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新方法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主要对策

影响个体布病危险行为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主要还是环境作用于心理,进而影响行为,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找出改变危险行为的切入点,并为改变危险行为、促进健康提供依据。下面从生物、环境和学习(心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1)年龄:

年龄对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既相同又不同。例如,从消化道传播的风险来看,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及其制品的高危行为在所有年龄阶段均有发生,而对于皮肤黏膜传播的风险则是不同年龄组的布病高危行为种类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的高危行为多是与幼畜玩耍,20~55岁的青壮年则以饲养和加工为主且风险较高。

(2)性别:

性别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男性要比女性更多进行危险行为,同时,女性的卫生习惯和采取防护措施上要比男性做得更好。

(3)职业:

职业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很大,布病也是职业病的一种。所有进行与病畜及其制品接触的行为,都有可能感染,但不同工种或同一工种的不同工作阶段,其危险行为的风险也有所不同。例如牲畜饲养者与乳制品加工者相比,前者危险行为的患病风险更大;同样是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病原学研究的风险高于从事血清学,即便都是从事病原学研究,进行分离传代阶段的风险明显高于免疫凝胶电泳阶段。

(4)遗传:

《科学》杂志曾发表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文章,其中的观点就是遗传与性格存在一定的关联,也有同卵双胞胎行为倾向相似性的研究,可见遗传不仅让人们获得了上一代的生物学特征,或许还影响到我们的性格。然而,不同性格的人群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有着不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独立(偏执型)性格较难改变其危险行为。可见遗传对于布病危险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且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具体在全部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环境因素

环境对于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医疗卫生等。

(1)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对布病危险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生活村(屯)的卫生条件,如果其生活村(屯)干净、整洁,各项爱国卫生运动措施落实到位,就会减少其肆意放养牲畜导致的粪便播散,也不会将流产物随意丢弃。

生产环境直接影响布病危险行为,全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职业人群的危险行为,但当前我国的生产方式仍旧是粗放型或半粗放型的,职业人群多数还是直接暴露于危险的生产环境,以重庆市某兽用疫苗生产企业为例,开封、培养、分装等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存在空气的弱毒菌苗暴露,所以员工只要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就属于危险行为。此外,企业对员工是否提供防护设备和用品对危险行为影响也很大。

生态环境主要针对养殖业者,生活在海岛、沙漠、雨林等不适宜养殖牛、羊等牲畜的生态环境中,相对危险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季节因素:布病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即发病高峰在春、夏季,低谷在冬季,这可能与中国北方的生活、生产特点以及菌体自身抗性等原因有关,无论怎样,季节因素始终影响着布病危险行为,毕竟北方冬天不能放牧。

(2)社会环境:

医疗卫生影响布病危险行为是多方面的,下面只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通过医疗保险等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改进,可以改变患者就医行为,从不愿就医到积极就医。二是通过疾控中心的健康教育等干预工作能够影响到人群的养殖和防护行为,从不检疫、不免疫、不消毒到采取科学养殖方法和防护措施。三是通过医疗机构的诊疗措施改变患者用药行为,从不遵从医嘱到积极配合治疗。

风俗信仰:风俗信仰往往长期影响布病危险行为,如一些地区食用生肉(奶),这种危险行为一般难以改变,除非发生大型的疫情暴发,造成严重后果。

教育:受文化程度影响布病危险行为较为深远,上文也提到,如果我国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大幅提高,对自身和家人健康更为重视,健康素养得到加强,布病高危行为相应就会减少。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在某些范围内能避免布病高危行为,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政策不允许个人私自饲养、贩卖牲畜,这就避免了更多人从事危险行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消除布病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检疫、免疫和阳性畜扑杀的补贴政策,使畜间疫情消除,这也间接的避免了居民从事危险行为。

经济:美国、欧盟等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对布病疫情均较轻或已经消除布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布病防控的重视,更主要的是经济的发达使畜间根除措施落实更为容易,畜间疫情降低了,人们的行为风险也就随之减少。

事物规律与意外:一些布病危险行为不可预见。因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们通过与野生动物接触可以意外感染,例如有报道秘鲁渔民眼部感染布氏菌,怀疑与接触海中患病哺乳动物有关,此外吉林省某乡村人群聚集于存放患病羊羔的房间内而造成疾病暴发也属于意外行为感染。

3.学习(心理)因素

布病危险行为的改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生物因素与学习(心理)因素同属于内因,但生物因素属于客观范畴,学习(心理)因素更为主观。这里将周围人的态度作为学习(心理)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考虑到周围人的态度主要影响的是行为人的心理层面。

(1)自身态度:

影响高危人群是否规避危险行为、采取健康行为的最根本因素是高危人群对自身及其周围亲属朋友健康重视程度,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健康素养,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利益而弃健康于不顾,即便我们进行再多的能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是徒劳的,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高危人群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呢?一是周围人群的态度和舆论。周围人指的是个体的家人、亲属、朋友、邻居、工友等人群。人是社会动物,周围人对待布病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做法会直接影响到行为人,例如看到隔壁邻居在对羊进行免疫,行为人会想到甚至模仿这种做法,本书的实践篇就有针对这种现象采取同伴教育的干预方法;二是家人或亲属有人患病。高危行为的家人或亲属患病后,给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经济等种种压力,使其深刻体会到患病的危害,就会改变之前不屑一顾的态度;三是布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一个人心理态度的因素很多,上面只是简单列举,我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对于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群可以将这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宣传说服。

(2)具备的能力:

态度是心理学范畴,但知识是后天习得的,哪怕布病危险行为也是后天学习获得,改变这种危险行为的知识同样也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学习当前形势下多数依靠的是我们健康信息传播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态度上渴望避免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具备识别危险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习后识别危险行为,才能知晓并有能力改变这些行为。

(二)主要解决对策 1.畜间主要对策

畜间采取措施控制畜间阳性率是布病防控的根本,这些措施包括监测、检疫、免疫、扑杀、控制阳性畜流动等。如果畜间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根除,人间也就难以谈上危险行为了。

2.人间主要对策

(1)疾病的三级预防:

对于改变布病危险行为的具体对策,首要的是三级预防,对于布病来讲,一级和二级预防稍显重要,即患病前的预防和患病后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我们强调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高危人群不患病、少患病,患病后得到及时的诊断和规范治疗,及时治愈、减少慢性化。

(2)健康促进:

能够改变人群布病危险行为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健康促进,这包括倡导与推广“安全生产、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创造有利于防治的支持性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卫生环境等。

布病健康促进是政府的职责,是国家和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表现。以政府的有力领导为前提,卫生和畜牧部门牵头落实,社会动员,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