缓形,形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泄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受湿,而多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久则防变,而为脓血。轻则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宜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为也,虽圣智不能逃。……故法曰:后重则易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愈,鹜溏为利,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黄芩芍药汤,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黄芩、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无时。如痛,则加桂少许。……大黄汤……芍药汤……白术黄芪汤……防风芍药汤……白术芍药汤……苍术芍药汤……苍术防风汤……苍术地榆汤……。”可见刘氏对此证之论述本之《素问》,旁纳诸大家之经验,以尽其美。治法灵活,随证而施,切合病情。处方列二十八首之多,以便学者随证选方。由此可见刘氏医术精湛、临床经验精深之一斑。药略列临床常用药一百零九味及其主治,简练易记,切于临床。
三、如何学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学习刘氏此书,当与《素问》对照学习。此书与刘氏所撰之《素问要旨论》《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一脉相承,互为羽翼,应互相参照学习,以便理解其深蕴,而为我所用。此书虽一脉相承地阐扬刘氏的火热观点,但其处治则非概用寒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该用何法用何法,该用何方用何方。可见刘氏作为一代医宗,虽强调其火热论点,善用寒凉方药,但不偏执,以病为转移,此乃其所以为大家也。刘氏虽力辟《局方》燥热之偏,然并非一律排斥,如咳嗽论水煮金花丸方后语曰:“《局方》中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白术丸方后语曰:“《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等等,也是刘氏以病为本者。
西安市中医医院 孙洽熙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