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常用饮片合理应用
一、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一览表
续表
麻黄 【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常用名】
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功用配伍】
续表
【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2~10g。
2.发汗解表多生用,平喘止咳多蜜炙用;麻黄绒发汗力弱,多用于儿童、老人及体弱者。
【用药警戒】
1.本品发汗宣肺之力较强,用量不宜过大,不可使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2.儿童、老年人慎用,经期、孕期、哺乳期女性及体虚多汗者忌用,高血压患者忌用,运动员忌用。
桂枝 【来源】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常用名】
桂枝、嫩桂枝、蜜桂枝、柳桂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
【用药警戒】
1.本品温通助阳而易伤阴,温热病、血热证、阴虚火旺证等均忌用。
2.畏赤石脂。
3.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紫苏(附药:紫苏梗) 【来源】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常用名】
紫苏、全紫苏、香苏、紫苏叶、苏叶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
【用药警戒】
1.本品辛散耗气,气虚或表虚不固者慎用,外感风热或温病卫分证忌用。
2.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使用,溃疡病、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附药】
紫苏梗
紫苏的干燥茎。味辛,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证。内服:5~10g,不宜久煎。
荆芥 【来源】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用名】
荆芥、荆芥炭、荆芥穗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5~10g。
2.无汗生用,有汗炒用,止血炒炭用;荆芥穗发汗之力大于荆芥。
【用药警戒】
1.火热内盛、阴虚内热者不宜服,外感表虚、血虚血热出血者不宜单用。
2.婴幼儿、老年体弱者慎用。
防风 【来源】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常用名】
防风、关防风、北防风、青防风、东防风、口防风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
【用药警戒】
1.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服。
2.恶干姜、藜芦、白薇、芫花。
3.妊娠期妇女不宜长期服用。
羌活 【来源】
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
【常用名】
羌活、川羌活、西羌活、竹节羌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
【用药警戒】
1.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强,风热感冒、温病禁用;非风寒湿邪而阴血不足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单味使用。
2.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藁本 【来源】
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
【常用名】
藁本、辽藁本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敷。
【用药警戒】
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头痛者忌用。
白芷 【来源】
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常用名】
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
【功用配伍】
续表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
【用药警戒】
1.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用。
2.恶旋覆花。
3.高血压患者及孕妇慎用。
细辛 【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常用名】
细辛、辽细辛、华细辛
【功用配伍】
续表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1~3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
【用药警戒】
1.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用量过大则令人闷塞不通甚或致死,须严格控制用量,研末服尤应谨慎。
2.本品能耗散正气,伤阴助火,气虚多汗、干咳无痰、阴虚火旺、血虚内热者均忌用。
3.反藜芦。
4.孕妇忌用,老年人、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来源】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常用名】
苍耳子、炒苍耳子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
【用药警戒】
1.有毒,大量内服有中毒的危险,不宜长期服用。
2.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3.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儿童慎用。
【附药】
苍耳草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茎叶。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功能主治与苍耳子相似,可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疮毒疥癞、皮肤瘙痒等症。内服:6~15g,水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辛夷 【来源】
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常用名】
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毛辛夷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包煎。外用:适量,烘干研细粉吹鼻。
【用药警戒】
虚人外感、鼻病属阴虚火旺者忌用。
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煨姜)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常用名】
生姜、鲜生姜、鲜姜
【功用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
【用药警戒】
1.阴虚火旺及疮疡热毒之证忌用,表虚自汗者忌用。
2.恶黄芩、黄连。
【附药】
生姜皮、生姜汁、煨姜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表皮。味辛,性凉,入脾、胃经。能和中、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皮同用,如五皮散。内服:3~10g。
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辛散之力较强。能化痰止呕,用于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逆不止者以及天南星、半夏中毒所致的喉舌麻木肿痛。内服:3~10滴,冲服。
煨姜为生姜近火煨熟。味辛,性温,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效胜于生姜。适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泄泻等症。内服:3~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