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脑缺血后的微循环障碍

【脑微循环概念】

脑的微循环是指外径在300µm(内径100µm)以内的血管系统,即毛细血管和它连接的微动脉及微静脉,是循环系统的基层结构,其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O 2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和血管内液,对维持组织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前提。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微动脉管壁有环形平滑肌,其收缩和舒张可控制微血管的血流量。微动脉分支成为管径更细的后微动脉,每根后微动脉向一支或数支真毛细血管供血,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端常有1~2个平滑肌细胞形成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该括约肌的收缩程度决定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真毛细血管属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的血液经微静脉进入静脉,最细的微静脉管径约20~30µm,微静脉的舒缩状态可影响毛细血管血压,从而影响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和静脉回心血量。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还可通过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发生沟通。静脉系统属容量血管,数量多、管壁薄、容量大,在静息状态下容纳全身循环血量的60%~70%。

【微循环障碍原因】

脑梗死时首先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血管外因素

主要为有效微血管数目减少。动物实验表明:缺血中心区有效微血管数目的减少在缺血0.5小时基本已达高峰。缺血半暗带区,有效微血管数目从缺血0.5小时至4小时呈阶梯式进行性下降,4小时时达低谷。有人认为局部脑梗死引起全脑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数目减少原因:一是脑水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及血管;二是胶质细胞水肿,压迫微血管。由此看来,脑缺血后,即时脱水降颅压以减轻对微血管压迫;即时升高血压以增加脑灌注的治疗,可使治疗药物最大限度抵达缺血区,可有效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减轻脑损害。实验研究也发现:缺血后即刻升高血压20%~30%能使梗死灶体积减小66%~75%,缺血1小时及2小时升压使梗死体积分别减少58%~60%和47%~52%。

2.血管壁

主要指血脑屏障(BBB)。BBB是脑微循环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基础,由三部分组成,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基底膜、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它在生理状态下为脑组织提供营养代谢,在脑梗死的损伤机制中又具有核心作用。其中以内皮细胞介导的微循环障碍最重要。内皮细胞构成广泛的微血管网络,其总面积约为7m 2,重量约为1kg。①内皮细胞从机械性防御结构看,微血管压力及流量的改变使内皮细胞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硬化,从而限制其最大舒张能力,导致自身调节机制紊乱。②内皮细胞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缺血缺氧、自由基等,可使内皮细胞激活,并分泌一系列活性物质,如内皮性一氧化氮、内皮素、依前列醇(前列环素)等。脑缺血产生的TXA2、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血管周围神经游离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等均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使脑血管收缩,导致微循环障碍。③脑缺血或再灌注时产生的自由基可促使内皮细胞向凝固性变化。④内皮细胞表面P-celectine的出现和ICAM-1等黏附分子的表达,可促使血小板直接黏附于内皮细胞上并向组织内移行,加重微循环障碍。梗死后,脑微血管基底膜的Ⅳ型胶原、层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在缺血后1小时皮质下微血管的Ⅵ型胶原已开始弥散,4小时时已经检测不到其表达,提示基底膜受到破坏。基底膜损害原因:①纤溶酶可降解层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②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尤其MMP-2(明胶酶A)和MMP-9(明胶酶B)能分解Ⅳ型胶原蛋白;③白细胞进入血管周围间质,直接损伤基底膜。BBB破坏,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损害。

3.血管内因素

主要为:
(1)微小血栓的形成:
①血小板在β-血小板球蛋白、ADP、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因素的作用下被活化,通过自身的GPⅡb/Ⅲa整合素受体而相互聚合;同时,大量凝血酶产生,在活化的血小板诱导下,在微循环内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并沉积。②在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作用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起沉积,从而形成微小血栓,阻塞微循环。
(2)白细胞聚集:
研究发现缺血30分钟中性粒细胞集聚,约12小时后达高峰,24小时后浸润脑实质。缺血后,内皮细胞可产生肿瘤坏死因-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白细胞趋化因子,促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大量的黏附分子(P-celectine的出现和ICAM-1等),导致白细胞黏附、聚集。白细胞黏附后,由于其变形能力差,加重血液黏稠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机械性填塞、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危害及治疗】

脑微循环障碍可导致:①无复流现象:指脑缺血再灌注后在微小血管床内未能被示踪剂再灌注的状态。其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②低灌注状态:亦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体内的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流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和体征。③迟发性脑缺血后低灌注:指继脑缺血再灌注一过性反应性充血后持续再灌注1~4小时出现的脑血流低下状态。再灌注损伤:能导致进一步的组织损伤与功能障碍。
微循环障碍的药物治疗,详见脑缺血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