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医生为什么被称为“大夫”“郎中”?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哪里不舒服?”“大夫,我头疼。”为什么人们喜欢把医生称为“大夫”或“郎中”呢?
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但在古代人们通常把医生称为“大夫”或“郎中”,并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黄河以北大多称医生为“大夫”,而黄河以南又多称“郎中”。至于这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谁也讲不清了。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业医者的通称。
实际上“大夫”和“郎中”都是古代的官职。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这个称呼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后来周公制周礼,也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战国出现一个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都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的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大夫成为高级官阶称号。宋代徽宗政和年间改订官阶时,医官始别置大夫以下官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保全大夫等。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把医生称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至今北方人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郎中”也是古代的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袭设置,属光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分为东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没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消失。从隋唐到清代,各部都设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从此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