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麻醉药理学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吸入麻醉药预处理

1.1 异氟烷(isoflurane)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异氟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大量证实。现有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异氟烷预处理能够在较短的损伤时间内对中度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Yin,X等发现,七氟烷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4];Gigante PR等证实,1%的异氟烷预处理对早期的颅内出血具有保护作用[5];Johnsen D等发现,3%异氟烷预处理能够对氧糖剥夺的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是这种保护作用与性别有关[6],同时对氧糖剥夺的星形胶质细胞已具有保护作用[7]。McMurtrey,R J等观察到,2%的异氟烷预处理30分钟可以减轻氧糖剥夺后海马神经元乳酸脱氢酶的释放[8]。Li,L证实,2.2%异氟烷预处理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短时程和长时程的神经学评分,并且可以减少凋亡细胞数目,并推测可能与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相关,而12%地氟烷则无此作用[9]

但也有实验发现异氟烷对局灶性或全脑缺血几乎无神经保护作用,甚至使之恶化。Ritz MF等发现,虽然异氟烷预处理可以减轻谷氨酸的释放,但却使大鼠MCAO模型的脑组织水肿更加严重[10]。这些可能与异氟烷使用剂量、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等有关,即较低浓度的异氟烷,能够在较短的损伤时间内,对中度脑缺血或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1.2 七氟烷(sevoflurane)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七氟烷于1968年由Regan合成,1986年完成三期临床试验,1990年首先由日本的药监部门批准临床使用。七氟烷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全身麻醉药,是一种无色透明、芳香无刺激液体;其化学性质不稳定,与碱石灰接触可产生5种分解产物;4%浓度下氧面罩吸入诱导约2分钟患者意识可消失;血气分配系数低;气道刺激小、可松弛气道平滑肌。近年来,七氟烷被许多著名麻醉学专家誉为吸入麻醉的里程碑式药物,并认为在儿童全身麻醉诱导及其维持中有显著优点,也有许多单位报道了将其广泛用于儿童全身麻醉的成功经验。

近些年来,七氟烷发挥脑保护功能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七氟烷的预处理可以发挥短时程和长时程的保护作用。在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模型中,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预处理的保护效应在病理组织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中也得到证实。Maze M等在新生仔鼠窒息模型中,通过七氟烷预处理,在损伤7天后观察脑梗死容积,在损伤30天后评价神经运动功能。结果发现,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减轻脑损伤后的梗死容积,并具有长时程的神经保护作用[11]。Wise-Faberowski等发现,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减轻氧糖剥夺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效应[12]。Wang,J等证实,2%及4%七氟烷预处理1小时,可以改善全脑缺血模型造成的海马cornu ammonis 1(CA1)区神经元的损伤;4%七氟烷预处理15分钟,可以减轻体外能量剥夺模型造成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13]。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七氟烷预处理还能够减轻谷氨酸受体过度刺激诱导的小脑脑片中神经的死亡[14]。Liu HG等发现七氟烷后处理可以显著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模型中可以提高Bcl-2,c-Fos蛋白水平,减轻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氧化应激损伤[15]。Velly等发现,早期七氟烷预处理对于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阈效应”,并且在临床使用浓度范围呈剂量依赖,这种机制可能与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adenosine triphosphate-sensitive potassium,KATP)开发有关[16]

1.3 地氟烷(desflurane)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地氟烷为异氟烷的氟代氯化合物,血气分配系数较低,麻醉诱导和苏醒均快,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小。研究表明,地氟烷可以减少局灶性脑损伤脑梗死容积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7],但McAuliffe等发现地氟烷预处理可以改善动物的认知能力,但对组织损伤程度的减轻及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都没有明显作用[3]。由于地氟烷预处理进行神经保护的研究尚不充分,临床应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